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銃夢》是一部世界觀架構極其宏大的漫畫作品,這就意味著作者想要讓作品中的世界龐大而不龐雜,依託既有歷史、文化與宗教元素,按照故事的線索進行梳理、解構與重建,是比較不容易出錯的方式。
木城雪戶確實討了這個巧,在故事中穿插了大量歷史與宗教的隱喻。
當漫畫《銃夢》被搬上大銀幕,成為如今的 [阿麗塔:戰鬥天使],我們也清楚看到,一位誕生於賽博朋克世界的女性,正像她的先輩們一樣,在成長為英雄的道路上接受著錘鍊與挑戰。
日本漫畫作者們化用神話傳說與宗教元素的傳統由來已久,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車田正美所繪的《聖鬥士星矢》系列,對於古希臘神話的重新演繹。
[阿麗塔:戰鬥天使]的整體世界建構,主要基於木城雪戶於1990年開始連載的首部《銃夢》漫畫。
故事伊始,我們就能清晰感受到,木城雪戶在創作過程中,借鑒了諸多《聖經》故事與基督教教義中的元素。
麥基洗德與不少賽博朋克題材的故事背景相近,《銃夢》同樣開始於一場毀滅。
為保生存,人們修建了若干艘宇宙移民船,向疆域更加廣闊的星際空間進行移民。
對於足夠熟悉《聖經》故事的觀眾來說,這幾乎可以讓我們直接聯想到《創世紀》中關於諾亞方舟的記載:上帝計劃用洪水消滅惡人,他指示諾亞修建方舟,帶領家人與雌雄動物在方舟中等待洪水退去,登上陸地重獲新生。
《銃夢》中執行製造「方舟」——宇宙移民船這一任務的「諾亞」,是一部名叫麥基洗德的超級電腦。
麥基洗德這個名字同樣出自《聖經》,字面意思是「公義的王」。
根據《創世紀》記載,麥基洗德是撒冷王,也被稱為「至高神的祭司」。《希伯來書》則記載他「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
關於麥基洗德究竟是怎樣的身份,學者們歷來存在分歧,但其中一種說法是,他很有可能是諾亞的兒子閃,或者是閃的兒子。
可見《銃夢》的作者木城雪戶,把近未來宇宙移民船的製造者命名為麥基洗德,相當於由諾亞的後人執行製造「方舟」的任務,再次拯救人類,這也是非常用心的一個設計。
[阿麗塔:戰鬥天使]中也出現了《銃夢》漫畫里兩座宇宙城市,耶路城(Jeru)和撒冷城(Salem),前面我們所提到的超級電腦麥基洗德,正是位於撒冷城,契合了《聖經》中祭司麥基洗德是撒冷的身份。
根據原著漫畫,撒冷城漂浮在地面上方三公里處,耶路城在空間上位於撒冷城上方,也就是大氣層之外的外太空,兩城恰好是宇宙移民的中轉站與港口。
從字面組合就能夠看出,與耶路城和撒冷城相對應的,是現實中的「聖城」耶路撒冷。
地理位置決定,處在亞非歐三洲交界的耶路撒冷,必須承擔交通樞紐的智能。
往往越是像耶路撒冷這樣地緣優勢得天獨厚的城市,越容易成為兵家必爭的要塞。
同時,歷史上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都把耶路撒冷作為「聖地」,這也勢必導致從古至今耶路撒冷註定面對無盡的戰火和爭端。
木城雪戶把現實中的耶路撒冷,拆分成《銃夢》中的耶路城和撒冷城,地球通過這兩座空中之城,和宇宙保持了聯結。
在[阿麗塔:戰鬥天使] 中,撒冷城祥和安寧一如烏托邦,撒冷城之下的廢鐵場卻和賽博朋克作品中慣常出現的「高科技垃圾堆」別無二致,是魚龍混雜的一片荒場。
這既像極了但丁在《神曲》中劃分出的「地獄」「煉獄」和「天堂」,又不難讓我們聯想到《聖經》中的巴別塔。
人類聯合起來,想要修建一座通天的巴別塔直達天堂,如是狂妄的想法最終落空,神為了懲罰人類,使之四散各處、語言不通,這才導致了人類世界從此紛爭不斷。
電影里的廢鐵場與撒冷城沿用了「煉獄」和「天堂」垂直的空間結構,但為了推進故事,木城雪戶設定兩座城市處於一種微妙的對立關係中。
廢鐵場在撒冷城的高壓之治下沸反盈天,人們一方面不滿這樣的統治,一方面又都想要上達撒冷城。在這種情況下, 阿麗塔從出場開始,就帶著一種反叛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宿命感。
