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練太極?一位年輕辣媽的心語

修習太極拳接近一年的時間,比較有趣的是,太極的原理跟我正在學習的中醫的內容在互相印證著,你讀著讀著醫書,好像就參悟了一部分內功心法,你聽師父講拳,可能又對中醫範疇的某些內容有了靈機一動的感想。這兩門功課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隨著學習,會不斷地擴充深度和廣度,然後就有了越學得多,就越覺得自己知道得更少的感覺。深入其中,學起來都有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幸福感,真理無止境,人腦也有無限飆高的可能性。同時,作為學生又會變得勤奮而謙遜。我們可愛的師父經常驕傲地表示自己在太極領域只是才入門而已(同時暗示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門在哪兒呢),我也曾問過京京師姐練拳有什麼感想,源於我看了一篇「想知道豹子的感覺,得先成為豹子」云云的文章,我想要先窺視一下豹子的感想,而京京誠意滿滿地表示「感覺自己太差了~」。

太差了的感覺,確實伴隨著我最近幾個月練拳的光陰,完全不同於初階的志得意滿。其實完成十三式初階的時候,真的有要上天的自我良好感,然後假期天天在家練,越練越得心應手,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功夫的內涵,簡直都自立門派了。這種感覺並不是空穴來風,那個假期大家確實都練出了自己的風格,然後等三十式一開學,第一節課,師父耐著性子看大家展示完,就是一副「what are you doing!」的表情。然後隨著新階段的學習,我們會對拳架和內功有更深的體悟,之前的自信也會一點點消失殆盡,轉化成「what have I done~」的痛心疾首。所以,今年有十三式結業的同學跟我商量,你說我還要不要繼續學?其實目前的內容已經夠好了,自己在家好好練不就成了。我回答的大意肯定還是,學吧~個中緣由,就靠各人各自去經驗了。

近半年的時間,我總是在思索練太極的緣由。這並不是猶疑,而是在執著中的自我拷問。起因是去年的茶話會上,眾人花團錦簇地圍著師父閑談,話題當然大多數還是圍繞著練拳的感受和變化,我當時正是感覺比較豐富的階段,比較常見的是灼燒感,尤其是大椎附近,這是以前工作的旺季經常僵硬的部位,後來站樁的時候偶爾會忽然感覺燙得快受不了了,好像有塊烙鐵,但忍不住伸手去胡擼,卻發現表皮是涼涼的,摸著並不熱。再有比較有趣的,就是右膝蓋磕過的舊傷,站樁時不時會出現氣感,好像一隻毛茸茸的小老鼠似的,嗖嗖嗖繞著我曾經受傷的地方轉圈圈……當身體出現這些感覺的時候,心情是很愉快的,因為彷彿是一個確定的信號給到你說:你看,你在站的這個東西,是對身體有作用的,是科學的。

然而,我們津津樂道這些亂花迷人眼的「感覺」時,師父並不以為然,他教導我們說,各種各樣的感覺在練功的各個階段出現是稀鬆平常的事情,被階段中某個感覺吸引,不自覺地去追求那種感覺,那就把自己停留在了相應的階段,故步自封不能提升了。感覺來了就隨它來去,沒有感覺也是正常,我還是照樣按規矩練我的功。

聽到之後我有當頭棒喝以及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是一個及時的提醒,因為當時確實很被這些感覺吸引。太極如此,學習和工作中亦然,那次茶話會之後我回來琢磨了良久,不僅是練拳的追求被師父給拉了回來,多年來學業和工作中的起起伏伏都在頭腦中過了一遍,沾沾自喜的階段能否保持一片初心,走到更高的地方,看到更廣闊的風景?又有哪些地方的流連讓我錯失了前進的道路?

