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把女性勒得骨折、流產的bra,為什麼能流行N個世紀?

視頻封面

曾經為了遮胸的「變態」發明

在人類大部分歷史中,並沒有特別關照乳房這個身體器官。

朝鮮婦女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還有露出乳房的「裙赤古里」,在他們的傳統習俗中,女性吸引人的部位在臀部以下,所以要用寬大的裙子包裹,而沒有性意味的胸完全不用遮蔽,非常坦然。

而拚命想要擋住女性胸部的文明,實際上才對胸特別在意。保守的宋代中國產生了「抹胸」、「裹肚」這種束胸的內衣,中世紀的歐洲也喜歡把女性裹得嚴嚴實實。

人文主義興起之後,歐洲人立刻在女性服飾上強調胸部線條。一種能凸顯胸部飽滿曲線的、叫作「柯爾薩折」的短背心,成為後來流行的緊身胸衣的雛形。

隨著文藝復興將人文主義推向高潮,從16 世紀後半期開始,「緊身胸衣」的熱潮從西班牙迅速蔓延到了整個歐洲。

它極儘可能勒緊上半身,突出胸部,並配合裙撐凸顯臀圍。當時腰最細的女士,腰圍只有33厘米。

緊身胸衣雖然能塑造出極度誇張的S型曲線,但穿上後不僅行動不便,還會導致骨折、流產,甚至內臟移位

20世紀初,女人們終於忍不了了。一位紐約名媛發明了一種無骨撐露腰腹胸衣,奠定了現代胸罩的基礎。這是有史以來第一種為了女性的需求,而不是單純為了男性眼光而設計的胸部內衣。

沒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戰把男人們送進了戰壕,女人們自然不必每天用緊身胸衣折磨自己,輕鬆的胸罩普及了

20世紀30年代是胸罩大踏步發展的時代,不僅有了ABCD的劃分標準,還誕生了Bra這個我們今天熟悉的詞。它是brassiere的縮寫,來自法語單詞brassière,而brassière更早的來源是保護胸部的盔甲。

二戰後,男性的喜好又主導了胸罩的演變。內衣製造商和時尚界不擇手段用胸罩凸顯女性胸部,最著名的莫過於瑪麗蓮·夢露的圓錐形胸罩。而托高和聚攏女性胸部,也成為之後胸罩的使命。

這種對胸的沉迷,最終又引發了70年代歐美女性拋棄Bra的解放運動。

目光轉回國內。在西方開始流行胸罩的同時期,中國知識分子也開始批判中國傳統的「束胸」。

這種用布條裹住胸部,壓抑胸部曲線的習俗,被認為不僅不美,而且影響下一代成長,會妨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廣東省革命政府甚至出台了「誰束胸就罰誰款」的政策。同時期,國外的bra也傳入了中國,喚名「義乳」,意思就是假乳房,據說當時的巨星阮玲玉,就是「義乳」的忠實愛好者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女性從男性的附屬品,變成了國家的勞動力。對勞動沒啥幫助的性別差異,當然要消滅掉。在這種新的羞恥意識下,姑娘們又開始了一馬平川的束胸。

當時國內因為和蘇聯交好,雖然也流入過一批「蘇式胸罩」,但這種胸罩大得國人根本沒法穿。

總的來說,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女性胸部發育是可恥的,穿bra是不道德的

直到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深圳建起了現代內衣廠,我國的女性才逐漸普遍地穿上了bra。

東西方殊途同歸的是,到八九十年代,人們再次認定了「女性美」的必要性。平等並不意味著女人要像男人一樣穿著打扮,參差多態才是幸福本源

於是,Bra這才一路綠燈到了今天。雖然穿胸罩是不是有利於健康,科學家們還在爭論,但至少女人們可以自己選擇穿成什麼樣,要不要鋼圈,以及要不要穿。

而近幾年,一些富有先鋒藝術氣質的日本公司還開發了男性專用胸罩,用來防止男性胸部下垂和激凸。畢竟,在當代生活凌厲的審視中,男性胸部凸點也是讓人難堪的事。

參考資料:

[1] 黃強:《中國內衣史》,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年

[2] 武利利,《女子上半身內衣演變與發展研究 》 ,《國際紡織導報》2017年02期

[3] 陳淑聰、宮曉東《歐洲內衣的演變過程及成因》,《裝飾》 2004年第9期

[4] 張燕飛,《淺析西方內衣的發展史》,《消費導刊》23期

[5] 張清風,《廣東內衣早期發展與香港人的貢獻》《大社會》 2016年08期

[6] 郭靜,《從中國女性內衣樣式演變看中國女性思想動態》,《大家》2011年22期

[7] 許譯心、朴江玉,《中西方內衣史文化的發展與演變》,《山東紡織經濟》 2018年02期

[8](美)瑪莉蓮·亞隆(Marilyn Yalom)著 《乳房的歷史》.華齡出版社 ,2001

推薦閱讀:

TAG:文胸 | 女性權利 | 內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