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隴上行記|叄 穿行武威(上)

續隴上行

第一天:戊戌隴上行記|壹 入夢到甘州

第二天:戊戌隴上行記|貳 薤谷馬蹄寺(上) 薤谷馬蹄寺(下)

圖片來自網路

四日(8月10日,六月廿九)

武威,西鄰張掖,東接蘭州。原為「禹貢雍州之西界」,所以又稱雍州;也有因其地處西方,氣候常寒涼,又稱涼州(前述涼州起初泛指河西地區,後來專指武威,雍州亦復如是);也有稱雍涼之地。

從張掖到武威,是由西北向東南而下的過程,與祁連山脈走勢同行。

張掖與武威,在河西四郡中的位置如同臂腋相制。

武威早期的歷史與張掖相差不大,先秦時多為西戎、北羌、匈奴所佔,於此游牧生息。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擊敗匈奴之後,在河西置四郡,其中武威就以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之意而命名。

武威的早晨沒有張掖那麼清涼。從昏沉中醒來,已是八九點。我們最後還是選擇了KFC作為早餐。武威的街道也是東西南北縱橫貫通,把整個城區劃分得極為方正。中心城區涼州區,應是武威的老城區了,看得出這老城新貌還是很有現代城市的活力的。市區的歷史遺迹也多集中在涼州區內,而且以文化廣場為中心伸向四個方向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和張掖市甘州區的街道有點類似)連接了我們正要去的這幾處景點。

從KFC出來,順著東大街朝東走,到第一個路口向南,再順著文昌路南下,到崇文街再東行,一兩百米就看到入宮殿一般的武威文廟了。

武威文廟國保碑

文廟前的感應塔碑(西夏碑)國保碑

文廟(或稱孔廟、夫子廟,因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封孔子為文宣王,孔廟即稱文宣王廟)是古代紀念孔子、宣揚禮制、教書育人的祠廟建築,在我國各地都較為常見。

最早、且至今規模最大的孔廟,是山東曲阜孔廟,修建於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後來,漢高祖劉邦以太牢之禮祭祀孔子,開創帝王祭孔的先後;及至唐太宗下詔,天下學皆立周、孔廟,從此孔廟文廟遍布各地。

到了明清時期,每一州、府、縣治所在地都有文廟或孔廟。國內現存的文廟有1600多座,而像武威文廟一樣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僅有21座。這其中還包括作為「國廟」(帝王、官員祭祀孔子的專用廟宇)的曲阜孔廟、北京孔廟。

一般的孔廟,相當於專門學習儒家經典的學校,即學廟。

文廟的建築規制和形式也很特別。在中軸線上,坐北朝南依次是萬仞宮牆、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倫殿、尊經閣等。

清代縣誌上的郟縣文廟學宮圖 | 圖片來自網路

武威文廟就是這樣一座典型的布局對稱、結構嚴謹的建築群。它始建於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年),現在有文昌宮(東側)、孔廟(居中)、涼州府儒學院(西側)三部分組成。也是西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孔廟,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

武威文廟的入口設在東南角上,需要買票檢票之後才能進入。門口掛著武威市博物館的牌子,旁邊有武威歷史簡介的宣傳板,左側牆壁上嵌著「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簡稱西夏碑,市我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國保碑。

從入口進去,來到的是文廟東側的文昌宮。

這裡以桂籍殿為中心,前有山門、戲樓,後有崇聖祠。

我們一路信步閒遊,左右瞻望,直到被桂籍殿前廊檐內的匾額吸引。面積不大的廊檐斗拱之間,至少分三層懸掛了四十多塊匾額,這裡面涵蓋了從康熙到民國武威儒學士人們昔日的文心希冀。這些匾額內容典雅,書體雄健,紋飾精雕,足以見識武威興旺繁盛的文脈接續。

踏進桂籍殿,殿內正中的神龕里供奉著掌管文運的文昌帝君。相傳文昌帝君姓張名亞子,居四川梓潼縣北七曲山下。晉時入官,前秦苻堅攻陷蜀漢時戰死。因其為官清廉,為之立廟,道家奉為神祗,命其掌管文昌府事和人間祿籍。明清以來,崇文尊儒,敬奉文昌,所以一般修文廟必設文昌宮。這個桂籍殿(桂籍,源於蟾宮折桂的典故,為科舉登第人員的名籍)就是文昌宮的別稱。

