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繼續講《詩》的語法。
《詩》裡面,表示語氣的副詞,有這麼幾個「難道」:一個是「寧」,《鄭風·子衿》:「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就算我沒去找你,你難道就不能送一聲歌來打個招呼?「寧」就當「難道」、「怎麼」講。還有「豈」,也是「難道」,比如「子不我思,豈無他人?」
還有一個「難道」是「其」,也表示反詰語氣。《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為飄風?「其」相當於「難道」。
介詞方面,《詩》裡面大多數介詞,用法跟後來的漢語差別都不大。我們簡單說一句表示目的或原因的介詞,「由」算一個,很好理解,後來也在用。還有一個是「維」,《鄭風·狡童》:「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這個「維」,相當於「為」,表示「由於」。
這類詞,我們使用起來可以很自然,比如我們可以隨心寫幾句:「青草何來,青草何因,維我之愛,維我之心。」很舒服,很恬靜。
我重點說說連詞。
《詩》裡面,表示並列的連詞,主要是「與」、「及」、「而」、「且」、「維」、「以」,相當於現代漢語「和」、「跟」,什麼和什麼,什麼跟什麼。
其中,「與」、「及」很好理解,連接兩個名詞,「誰與誰」、「什麼及什麼」,現在還這麼用。「而」、「且」更好理解,往往連接形容詞,比如形容某個小孩「純而美,靈且慧」,一讀就明白。
「以」和「維」我們可能不太習慣,「以」常連接動詞,表示並列存在。比如《邶風·谷風》:「習習谷風,以陰以雨。」相當於「又陰又雨」。
「維」表示並列關係,在《詩》裡面也不多,比如《大雅·靈台》:「虡業維樅,賁鼓維鏞。」「維」相當於「和」,就是「虡業和樅,賁鼓和鏞。」
這些奇怪的東西是什麼?都是過去樂器上的東西,我們看下面的圖,這是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的東西,湖北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