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跟孩子談錢要趁早
作者:直行的螃蟹(富書專欄作者)
你會跟孩子談錢嗎?
估計99%的家長都不會跟孩子聊,這個話題在中國的家庭里,被潛移默化的規避掉了。
在對孩子怎麼和錢相處的關係上,我們的似乎走入了一個怪圈。
我們一邊希望孩子長大後成功,掙大錢,卻一邊在孩子小的時候,選擇隔絕孩子對錢的認知,這實在是一種奇特的矛盾。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火了,一名12歲的女孩,沉迷於看網路直播,於是偷拿爸爸的手機,給自己喜歡的網紅小哥,進行了巨額的打賞,幾天之內,花了近十萬元。
事後,焦急的爸爸以為被盜竊,選擇了報警,調查後才發現,錢是自家孩子「敗」出去的。
警方提示,這筆錢想要追回來,困難很大,因為要證明該筆款項確實由未成年人支付,而且追訴的時間也會非常長。
從畫面上家長的穿著來看,這個家庭並不富裕,但孩子花起錢來,根本沒有絲毫的心理負擔。
也就是說,或許錢在孩子的眼裡,只是一串串數字而已,根本沒有自己的愛豆可愛嘛。
我們的家長大都有一種悲壯的犧牲精神,捨不得告訴孩子生活的真相。
哪怕自己生活再艱難,也要在孩子面前強撐著,說咱們家不缺錢,你只要好好讀書就行了。
這種行為要麼讓孩子壓根看不起錢,要麼養成無限制向父母索取的習慣。
在孩子眼裡,只要自己有需要,父母會源源不斷的供給自己錢。
所以這樣除了批量生產白眼狼之外,似乎並不能產生什麼正能量的效果。
英國有位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試驗,調查了1000名不同階層家庭的3-8歲孩子,詢問他們,錢是從哪裡來的?
結果很有意思:65%孩子說錢從爸媽口袋裡來,另外有約30%孩子表示錢從銀行里來,而僅有不到5%的孩子說,錢是通過工作換來的。
孩子不知道錢的來路,不明白賺錢的辛苦,也就是不會對錢有什麼重視的感覺,背後隱藏的意思是,也不會對父母的付出有感恩的心理。
如果你家裡沒有富裕到可以讓孩子驕奢淫逸的過一生,那麼,早一點讓孩子知道生活的真相,培養賺錢的能力,才是更好的選擇。
你不讓孩子知道生活的艱辛,孩子也無法感受到你竭盡全力的愛有多不容易。
中國的家長大多恥於談錢,覺得這很庸俗和功利。
我們更喜歡把孩子的眼睛蒙上,告訴她世界很美好,生活很容易,你只要快樂就好了。
似乎維繫一個人或家庭生存和發展的錢,根本不重要。
這讓孩子對錢沒什麼概念,花起錢來也就沒有什麼節制的想法了。
無獨有偶,去年有個14歲的少年,偷用家裡的錢,打賞了女主播16萬,這事當時也引起了很大的熱議。
這個家庭應該算是比較拮据的,他們在十多年前到廣東某服裝廠打工,租住在一個農民房裡,靠縫牛仔褲頭生活,一條褲頭賺幾毛錢,夫妻兩人一天要縫上千條。
被兒子揮霍出去的16萬元,是他們家庭十多年的所有積蓄。
還有一位13歲的男孩,玩手游7個月花10多萬,孩子父親塗先生說:「兒子告訴我,他以為這些轉賬都是虛擬貨幣,所以才會大筆大筆轉出去。」
不會跟孩子聊錢,孩子也不知道錢代表著什麼,那是意味著付出腦力、時間、精力和技能等,才能換回來用以支付生活成本的東西。
其實,發生這些事情的家庭,大多並不富裕,但對孩子,他們捨不得讓孩子體驗真實的生活,也恥於談錢對生活的重要性,造成孩子與生活的疏離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曾說過一句話:
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既講節約,又講效果;
花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只講節約,不講效果;
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只講效果,不講節約;
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既不講效果,又不講節約。
你不讓孩子知道掙錢的不易,孩子就不會珍惜錢。
放在中國,就是一句俗話:崽賣爺田不心疼。
你一直選擇替孩子負重前行,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失去負重的能力。
讓孩子知道錢是怎麼來的,比讓孩子知道怎麼花的更重要。
教育家默克爾說:
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對於錢的態度,或許我們可以參照一下猶太民族。
這是一個神奇的民族,在他們獨特的教育智慧下,產生了大量諾貝爾獎得主,單說在經濟學的領域中,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諾獎得主是猶太人,或是擁有猶太血統。
猶太人對於孩子和錢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值得稱道的。
他們和我們最大的區別是,從小就教會孩子正確的認識錢。
需要注意的是,猶太人並不是教孩子怎麼看重錢,變成守財奴,而是讓孩子知道錢的重要性,並學會賺錢的能力,最後有駕馭錢的智慧。
有一個被廣泛認知而有代表性的例子。
曾經在中國上海生活的莎拉·伊麥斯,是位獨自帶著三個孩子的猶太女性。
她曾把兩個兒子培養成了身價億萬的企業家,而女兒也成為出色的外交官。
當年中以建交後,她舉家回到以色列,一開始,她還是像普通的中國媽媽一樣,秉承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多累都不捨得讓孩子動手。
後來她的鄰居看不過去,過來訓斥孩子:
你已經是大孩子了,應該學會去幫助母親,參與到生活中來,而不是看著母親忙碌,自己就像是廢物一樣。
並且訓誡莎拉,不要把落後的教育理念帶到這裡來,那會毀你自己和孩子。
莎拉幡然醒悟,於是讓孩子積极參与到生活中,孩子們從賣春卷開始,學會了賺錢的能力,大兒子售賣文具,二兒子在報紙上開闢專欄,介紹上海的風土人情,小女兒學會了煮茶和做點心,並能將之賣出去。
孩子們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路,最終全部成為了社會的精英。
我們中國的家長,習慣於替孩子花錢,卻不告訴孩子錢是怎麼來的。
以為這是在愛孩子,卻不知有很多的害,正是包裝在愛的外衣之下。
我們家長總以為賺錢是一下子就會的,其實不是,這可能是一輩子的事。
花錢是一種態度,需要境界,而賺錢是一種能力,需要培養。
如果想讓孩子成為鋼琴家,我們知道需要從小培養孩子學鋼琴;如果想讓孩子成為運動員,我們知道要讓孩子自小接受體育訓練。
可是我們在對待錢的態度上,卻是相反的。
我們讓孩子幼時遠離金錢,然後孩子長大後,卻希望孩子自動就學會賺大錢。
就像家長們一直對孩子的感情嚴防死守,小的時候,生怕孩子去愛,孩子長大後,又埋怨孩子不會愛,找不著對象。
其實,最好的教育,不是在於你為孩子花了多少錢,而是你用錢教會了孩子什麼道理,並使之受益一生。
作者簡介:直行的螃蟹,喜歡寫作的文藝范大叔,會彈琴,能做飯,偶爾比較逗逼。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bmnfrc),,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推薦閱讀:
TAG:孩子 | 網路紅人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