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就算一輩子單身,我也不接受爸媽介紹的對象!」

本文字數3000+ / 閱讀需要 8 min

年關將至,不少單身朋友終於又回憶起被爹媽叔嬸七大姑八大姨介紹對象的恐懼。

前兩天我們辦公室聊起這事,一同事說:「我媽以前給我介紹對象還會怕我不高興,總小心翼翼的。現在好了,直接微信給我發男人的簡歷。等兩天回了家,我都怕她直接把男的領家裡來。」

你別說,雖然很多年輕人都已經淪為相親網站里的「庫存」了,但聽到父母要給介紹對象,還是堅定地拒絕。實在被逼著去相親,也想找個借口鴿掉,比如今天我肚子發燒了實在不好意思啊呵呵呵呵。

但你有沒有想過,父母給你介紹的對象,其實可能比你自己找的對象更靠譜?

父母介紹的對象可能更靠譜?

看多了相親簡歷,也偶爾(被迫)見過幾位,還是有一些血淚經驗的,比如凡是沒有照片,但寫了「身材端正」的,大部分都挺胖。如果有「形象清秀」「相貌姣好」「外型在同齡為中上等」這些類似描述的,絕大多數形象不咋樣。

否則,為啥不配照片?真長得稍微像點樣的,那肯定放一大串精修過的照片,搭配「身材賊棒」「非常帥氣」「大學校草」之類更誇張的描述了啊!

但越是這種,爹媽越愛嚷嚷:「你就去見一下又能怎麼了?長得好看能當飯吃嗎?人家年紀輕輕已經是副處級了,人家爹媽可是xxx,人家在北京兩套房!」

研究確實也表明,父母和子女在擇偶偏好上的矛盾,往往容易出現在外型和家庭背景上。子女更重視對方優秀的基因特質(以外貌特徵為主)和讓人快樂的性格特徵,而父母更重視對方是否有「好品質」、「好資源」以及對方能否成為好父母、好配偶,還有國籍、政治背景的一致性。

一定程度上來講,爸媽考慮的角度,其實是有他們必然的道理的。

我們來分析一下爸媽的思路:

一方面,子女未來伴侶具有的資源優勢,包括好的家庭背景以及相同的宗教信仰等,能夠確保他們在好的家庭氛圍下擔負起自己的家庭責任;

另一方面,進化的權衡觀點(trade-off)認為,年輕人更偏好擁有基因優勢的個體,但這樣的人更享受尋覓配偶的過程,而不是養育孩子的過程。

就是說,在父母看來,子女找的對象確實長得挺俊挺美,但他們也很可能更喜歡沾花惹草,而不是帶孩子。經看不經用,那怎麼行?

心理學家Roth和Peck的研究結果也發現,夫妻所在的社會階層水平本身和婚姻匹配度呈正相關,社會階層越高,其婚姻匹配度越高。

還有一項關於家庭幸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顯示,高學歷群體(大學專科或本科及以上)家庭幸福感的幸福程度是低學歷群體(不識字或小學)的4.7倍。

還有學者指出,收入差異越大 ,婚姻質量越低,且配偶收入差異對溝通交流和角色平等產生較大的負面作用。

你看,爸媽看重子女配偶的「好資源」,也是有合理之處的。

emmmmmm,那難道說我們自己找的對象一點都不靠譜?

研究表明,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做出約會決定時,佔主導地位的還是「外貌因素」:我們會追求那些外表對我們產生巨大吸引力的人。

但是,身體吸引力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重要。Li et al.等人認為,大多數人都會在潛意識裡,把適度水平的身體吸引力當作必需品(necessity),而不是奢侈品(luxury)。但是必需品給我們帶來的效用是「邊際遞減」的,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伴侶身體吸引力對我們的重要性越來越小。

並不是說我們找的對象不靠譜,只是在有些情況下,我們可能偶爾失去理智,過於在意身體吸引力,從而造成一些損失。

我身邊有好幾對感情超好的夫妻,聊天時才發現他們居然就是親戚朋友介紹相親認識的——因為提前了解彼此的家庭背景,聊天時反而少了很多試探,可以更專註於對方這個人本身。

所以呢,我們也並非勸大家接受爸媽介紹的對象。只是既然爸媽給我們找了對象,也已經做過一輪客觀層面的篩選,具備基本的「好資源」,又有成為好伴侶的「好品質」。那麼去嘗試認識了解一下,也許並不是一件壞事呢!

很多時候我們拒絕的

不是相親,是父母

有沒有覺得,爸媽給你找的對象就算是人好條件也好,他們過年只要提起這個事,你的第一反應永遠是拒絕:我不找!

明明心裡做夢都想找個對象,但一聽是父母介紹,我們為啥還是想胡攪蠻纏地混過去呢?

