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中世紀」陷阱——讀《童年的消逝》

關於傳媒的影響,相關論述總繞不開兩個人——麥克盧漢和尼爾波茲曼。暑假我讀了波茲曼的《童年的消逝》,有點心得,在此清點下我的收穫。

波茲曼認為,童年是一個被「發明」的概念,而不是被「發現」的概念。即,「童年」這個概念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是沒有的,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才被人們提及並逐漸接受。

這就要從教育說起,西方最早的教育的萌芽起源於古希臘、羅馬時期,那時雖然受教育的人不多,但是教育的雛形已經發展起來,人們重視對青少年的教化。不過這一現象到中世紀便戛然而止。一言以蔽之,中世紀的識字率驟然下降。由此帶來的結果之一,就是兒童和成人之間的界限的模糊性現象。

首先要論述的是「為何中世紀識字率驟然下降」的問題。有很多人立刻會想到這一點——這是教會有意為之,通過各種限制壓縮識字的人數,把知識的解釋權牢牢攥在手中,從而加緊對百姓的思想控制。我是認同這個觀點的,不過作者通過考證,還有另外一個切入點。他通過對中世紀字母書寫形態的研究,發現各種花體字母藝術層出不窮,這加大了人們識字的難度。於是知識掌握在能辨認字母的抄寫階級手中,這個階級的社會地位也因此有了明顯的提高。

由於中世紀的多數人都是文盲,因此多數百姓的社會活動靠著口耳相傳進行。這就意味著,一個人,只要他有了聽懂語言的能力和能夠表達自己所想的能力,他就是成人。在中世紀,一個人成年的歲數平均在7歲左右。這就意味著,7歲以後,成人的各種信息,甚至包括今天成人所謂的「禁忌」——死亡、黑暗面、性、暴力等,都一股腦兒暴露在今天所謂的孩子面前。這種環境無疑模糊了兒童與成人的界限,「童年」這個概念,根本無法產生。

這個情況直到印刷術推廣、印刷時代到來時,才有了改變。印刷術將成人的秘密收納於書中,只有一個人有了識字能力,才有可能進入更廣闊的成人世界。為了擁有這種能力,今天所謂的兒童不得不通過學習達到識字的標準。這一教化過程促進了禮儀規範的形成,「羞恥心」也由此而來。羞恥心的被意識到,使書將沒有完全收錄於書中的成人的秘密進一步囊括。成人意識到有些行為不便在公共場所進行,有些方面不便向太小的孩子展示。在這個過程中,成人意識到,兒童不是微型的成人,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需要特殊的對待。「童年」這個概念由此而生。

不過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又一次影響了社會。最開始的端倪是電報的出現,這使遠方的消息得以在更大範圍內快速傳播,新聞出現,各種與自身關係不那麼密切的消息分散了人們的些許注意力。不過對社會影響最大的當屬電視的發明,這意味著「圖像時代的」徹底到來,也意味著印刷時代的式微。波茲曼在《娛樂至死》這本書里對此種現象和影響有著詳盡的說明論述,我就不在此贅述。「圖像時代」降低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門檻——就如同中世紀的口耳相傳的環境一樣。特別是互聯網的興起和快速發展,加速推進了這一趨勢,即,兒童可以通過更低的成本——圖象——來獲取以前被藏在書本里的成人的秘密。於是,再一次,成人和兒童的界限模糊。歷史總是輪迴,當今這個物質和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又有了變種的中世紀的相似點。

不過這一過程是不可逆的,因為科技一旦打開一個小口,從中傾瀉而出的事物,也許人類也不知道它將帶領我們去向何方。就像儘管孔子崇尚克己復禮、企圖回到奴隸社會,也終究是鏡花水月。

因此,波茲曼的態度是消極悲觀的。但是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但是他對此仍然持悲觀態度。他認為,我們需要再一次的學習文字,需要再一次提高知識獲取的門檻,這樣我們才會為了獲取知識而進行和印刷時代相似的學習過程。他認為,這個文字,就是,編程。編程是獲取互聯網時代真正深層次知識的鑰匙——它告訴你,為何是這樣,你如何更有效地發聲和影響這個世界的運轉。不過,與印刷時代不同的是,現在學習「文字」之路要難得多,不是知識所屬於誰的問題,而是如今的誘惑——各種娛樂——相比印刷時代,要多得多。試想,在五花八門的遊戲和視覺衝擊下,有多少人能真正靜下心來學習這門「語言文字」呢?

感興趣的小夥伴歡迎來微信〈雙性化的橙子君〉來找我玩吶~


推薦閱讀:

TAG:人文 | 尼爾·波茲曼 | 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