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回家,老人和自己帶娃方式不一樣,怎麼辦才好?

「我真是受夠了!」晚飯後,閨蜜打電話抱怨道,「從沒想到自己春節回家,會和親媽吵成這樣,都是為了小崽子!」

「啊?出什麼事兒了?」

「哎,也沒什麼大事!我就是鬧不明白了,我媽幹嘛非和我對著干。說了不讓孩子吃糖,偏偏背地裡給孩子吃糖;說了不讓孩子喝可樂,非說喝兩口沒事,要給孩子喝;我在這邊訓孩子呢,孩子一哭她就衝過來抱走,還和我吵架!

「你說說,這事可怎麼辦啊?我恨不得現在就帶娃走了!可回程的機票都訂了,改期又得花不少錢,真是煩透了!

「你說我媽是不是奇葩?她不知道,她這樣護著娃,回去以後我們又得重新給娃建立規則!現在她眼裡全是娃,一點都不替我著想!

「你說,我這可怎麼辦才好啊?」

閨蜜遇到的問題,其實,我也遇到了……

「媽媽,我可以吃棒棒糖嗎?」我家小萌拿著一把棒棒糖??問我。

「……你哪來的這麼多棒棒糖?!」我大驚失色。

「姥姥帶我去二姨婆、小姨婆家裡了,他們問我要吃什麼,我都說想吃棒棒糖,然後呀,她們就給我這麼多棒棒糖了!」小萌得意地舉起手裡攥著的一大把五顏六色的棒棒糖,笑得眼睛都眯上了,「媽媽,偷偷告訴你喔,我已經吃完了兩個棒棒糖啦!」

「……誰讓你吃的?」

「姥姥呀!還有二姨婆和小姨婆呀!她們都讓我隨便吃!」小萌邊說邊拿出一支棒棒糖,「我還想吃一根,可以嗎?」

「不可以。今天你已經吃過兩根了,超量了。」我盡量平靜地對他說。

「但姥姥說,我回家以後還可以再吃一根啊!」小萌的眼淚瞬間就包在眼眶裡一閃一閃地滾動著,嘴角也開始往下撇,隨時準備嗷嗷大哭。

真是的,明明在家建立好了關於糖果的規則,春節一回老家,這些平時運行良好的規則瞬間就被打破了。

讓他吃吧,顯然他會覺得「姥姥比媽媽的話更管用」,削弱自己管教孩子的權威性;不讓他吃吧,他又要去找姥姥哭訴,到時候姥姥帶著他在背地裡偷偷吃糖,還不告訴我,豈不是更糟?

到底怎麼辦才好呢?

其實,做好以下四步,一般就能解決問題:

第一步:可以有特例,但下不為例

愛吃糖是孩子的天性,但精製糖會讓孩子血糖升高、情緒不穩定,同時侵蝕孩子的乳牙,造成口腔問題。

所以我們當然不希望孩子無節制地吃糖;但偶爾吃一點,並不是原則問題。

但是,既然小萌已經把糖吃下去了,總不能讓他把糖吐出來吧?

更何況,直接訓斥孩子吃糖,相當於間接訓斥讓孩子吃糖的老人,老人肯定會覺得不開心,影響了婆媳/母女關係。

可以讓孩子知道,這次吃糖是「破例」,是特殊事件,不能以其為標準,帶到回家以後的日常生活中去。

第二步:儘快刷牙,減少糖對牙齒的危害

現在要做的,當然是減少損失!

小萌已經吃了兩個棒棒糖,當然需要儘快去刷牙漱口,將齒間和口腔中參與的糖分清除乾淨,減緩對乳牙的損害。

這一步能讓孩子從「特殊場景」回歸到「日常場景」——吃完糖需要刷牙的常規步驟中。

第三步:和孩子商量並建立「新的規則」

這時首先要和孩子去溝通和建立新的規則,而不是和老人直接溝通!

曾經養育我們的老人,越是年紀大,越是在意自己在整個家庭中的權威性,也就是俗稱的「愛面子」。

直接質疑他們的行為,很容易激怒他們。

因此,盡量先和孩子溝通好新的規則。

在小萌吃糖這件事上,我們約定好,每天可以走親串戶的時候拿走各種糖果,但是一定得帶回家再吃,並且吃完需要立刻刷牙。

一旦孩子在我們眼皮底下吃糖,吃多少糖、吃什麼種類的糖,這就可控了——遠遠好過背著爸媽偷偷吃糖,而且還可能吃下劣質的糖果和零食。

同時也要規定好吃糖的時間,可以讓孩子選擇每天自由吃5分鐘就去刷牙;或者兩天一次,一次吃10分鐘,再去刷牙;以此類推。

第四步:和老人溝通新的規則

當我們和孩子約定了新的規則之後,再和老人溝通,就事半功倍了。

大多數老人不是不講理,而是受不了孫輩哭。

孫兒、孫女一哭,老人就軟到心坎坎上了,恨不能把所有零食和玩具都買給他;也不惜為了寵溺孩子,和我們發生爭執。

然而,當我們把孩子帶到老人面前,重新講述規則,孩子不哭不鬧錶示接受時,老人通常也不會再反對了。

這時候,再告訴老人,不遵守這一規則的話,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就事論事地說,不舉例、不提到他們的名字,而是和他們站在「我們都是為孩子好」的統一戰線上。

回想我們自己小時候,外婆偷偷給的一口糖,外公偷偷帶出去玩的遊樂園,爺爺偷偷塞的一塊錢,奶奶偷偷拿來的新玩具——都成了童年的珍貴回憶

這些爸媽平時不允許我們做的,但老人卻偶爾破例為之的美好,也讓我們始終感到有人疼愛,真的是很幸福的事。

當我們為人父母,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如何對孩子進行引導和管教;但偶爾讓孩子感受老人的寵溺,並不是一件壞事。

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會像祖輩一樣寵孩子,因此被祖輩寵溺的孩子,是幸福的;然而,在日常的大多數時候,孩子需要遵循日常的規則——正是這些需要遵循的規則,能讓他即使不被寵溺,也可以更好地融入學校和社會生活中去。


推薦閱讀:

TAG:育兒 | 春節 | 婆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