也許我們排斥的並非相親本身,而是父母對我們個人邊界的干預。

個人邊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指我們建起來的身體的、情感的、精神的界限,用來保護我們不受他人的操縱、利用和侵犯。當父母過於偏激的逼迫式相親,就是對我們個人邊界的模糊,讓我們覺得不尊重。

孩子希望表達的,是「結婚與否、相親與否都是我們的個人選擇,這是我們的個人生活,我們反感的是人生被別人插手。」

而這種類似的被插手的經驗,從小到大就一直在發生:

小時候,你不喜歡吃藥,被父母逼著吃。長大後就更抗拒吃藥。

小時候,你不喜歡上學,被父母逼著你學。長大後就更厭惡學習。

小時候,你不喜歡練琴,被父母逼著練。長大後雖然有個愛好,但也沒那麼喜歡。

……

現在,你單身,被父母逼著去找,便很容易萌生出類似的抗拒感。

從小開始,被強迫的負面反饋就很容易使我們產生自我懷疑和恐懼。於是,我們開始自然而然地把這些事和負面情緒聯繫起來,一概而論地拒絕父母建議的一切,根本不願意去理智評判父母的建議。

很多人對父母的果斷排斥、拒絕背後,可能只是希望由著自己的情緒去發泄、抗擊。把對父母的拒絕當作一種成熟、獨立的標誌。

實際上,這種抗擊並沒有實現和父母的心理分離(psychological separation)(心理分離,指的是個體與家庭在心理上從依戀到分離並形成個體化的過程)。

沒有完全心理分離的個體,在父母的壓力下更可能表現出焦慮的行為,包括害怕、退縮,過於武斷,責怪,防禦和刻板——他們很少看到行動有多種選擇的可能性。

即使他們平時非常擅長和人打交道,回家一對上父母,就裹上了一身的刺。

所以,比起專註於與父母的戰爭,不妨看看他們給出的更多選擇——他們介紹的很多對象,就算不合適,也許也能擴大我們的交際圈,認識更多優秀的同齡人。合理利用父母身邊的資源又有什麼不好?

找對象這件事,

完全可以好好「利用」父母

找對象這件事,既然我們有心,父母有意,那有沒有可能好好交流一下,形成一種更好的配合模式呢。

第一,先想清楚,自己為啥抵觸父母介紹對象。

如果你意識到,你的拒絕是因為爸媽對你個人邊界的不尊重,那不妨平和地表達出來:

告訴爸媽,你理解他們對你的關心:「爸媽啊,我知道你們給我找對象是關心我。」

然後,解釋清楚你不想被過度干涉:「我不是討厭你們給我介紹對象,我只是不喜歡太過度的方式,畢竟找對象是我自己的個人選擇。」

如果爸媽剛開始不願意接受,那你可以多強調個人邊界的重要性:「如果被過度干涉,就會感覺自己不自由,從而讓我越發抗拒你們介紹的對象。」

如果你覺得,你的拒絕是出於本能對爸媽的反抗。那麼,你可以提醒自己冷靜一下,換個角度看看父母的建議,或者嘗試一次,看看是否會有意料之外的體驗。

作為一個真正成熟、獨立的人,父母也只是信息、資源的提供者。如果把他們看成一個普通的媒婆,這些相親對象是不是也沒那麼讓你反感了?

第二,搞清楚父母到底咋想的。

爸媽的每個要求,都與他們的需要是否被滿足有關聯。

所以啊,在拒絕相親之前,先弄清楚爸媽為什麼一直逼你相親。

可能他們認為早結婚才是幸福的保證,也可能隔壁家老王的兒子結婚了讓他們羨慕,再可能他們退了休沒什麼事干想帶個孩子……總之,逼你相親的理由千千萬,你得知道爸媽一個勁兒逼你相親的內在需求。

當你傾聽了爸媽的問題、想法之後,再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溝通就容易、順暢多了。針對不同的需求,給爸媽講清楚自己的想法,讓他們明白你心裡是怎麼想的,並且盡量做到讓他們放心,他們的焦慮可能就少一些了。

記住一點:只有帶著同理心去和爸媽溝通,你的建議、要求才會被爸媽接納。

第三,平衡你和爸媽的需求。

看到這,如果你不怎麼排斥相親,也不怎麼討厭爸媽給你介紹對象,同時又有脫單意向(當然有了),有時你得讓爸媽知道你想要的是啥。

前面我們提到,父母在給我們找對象的時候確實會優先考慮硬體條件,也似乎比我們更容易開口去問對方家庭條件如何,比如有幾棟房幾畝地......總之,既然父母有這個篩選能力,不好好利用豈不虧了?

或許我們可以把自己期待的對象描述給爸媽,比如你很看重另一半的幽默感,那不妨讓爸媽在篩查目標的同時把這個標準也加進去。

列個單子,讓爸媽動用自己的關係網去找唄。你也省心,爸媽也快樂。

好啦,聽說很多朋友已經過年回家了,那就再最後祝我們:今年都能更好的應對父母安排的相親對象!

我們我們我們我們都會有對象的!

龍蝦+酒鬼 ? 撰文


我們是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擁有700+位海內外心理諮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諮詢師能夠通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3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量心理諮詢服務。

想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諮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體驗哦,戳這裡「http://jdxinli.cn/2ukmmb」


推薦閱讀: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