之後又有一天去館裡練拳,來了一個之前從未見過,之後也未再見過,不知名,所屬哪一階也不明的神秘師姐,熱熱鬧鬧地在旁邊圍著鬆鬆聊,似乎是拳也並沒有練,課也並沒有續,號稱:「我以後每天如果不練拳,就寫一篇標題為我為什麼不練拳的文章。……」

我一旁一邊練我自己的,一邊自己心裡念叨:「那我每天練拳,就寫一篇我為什麼要練拳的文章……」

我要從梳理我一年來學習太極拳的收穫作為思路。

首先肯定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好的身體狀態。

早起練拳自不必說了,練幾趟下來比喝咖啡提神多了,而且不消耗自己,真是睜開眼睛就想,趕緊起吧,就能打會兒拳了。精力旺盛、不愛生病,這些也不想再贅述。今年印象比較深的是有一次師父給我們握了一下他的手,當時我想,這不就是《道德經》里描述的「筋柔骨弱」的狀態嘛。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過小孩的手,6歲以內的小孩,那種不同於成人骨是骨、肉是肉、筋是筋的分離感,而是密度很均衡的觸感。師父說,真正的高手只要見面握一下手,高下已現,不用再過招了。(並且握手也算low了,應該是一對視就比完了,太過讓人浮想聯翩啊……)

師父教拳最大的心愿是發揮太極拳療愈的功能,提升大家的生活品質,身體健康後腦子也跟著變好,然後附帶著青春永駐般的活力。我有一天練拳時忽然對這種療愈功能有了點領悟,武俠小說里,《九陽真經》療愈了張無忌,《易筋經》療愈了令狐沖,這一定是有依據的,這種療愈肯定是和經脈里氣血的運行相關,氣血不通的狀態形成了一些被身體遺忘的角落,愛咋長咋長、愛長啥長啥沒人管了。而通過修習上乘功夫恢復了周身循環,氣血運行,身體自然就好了。這種想法後來又從《奇經八脈考》里得到了印證,李時珍的這本奇書沒有《本草綱目》出名肯定是因為沒有《本草綱目》好理解。《奇經八脈考》里記載道家修鍊後打通的奇經八脈走的是元氣,這種打通對喚醒人的自愈潛能影響很大。

至於青春永駐,也不是沒有理論依據。《黃帝內經》里描述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 故形壞而無子也。」也就是說,女人每七年走一步下坡路的趨勢都是源自相應的脈先衰。金庸很直男的在《神鵰俠侶》里三番幾次強調,小龍女因為不食人間煙火所以雖然年紀比過兒大,但外貌比過兒年輕不拉不拉的,怎麼沒想起來乾脆說玉女心經能凍齡呢?我最近還在跟鬆鬆念叨,我就等著看師父十年後的狀態了,如果他老人家還是身手矯捷筋骨隆盛的,那我啥也不幹了,就退隱山林潛心練拳算了。

最近幾個暑濕比較嚴重的月份,甚至六點鐘出來都感覺不到涼快,練拳練得比較通透的日子,我的手陽明大腸經三間和陽溪兩穴之間的表皮上會起一片痒痒的小疹子,通常第二天就褪去了。我想,這就是體內不好的東西發散出來了么?如果沒有發出來是不是包包就長肉里了?甚至有可能更深。我忽然想起上月某個周末去聽飲水齋的課,唐醫生半開玩笑地說:「你們不要總宣傳五行針灸治抑鬱症,一下子都是抑鬱症來找你,自己都快抑鬱了,我們就宣傳五行針灸能保健……」我們當時也當成玩笑聽,頗有那簡直太韜光養晦之感,這個話題也迅速被轉移到「能不能減肥」上來了。但是我最近卻越來越看重「保健」這件事的舉足輕重,「保健」正是《黃帝內經》里「上醫治未病」的偉大理念。這其實很難,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多麼經典,我把你肚子里的腫瘤割出來擺在你眼前,你大驚之下很可能會把我當成再生之恩,我說你病在腠理,我趕緊趁著淺給你治治吧,不治就慢慢病入膏肓了,你肯定有一多半在認為我忽悠你,說『哦』~而到了真發展到病入膏肓那一天,你也未必記得當初「在腠理」時我的盛情。