武威文廟桂籍殿(圖片來自網路)

殿內四周存放著許多碑刻,多是與武威有關的歷史名人的書法。

[清]張翙 書 | 清乾隆三十四年進士,武威人

出桂籍殿,左右兩側是牛公祠和劉公祠(為紀念劉作垣、牛鑒二公),現今應該是武威市博物館展陳的場所,一側展覽有武威石刻和墓誌,一側展有清代屏風。雖然展品寥落,多為徵集來的文物,但也不乏精品。更重要地市因為沒有什麼防護措施,所以可以近距離地觀賞。

在石刻和墓誌的展廳中,一進門就有一座北涼時期的石造像塔,上下三層,每層均勻鑿出佛龕,龕內均有一斑駁的坐佛。旁邊立著一尊被定為唐代的石雕無頭立佛,造型俊逸,線條清晰流暢,徵集於天梯山。另有數塊前秦、北涼、唐、元等朝代的墓誌,碑刻剛勁,能見出書法流變的痕迹。

石造像塔(局部)| 北涼 涼州區羊下壩鄉三溝徵集

石雕無頭立佛 | 唐 天梯山石窟徵集

前秦墓表 | [唐]慕容宣昌墓誌 | [唐]慕容忠墓誌

墓誌碑刻

文昌閣西側有門廊與孔廟相通。

文廟從最南端的萬仞宮牆影壁向北,有半月形水池,即為泮池(科舉時代生員入學就叫入泮),其上有石拱橋,是為狀元橋。古代讀書人都要從泮池上跨橋而過,去敬拜孔子,此禮稱為「入泮禮」。

再往北就是一座木製牌樓欞星門,欞星即靈星,主農事,古代帝王祭天都要先祭靈星,以此牌樓敬奉孔子如敬天。

穿過欞星門就看見一尊孔子行教像矗立在中道,古木掩映,望之儼然。再往北,穿過戟門,就看到大成殿了。整個建築呈明清風格,重檐歇山頂,欞格扇板均有雕飾,呈現出文雅莊嚴的氣息。

文廟大成殿

大成殿內正中,供奉著孔子行教坐像,四周環繞的是孔子弟子及儒學名家,成為四配、十二哲。「四配」是復聖顏回、宗聖曾參、述聖孔伋、亞聖孟軻,「十二哲」則是子損、子雍、子貢、子路、子夏、子有、子耕、子我、子求、子游、子張、朱熹。

美中不足的是,這些弟子像居然都是列印出來的畫像,有塑料膜的保護,和周圍環境不太融洽。

大成殿的後面是尊經閣,閣上懸掛著趙朴初先生題寫的「頂禮文宗」的匾額,大門緊閉,未知其中內容。

在大成殿兩側還有兩間廂房,裡面展示的好像是雕版印刷之類的文物與宣傳展板,因為武威曾作為西夏輔郡,出土不少泥活字版西夏文佛經。整個孔廟都在國槐古樹的蔭護之下,加上遊客聲影稀少,鬱郁森森,實在是讀書進學的好地方。

從文廟出來,在文廟廣場的東側就是武威西夏博物館,赫赫有名的西夏碑就存放在這個博物館裡。從儒學文廟突然跳進西夏歷史的幽暗長廊,如同在時光隧道里回溯了三四百年,需要理清一下歷史的演序,才能將武威這個城市在時間的翻覆中拼湊出相對清晰的模樣。

當張掖馬蹄山下臨松薤谷儒士開窟,及後佛教傳盛之時,五涼時期的張掖與武威,在中原戰亂的情況下,為少數民族政權所控制,卻呈現出爭奇鬥豔、各顯其能的強速發展。

五涼中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都曾以涼州作國都,武威在南北朝以至隋唐時期,都具有河西首府的地位。無論是經濟貿易,還是文化藝術,當時的涼州都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是不是與張掖相似?)。

