標籤:

學問人格,不可一日荒歉

毛峰教授在《清風廬》提出「學問人格,不可一日荒歉」在當今科技突飛猛進、思想多元的社會中,我們怎樣反思自身靈魂與身體的分離,學問和人格怎樣融合放大。儒家的孟子給了我們完美的答案,他把理想人格從低到高分成六個層次,讓人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按圖索驥。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第一種是善的境界。這種人值得別人去喜歡他,但別人喜歡的不是長得好看或特別有錢,而是他的內心充盈著善的光輝。

第二種是信。孟子認為,善不是刻意表現出來的,而是真實地存在於人的內心,是按照自己內心的道德指令去做善事,是由「仁義行」而不是刻意地「行仁義」,這種境界叫信。

第三種境界是美。美的境界不是女孩子明眸皓齒、男孩子瀟洒俊朗,而是內心充滿了善和信的光輝。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身上有一種美好的氣質。

第四種是大的境界。不僅內心要有善、信的美,還要將這種美表現出來,有益於社會,讓別人都能從大人的道德之美中得到益處。

第五種是聖的境界。聖就是把心中美好的道德和兼濟天下的擔當,充分發揮出來,化育天下造福蒼生的人,這種人是聖人。境界就是用自己的道德和功績,造福百姓。

第六種境界是神。比聖人還要偉大的是神人。儒家學說是不大相信鬼神的,所以「神」不是在天上飛來飛去的神仙,而是在聖的基礎上,能夠通權達變遊刃有餘出神入化的人,聖德到了神妙不可測度的境界叫「神」。

教授又在《文化匍匐的前車之鑒》中批判了當代「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古今中外的先哲們無不是用「仁愛、寬恕、自律、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等所有人道價值來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

如清華大學的校長邱勇在2017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告誡新生:做學問要有高尚的人格,人格的高度決定學問的高度。高尚的人格包括崇高的德行、獨立的精神、寬廣的胸懷、堅定的意志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學問值得你們去執著追求,而做人是你們要用一生去探索的大學問。學問即人生。


推薦閱讀:

TAG:孟子 | 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