聯想到師父對來找自己比武的人說「我們還是聊聊養生吧」,「養生」這個願景比「療愈」更加艱難也更加偉大,也需要一些因緣,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機會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沒有什麼病是一朝一夕成就的。只不過,量變的過程中你能不能自己感覺到,身體的警示你能不能get到,你身邊有沒有人能望聞問切到,身邊的人告訴你了你又能不能信得過,這需要太多可遇不可求的運氣了。

於是我應該說,遇到師父是我最大的運氣。

我當然還是不死心地盼著有朝一日某個冒冒失失的傢伙忽然躥出來不知死活地偷襲師父一下,讓我好好大開眼界見識一下他老人家高深莫測的功夫,反正我自己上次見師父發力示範了一下掩手肱捶後是不敢造次了,偷偷推師父一把這種事我是不敢幹了。然而在外面練拳時,因為他人一些冒犯和失禮我已經微慍之時,師父卻是最平和退讓的,大概在他的層面會對這些冒犯報以憐憫。相較之下,我好像倒越來越沒涵養了。

以前碰見個加塞插隊的,我根本就不往心裡去,你擠進來,我就退一步,呼吸都不帶亂的。現在誰要是敢插隊,我不僅要把他拉出來,我還要罵他。我說我現在戾氣重得很吶,師父笑說中氣足了,跟人面對面時能感覺到自己底氣更足,就忍不住想壓人一頭。他戲謔好多人在練功過程中都停留在了這個好鬥的階段,總認為自己就是武術家本尊了。

在十三式的學習中,為了協助理解,很多招數師父都會帶著我們演練實戰中應用的方法,這樣既增加了學習的趣味,又助長了我的戾氣。有很多次在外面我覺得自己簡直就是在躍躍欲試順勢挑釁,好像試探對方要不要跟我動動手,我好趁機試試水。我也在課下問過師父,這很正常啊,我當然想知道自己處在食物鏈的第幾層呢。當時在一個岔路口,我們就要各自往不同的方向走,我記得我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師父足下生風地邊走邊回頭沖我招手說:「你不用試!你就在最底層呢!」我也沒有放慢腳步,一邊往另一個方向走一邊也沖他喊:「您剛才在教室里還說我是高手呢!」

所以說這就是一個好師父的重要性,他發自肺腑地評價自己只是才入門的小學生,然後轉而評價我們說:你們都是學霸!好好練!甚至有時候,他在課上因為我們的動作達不到要求忍不住長吁短嘆、扇扇子喝水,下課時都要笑嘻嘻找補著誇兩句:你真的是好厲害好厲害的高手!回去好好練啊!——這時也許你正懊惱著自己不爭氣背著書包準備走,只能轉回一個望穿萬水千山的無奈眼神說:「謝謝師父~師父再見~」

後來有一次開車經過隧道時,另一輛車剛出隧道就從牆另一邊的路上違規衝到我的車頭前,而我恰好出隧道踩下油門加速,為了躲避他,情急之下自己向右併線,幸而沒車。我忍不住按下車窗追著罵那個司機,他還一臉錯愕和無辜,當然並不能讓我解氣。這事之後我很衝動地從後備箱把兒子種樹用的破鐵鍬扔在手邊的副駕了,大約一臂長,裹著土生著銹,簡直比青龍偃月刀還要讓人心驚膽寒。我不是在開車,我像騎馬打仗一樣撇著嘴威風凜凜地上路。而後在一次獨自開長途之前,師父教導我說,真正的好司機是從來沒有出過事故,真正的高手是從來沒有跟人動過手……於是我又默默地把鐵鍬收起來了。