根據《銃夢》原著漫畫的時間線,末日降臨地球後,吸血鬼成為站在了社會頂端的統治者。 木城雪戶還專門花費篇幅講述了一個人類青年維克多·拜倫化身成吸血鬼的過程。
維克多曾經是領導十字軍東征的將領,因為遭到背叛而被絞死,死後化身厲鬼,不生不滅。
單看這個故事本身,維克多的身世倒是和德古拉伯爵殊途同歸。
關於吸血鬼出現的歷史,有一種說法同樣追溯到《聖經》,亞當夏娃之子該隱,因嫉妒弟弟的亞伯將其殺害。上帝為了懲罰雙手沾滿兄弟之血的該隱,令他「流離飄蕩在地上」,並且說「凡殺該隱的,必遭報七倍」。
在「不生不滅」這一點上,該隱因此和吸血鬼有了一些關聯。
後來,詩人拜倫根據《聖經·創世紀》創作了詩劇《該隱》,同樣沒有寫到與該隱之死相關的情節,久而久之,就出現了該隱是吸血鬼的說法,只是《聖經》中並沒有與此相關的直接記述。
西方文學中最早誕生的吸血鬼還是和拜倫有關,他的私人醫生約翰·威廉·波里道利創作了短篇小說《吸血鬼》,這才使文學史上首次出現了這種不死的嗜血惡魔。
或許這也是木城雪戶在《銃夢》中為吸血鬼維克多冠以「拜倫」之姓的原因,。
故事中維克多參與的十字軍東征,是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們,以收復阿拉伯穆斯林佔領的土地名義發起的戰爭,其中引起雙方爭端的這塊土地,正是我們剛剛所說的耶路撒冷。
《銃夢》故事裡的維克多,因遭同伴背叛而遇害,這也讓他在變成吸血鬼後,對自己所追尋的信仰產生了懷疑。
讓人唏噓的是,維克多的妻子維爾瑪選擇站在人類一邊,並且為了人類與丈夫勢不兩立,宿命的悲 劇,在維克多身上發生了兩次。
毫無疑問,[阿麗塔:戰鬥天使]中最亮眼的角色,一定是這位從廢鐵中僥倖存活,身懷絕技 的機械少女。
結合近年來好萊塢在女性主義風潮下,誕生了諸如黑寡婦和神奇女俠這一系列女性超級英雄,甚至是皮克斯動畫片里都出現了武藝超群的梅莉達公主。
因此在不少人看來,[阿麗塔: 戰鬥天使]不過是又一部女性英雄當家的動作片罷了。
是,也不是。與我們以往熟悉的女性超級英雄相比,阿麗塔沒有血肉之軀,作為一個女性機器人,能夠成為影片的主導,推動故事中的世界產生變革,意義遠大於她的女性英雄身份本身。
美國知名的女性主義研究學者唐娜·哈韋, 在她1985年刊出的論文《機器人宣言》(A Cyborg Manifesto)中,提出了一句相當著名的口號,「我寧願成為機器人,而非女人」。
在她看來,把女性的能力與力量,歸因於身體的自然結構與性別特點,本質上是「一個危險的遊戲」,因為這並沒有逃脫傳統的父權觀念下,對女性的既有認知。
機器人則不同,對於機器人而言,性別只是一種概念上的設定,客觀上初始設定相同的男性機器人和女性機器人,不會存在能力方面的差異,換句話說唯一不同的只有他們的臉。
在機械層面的性別研究,類似以「建模」的方式,避開自然與生物因素上男性與女性身體結構差異,更加純粹地去討論社會、文化、哲學等方面的性別差異,無形中更具科學性和理論性。單從這點來說,[阿麗塔: 戰鬥天使]就邁進了社會科學領域的更深層次。
誠如我們所知,阿麗塔是經過了拼接修補,才最終站在我們面前的機械女孩。類比人類的話,非「原廠設置」的機器人,就像是遭遇種族歧視的人,甚至是先天肢體不健全的人。
能讓阿麗塔這個角色,在故事中以絕對主角的地位出現, 不是靠賣慘,而是用自身的能力推動著整個故事的進程,在文化層面的立意無疑是勇敢且值得我們為之致以敬意的。
MeToo運動之後,不少觀眾都將女性英雄角色的存在視為一種所謂的政治正確,其實不盡然。
曾經有學者也提出,真正的平等不強調差別, 阿麗塔的出現,似乎也讓我們在此層面看到一線希望。
基於此,[阿麗塔:戰鬥天使]不僅能被看作一部具有無窮商業潛力的視效大片,隨著影片上映,關於阿麗塔以及整個故事在社會與文化層面的意義,同樣值得深入挖掘。
文_喵喵
首發自微信公眾號「看電影雜誌」(moview_weekly)
TAG:阿麗塔:戰鬥天使(電影) | 電影 | 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