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在《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中,用這樣的詩句描繪當時的涼州城:彎彎月初掛城頭,城頭月初照涼州。涼州七城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晚唐詩人杜牧在《河湟》中寫到:唯有涼州歌舞曲,流傳天下樂閑人。

1986 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在《考古學報》上正式發表了他的觀點——《涼州石窟遺迹和涼州模式》,他把新疆以東、河西走廊上現存的早期佛教石窟造像藝術手法命名為涼州模式 。

如今在武威遺留下來的寺院、碑刻、石窟等等文物古迹,大多都與那個時代有關。這其中就包括了以武威天梯山石窟為代表的涼州石窟(或稱為「涼州模式」),以鳩摩羅什為代表的一批批途經武威、譯經弘法的僧侶在此留下的痕迹,還有武威散落各地、飽經風雨的寺院建築和碑刻、造像等等。

西夏疆域圖 | 圖片來自網路

隋唐之後,党項人在中國西北建立政權,聯合遼國抵抗北宋,佔領河西地區。

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國號大夏,史稱西夏,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在後來宋夏戰爭和遼夏戰爭中西夏大致獲勝,形成了西夏與遼宋三足鼎立的局面。後來隨著金朝和蒙古國的相繼崛起,最後於1227年覆亡。在西夏統治的長達190年里,這個王朝創造了輝煌而獨特的文明。因其所處的地理位置,西夏文化也深刻受到了漢族河隴文化及吐蕃、回鶻文化的影響,發展儒學,弘揚佛法,創立西夏文等等。張掖的大佛寺釋迦牟尼涅槃像就是這一歷史條件下修建的。

大致了解了西夏的歷史背景,再來繼續走進武威西夏博物館,就會有格外親切的感覺。

武威,在當時作為西夏的西涼府,對於整個王朝的興亡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

在武威發現的西夏文物數量眾多,並且有著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所以武威成為展示西夏王朝輝煌歷史的重要站點。

這個西夏博物館是免費參觀的,只需在入口憑證件登記一下即可。博物館只開放了一樓,展廳其實面積不大,但展陳內容豐富,顯得特別緊湊。從西夏開國,到武威的西夏遺迹,從西夏文字到殘存的碑刻、建築,還有日用陶器、貨幣、絲織品等。

西夏前期疆域圖 | 武威西夏博物館

西夏文展牌 | 武威西夏博物館

西夏交通圖 | 武威西夏博物館 足見武威在當時西夏的重要位置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夏碑」了,這件迄今所見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西夏文和漢文對照字數最多的西夏碑刻就立於博物館展廳的正中間,還用亭廊式的建築將其保護。這座碑的全稱是「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

武威西夏博物館門前的國保碑

其名中的護國寺,原為五涼時期前涼張天錫所建造,本名宏藏寺。這個張天錫當時作為東晉涼州牧,在涼州不僅設立佛教譯場,還廣建寺塔,使得佛教在涼州已極為興盛。後來唐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天下諸州各置大雲經,遂稱大雲寺,改號為天賜庵。西夏時,改名為護國寺。

西夏碑及其碑文

這座碑根據碑文內容可知,是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為紀念修復因地震而傾斜的護國寺感應塔所立。碑高2.6米,寬1米,厚0.3米,兩面正中用漢文和西夏文篆額,邊上有飛天舞者的形象。

這座碑被發現的經歷也很奇特,是在清嘉慶九年(1804年),著名金石學家張澍先生遊覽至涼州大雲寺,無意發現一座被磚封閉的古亭,好奇心作祟才打開了碑亭,看到了這稀世珍寶。當年存碑的大雲寺,在1927年的武威大地震中嚴重損壞,只有寺內古鐘樓依然尚存。當年因塔而立碑的感應塔,更無處尋覓,只有這座碑還訴說古人感念佛法神跡的歷史。

現在的大雲寺離文廟不遠,也在涼州區內(看地圖才發現,大雲寺就在當晚我們步行至涼州植物園的路上)。

後續 戊戌隴上行記|叄 穿行武威(下)


推薦閱讀:

TAG:武威 | 人文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