在師父的引領,同學亞娜姐的點化下,我還完成了一項至關重要的提升:學習的能力。

亞娜業餘在練書法,某一天聽課聽高興了,在朋友圈分享課堂筆記,我見了如獲至寶,她見我懂得欣賞,就按捺不住跟我聊了更多。當時她的書法老師講一個繁體的「學」字,說道,接納才是學習該有的態度,別輕易以自己的成見來判斷別人的對錯,不要在知識上抬杠,如果有疑惑一定是練習之後的思考,人的成長比寫字更重要,學,就是尊師重道、安心接納。

所謂:知止而能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來自亞娜姐的分享讓我進入了一種安心而篤定的狀態,當時對太極拳的修習剛好到了一個平台期,你的意識不再去關注有沒有發燙,有沒有氣,所有信號強烈的感覺也都不再來撩騷你了,站樁也根本就堅持不下去了,比如以前能站15分鐘的樁,現在可能5分鐘不到就晃晃悠悠,你可以自我安慰說,以前沒松下來的肌肉現在松下來幾塊兒,於是支持不住你的骨骼了,但挫敗感是在所難免的。再加上打拳也好像沒那麼得心應手,簡直就不知道能不能再繼續下去了。那是一個焦躁而又痛苦的階段,自己也覺得有點失去練拳的動力,是亞娜姐對「學」字適時的分享,讓我得以安心遵從師父的要求,踏踏實實地練習。

這種學習態度被我運用到了其他的領域,讓我在各個方面受益匪淺,也漸漸用謙卑代替了戾氣。越謙虛,收穫得就越多,收穫得越多,學習就越過癮。有一次我看八卦里陰陽的循環,忍不住跟鬆鬆分享:我知道練太極拳的時候為什麼會像師父說的有心求柔無意成剛了,因為,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

而《師說》這些以前讀爛了的文章,現在才有「略懂」的體驗。

腦子不僅是隨著身體一起變好的,還有站樁和練拳讓我體驗到了「靜極生慧」的後果。讀徐文兵先生的《字里藏醫》讓我有新的思路是理解每一枚漢字的意義,智者明法,慧者通道,智與慧本是不同的東西。但這一部分對當前的我來說,還停留在可意會而難言傳的階段,需要在今後的修習中加深理解。

另一個收穫是,我從中加強了對自己、對他人、對天地的覺知,也加強了對這一切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對規律的尊重。我們以前總說要對自己的情緒有所覺察,就算你失控了,也要在失控的當下保留一份覺察。到如今,覺知來自於方方面面,不僅是情緒。

我曾經傻傻地帶著「死與我無關」的無所謂態度虛度光陰,高挑「身體是消耗品」的旗幟恣意揮霍,好像宇宙巡行的規律真的沒帶上我似的。然而,螺旋向前的曲線是每個人抹不去的烙印——師父經常對我們提到這種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我在鬆鬆的提示下,也觀察到幼苗破土時旋轉生長的軌跡,我又去觀察花木,發現他們從來沒有改變過破土時那種成長的方式,每一根枝條仍然是螺旋向前生長的。我開始在練拳中體會形體與意念的運動,讓自己貼合宇宙的運轉軌道,然後對四時的變化有了更靈敏的體驗。

上一個冬天基本每天都是室內站樁,然而,「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的時節,在室內站樁打拳有明顯的躁意,於是我開始每天清晨去戶外練拳,這一打就愛上了晨練。通向公園的路經過一條河,拐到河邊的路上車就少了,河畔楊柳依依,我會降下車窗,鬆開油門,讓沾著水汽和綠意的風漫進來。這麼不疾不徐地到公園裡選一處有樹蔭掩蔽,水光映日的角落,靜下心來站一會兒樁,打幾趟拳,練練生疏的套路,再拍拍打打著邊放鬆身體邊往外走。往往這個時候,春天大地上陽氣蒸騰升發的感覺好明顯啊,雖然其他時候練完拳身體也是輕靈的,但不會像春天這樣,兩隻腳像踏著小燕子似的就快要騰空上天了,好多次我興沖沖地回去就稱了體重,然而質量和重力加速度都沒變化。

