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不要再讓孩子只會說對不起,卻分不清對錯
前兩天,閨蜜向我求助:她5歲的女兒最近變得很倔強,在幼兒園推了小朋友,老師讓她道歉,她就是不肯;在家裡把爸爸的書弄濕了,無論大人怎麼說,她也不肯說對不起……
「其實,她也知道自己做錯了,但就是不肯道歉。你說這怎麼辦啊?」
我發現,很多父母和我的閨蜜一樣,對孩子的不肯道歉非常在意。
不論孩子是不是真的錯了,更不管孩子有沒有意識到自己錯了,彷彿只有他說出「對不起」「我錯了」,事情才能圓滿解決。
01
孩子的「對不起」,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上周日,小魚在小區門口因為不順心,哭鬧尖叫,引起路人側目。我當時感覺非常丟人,就非常強硬地要求小魚道歉。
而小魚堅定地說:「你才錯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讓她道歉,並不是我打心底就認為她錯,而是為了安撫我自己的焦慮——她的尖叫引起了周圍人的側目,我害怕別人覺得我沒有教育好孩子。
其實,我一直都不是為了糾正她的行為而讓她道歉,而是因為在孩子「犯錯」時,我會焦慮,會擔心別人對我的看法。這種焦慮的背後,是因為做錯了事說聲「對不起」是一種符合社會規範、體現人的素質、增進人際交流必不可少的行為。
我在用這種成人的標準,要求我的孩子。這對孩子並不公平。
大人有時候即使知道自己犯了錯,心裡深感歉意,但礙於面子,那一句「對不起」還是無法說出口,更何況孩子。
認錯不需要逼,對孩子來說,無論是言語表述、行為控制,還是理解能力、道德意識,都未發育到足夠的水平。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從自己的感官及情緒的直接體驗中學習。在認錯這件事上,孩子更多會從自己被父母對待的行為中學習。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研究,孩子的道德感在4歲左右才會出現。
也就是說在0-3歲的前道德階段,孩子按照自己想像的規則活動,不能理解別人的或一般的規則;
即使到4歲後,學齡前的孩子也更多是在用觀察、體驗的方式來一步步構建自己對於道德的認知。換句話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並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我們總是想讓孩子用我們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歉意,但其實,很多時候,他們卻有自己表達歉意的方式:
比如主動去抱一下對方;分享自己最心愛的玩具和食物;甚至是做出一些舉動吸引對方的注意力……
02
很多時候,孩子知道自己錯了,卻不肯道歉,其實是害怕懲罰。
小雪來軒軒家做客,兩人打打鬧鬧好不開心。
可是,沒一會小雪就哭了起來,原來淘氣的軒軒用筆在小雪的臉上畫了一個王八。媽媽一個勁地讓軒軒道歉,聲音也越來越高,可是軒軒仍然一聲不吭。
事後軒軒才說:「如果我認錯,媽媽肯定會罰我的,上次也是這樣,當時她跟我說好好道歉就行,結果我剛說完對不起,她就非常生氣地罵我:『我教了多少次不要這樣不要這樣,你怎麼還犯這種錯!』,然後把我打了一頓。」
很多孩子都擁有這樣的經驗:說了「對不起」「我錯了」之後,接下來面對的常常是父母連珠炮似的說教、辱罵,甚至是毆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明知犯錯,肯定會絕口否認,拒絕道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