我一度迷戀上了這種飄的感覺,再開著車返回主路的車水馬龍中,好像剛從一個平行時空跳脫回來,大多數人或打著哈欠或捧著手機在上班的路上時,他們可能在午飯前都是需要緩神的狀態,而我這一天已經輕飄飄興沖沖鬥志昂揚地開始啦。

這種飄的感覺隨著夏天的到來就消失了,所以我們這批人基本是把日子過在節氣上,正所謂順勢而行,別跟老天擰著來。夏天就練到大汗淋漓,直到立秋後的某一天,從烈日當空的假象里,我能清晰地捕捉到風中的涼意,四季的流轉已經循回到陰面,於是告誡自己開始收斂,對寒涼保有敬意。

比較有趣的是,隨著秋天的到來,我四歲半的兒子步入了生死敏感期,玩著玩著,或者看著書,想起自己會死這件事就默默地流淚,彷彿分離的感覺隱隱讓他覺得跟死亡有共通的地方,於是早晨去幼兒園也開始有點分離艱難。我挺為他高興的,他知道死比我知道得要早太多了,並且我看著這街上的人,有太多彷彿覺得自己不會死去一般的活著。我從來沒有對兒子宣傳過什麼,他有一天卻忽然問我:「媽媽,你練拳是因為怕死嗎?」我笑道:「我練拳是為了好好活著。」他馬上說:「我也要好好活著。」接下來連著兩周的時間,他都會抱怨我練拳不帶上他一起去。

人長壽和健康是兩個概念,在生命的質和量之間,我期待修得一個說得過去的平衡點。

這一部分,夾雜著我帶給身邊人的影響,我也期待兒子能開始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珍惜邂逅的每一個人。然後,在這人世間行走,無論身處何地,都得到一種閑庭信步般的安然。

歸納所得,我似乎也逐漸清晰了自己持續修習太極的理由,並且看淡了當下的得失,站樁的時間、拳架的美醜、招式的攻擊力……統統不必在乎,在食物鏈的第幾樓也可以完全不在意,這只是一件我要在有生之年持續做下去的事情,至於這件事情會把我指引到哪裡去,最有趣的就在於此——我毫無頭緒,並且拭目以待。

同時,我也總結了一些經驗。

首先肯定是端正學習態度,對可學的東西敏銳,珍惜學習機會,跟師父學、跟同門學、跟周圍一切可以學習的人學。師父說話的時候要仔細聽,即便當前並不能理解,能記多少記多少,說不定哪天就靈機一動懂了,有問題就及時問。師父給別人講的時候自己也要支楞著耳朵聽,有時候也有意外的收穫。比如今年夏天最後一節課戶外練拳的時候,師父給一個師兄講金剛搗碓,我忽然意識到我相當長一段時間忽略了上下對拉的意識,其實以前學金雞獨立的時候師父給我強調過向上的意識來自於腳下,但我只局限於那一招了,其實不僅是金剛搗碓,站樁時百會的領、行拳時百會的領,也不僅是上下,完全可以引申到整個行拳過程中身體虛實、陰陽的變化……在之後的假期練拳的時候,我心裡經常浮現出一幅太極的畫卷,自己聯想著我當前的動作是轉化到太陰還是太陽、厥陰還是陽明……這一切體會,就來源於我旁聽了一耳朵師父指點金剛搗碓的提拳。

其實師父真的是特別慷慨的,不僅是我們學員有體會,連路人甲都有體會,還是那次戶外練拳,師父帶著我們到的早的幾個單獨打了兩趟,然後挑幾個問題明顯的動作講解糾錯,重點講解。之後他臨時走開了一下,旁邊有個一直在近處觀望的阿姨,忍不住走過來問我學了多久,平時在哪上課之類的,表示自己也跟人學習太極拳很久了,但感覺不像我這個老師講得這麼透徹,毫無保留的感覺。

而就算師父什麼都沒有說,跟著他老人家打一趟拳也是明顯的長功感,我經常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候師父說,來,我帶著你打一遍,然後你在臨摹師父的動作時就覺得自己簡直是虎虎生風。然後師父說,好,你自己打一遍我看。然後一瞬間,你就能感到自己迅速垮掉了。

有好的師父就有好的師姐,師父不在的時候,就多聽師姐的話。京京今年點撥了我一句『小動作太多』,我忽然意識到,之前一直有人評價我打拳像跳舞,有一個很大原因是手腕亂晃。意到和亂動之間、松沉和有神之間的平衡點,一直是我這學期的難點。而鬆鬆是看我打拳最多的人,帶我打拳最多的人,也是給我幫助最多的人,如果說我這個假期有一些進步的話,肯定大多都是她的功勞。

第二個經驗肯定是勤練不輟,沒有時間和場地練拳就站樁,靜不下心來站樁就練雲手,雲手真是好練,內涵豐富又不佔地兒。即使靜不下來、松不下來,至少清醒自己正經歷著的情況。通過日復一日的練習,意識遲早會流動到開始沒有覺察的角落,而之前根本顧及不到的肌肉也會一塊塊兒松下來,與其急躁、不如堅持。我是從同學劉叔身上受到鼓舞,也看到了勤奮的力量。坦白講,劉叔以七十多的高齡來跟我們一同從零學起是很吃虧的,畢竟他的身體條件已經不如年輕人了,肌肉的松沉對他來說是很難達成的狀態,但是他永遠是最認真最勤勉的那個,很多動作因為身體條件的局限他很難做標準,但是幾個近身擒拿的動作,很多次同學之間互相試,都能特別明顯地發現劉叔做出來的攻擊力是最強的,我覺得肯定是因為他練得次數最多。

另外就是,一個動作練得熟了,師父自然就會把那個動作更深入的內涵講出來。還是用雲手做例,我覺得我是在三十式學習階段的尾聲才練成了十三式的要求,有一次課堂上我遠遠的看見鬆鬆朝我點了點頭,於是我欣慰地想,總算是把雲手打出來了。還沒欣慰半分鐘,師父也欣慰地走過來說,我再告訴你啊,你要把意識從丹田送到勞宮,再回到丹田……於是乎,雄關漫道真如鐵,如今邁步從頭越——雲手只好又回到『不會』的階段繼續練。

總之,天道酬勤啊。

最後的大經驗是,太極無處不在。

從淺了說,比如,我不僅是睡覺的時候躺在床上成個無極樁,我做任何事都可以用太極的方式調整身體的狀態。比如冬天冷的時候意識到自己縮脖子了,開車和工作的時候意識到肩頸緊張了,刷碗和洗衣服的時候意識到腰椎有壓力了,我都會調整一下自己的姿勢,百會領起來、肩膀松下去,胳膊肘自然下垂,腰胯的重量放到腳下……甚至走路的時候,我隨時領著百會,避免不良姿態給身體造成不必要的磨損,也避免錯誤習慣讓自己老態畢現。而當下就能看到的效果是——做這些事的時候不容易累了。

從深了說,地下的水變成氣到了天上,雨水彙集入海,完成了一個天地交流的循環,有了這種交流,才有了天地之氣,有了陰陽的轉換,產生了生命,陰陽的交流式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基礎。作為地球上生命的一份子,跟上這個節奏順勢而為,就能滋養自己的身心。

師父也曾像張三丰教張無忌的時候那般,很玄虛地說:有朝一日你們把我傳授的招式都忘記了,就有點小成了。但我真的明白了,師父教的不是拳,我學的也不是拳,拳只是一個讓我們『得意忘形』的媒介。就像我前文總結的那些受益之處,已經遠遠超越了拳的範疇。意思到了,就不必注重形式,形式在之後的某個階段大概也會成為束縛,突破了這個形式,等待我們的也許是一份大自在。

作者:SSSang


推薦閱讀:

TAG:太極 | 健身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