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各級醫院的輸液大廳經常出現「吊瓶森林」的場景,「治病就要輸液」,「輸液才能好得快」的觀念深植老百姓的骨子裡。
但其實,過度輸液的狀況在我國蔓延長達數十載,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輸液量超過100億瓶,相當於13億人口每人每年輸液8瓶,遠高於國際上每年每人2.5到3.3瓶的平均水準。
因此,作為一項重要的醫改舉措,吉林、安徽、浙江、江蘇、江西、廣西、深圳等多地已經控制或取消了醫院成人門診輸液治療。
但過度輸液到底有什麼危害,為什麼各地會積極取消門診輸液,取消了就真的好嗎?今天,我們就帶領大家來解讀一番。
過度輸液的危害
前不久,山東淄博發生了一件讓人痛心的事情。4歲女孩辰辰,因發燒在私人診所輸液,從剛開始輸液就出現體溫上升、手腳冰涼、畏寒的癥狀,直至最後輸液結束髮生口鼻流血、嘴唇發紫,最終死亡。輸液的危害,真的超出你的想像……
我們知道,人使用藥物主要有3種方法:口服、肌肉注射、靜脈注射。而我們常說的輸液就屬於靜脈注射。是利用大氣壓和液體靜壓原理將大量無菌液體、電解質、藥物由靜脈輸入體內。
靜脈注射的特點是量大、起效快,但快≠好,也不等於最安全,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顯示:靜脈注射給葯發生的藥品不良反應占整個藥物不良反應的57.8%,遠超於口服和肌注給葯。
除了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概率更高之外,過度輸液還可能對人體造成更多的傷害。
1、降低人體免疫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賴輸液,會嚴重干擾人體自身的免疫防禦功能,造成人體免疫系統的懈怠。並且,門診輸液的藥物70%含有抗生素類,過度輸液會增強人體的耐藥性,使得以後遇到相似的疾病不得不加重藥量,更是會增加耐葯細菌的產生,從而催生出一種更可怕的物種——「無葯可治」的超級細菌。2016 年《全球抗生素耐葯回歸:報告及建議》的數據中也顯示,目前每年有70 萬人死於抗生素耐葯。
2、各種不良反應。血液中直接注入遊離的菌體蛋白或者其他代謝產物時,可能造成人體發熱、紅疹、腫脹等過敏反應,嚴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
3、加重心臟負擔。對於身體虛弱者、心臟功能不好的人,過度輸液會加重心臟負擔,引發心功能惡化。
4、損傷肝腎功能。輸液使藥物避免了胃腸的吸收,直接進入血液,但所有的藥物都要經過肝腎代謝,長期過度輸液,會大大增加肝腎負擔,造成它們功能的損害。
5、引起靜脈炎症。長期注射濃度過高、刺激性較強的藥物還可能引起靜脈炎。
除此之外,輸液需要對皮膚進行刺穿,如果藥液在生產或儲藏過程中被污染,或者針刺部位皮膚沒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讓病毒、病菌進入體內。輕則引起局部發炎,重則病原體隨著血液擴散到全身,引起敗血症,危及生命。
輸液利弊需理性看待
雖然,過度輸液存在安全隱患,但輸液也並不是「洪水猛獸」,網傳的「輸液=慢性自殺」更是妖魔化的說法。
靜脈輸液治療是現代藥物治療的重要手段,在治療某些疾病和挽救生命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藥物通過口服靜脈等各途徑使用效果都不錯,而有些藥物只能通過靜脈輸注。
根據2017年7月廣州省衛計委發布的《關於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靜脈輸液管理的通知》,符合以下八大特徵的病人建議使用靜脈注射:
1、補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環,維持血壓。用於治療燒傷、失血、休克等。
2、補充水和電解質,以調節或維持酸鹼平衡。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脫水、嚴重嘔吐、腹瀉、大手術後、代謝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等。
3、補充營養,維持熱量,促進組織修復,獲得正氮平衡。用於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不能經口攝取食物、管飼不能得到足夠營養等。
4、輸入藥物,以達到解毒、脫水利尿、維持血液滲透壓、抗腫瘤等治療。
5、中重度感染需要靜脈給予抗菌藥物。
6、經口服或肌注給葯治療無效的疾病。
7、各種原因所致不適合胃腸道給葯者。
8、因診療需要的特殊情況。
所以,諸如以上所述的這些情況,靜脈注射仍舊是臨床上對患者更好的選擇,所以大家大可不必對輸液感到惶恐和過度排斥。
如何來決定是否該輸液?
「一刀切」取消門診輸液並不太現實,因為靜脈輸液≠靜脈注射抗生素,一些電解質補充劑或是其他功能性藥物仍然需要靜脈注射給葯,此外,有些疾病需要輸液,但不需要住院,叫停門診輸液患者只能選擇住院治療或去急診輸液,會加大醫療負擔。最後,取消門診治療的是醫院,而往往出事最多的小診所不在範圍內,病人為了節約醫療成本,或者省時省力,會到小診所輸液,這樣一來,其實風險更高。
根除積弊非一日之功,比起「一刀切」全面停止輸液,目前更好的辦法應該是,加強醫院門診的監督管理,貫徹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能不吃藥就不開藥,可以口服就不注射,可以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的治療原則。
因此,這需要醫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是否要輸液,醫生應該從患者的臨床表現和身體狀況來決定,而患者,也不要盲目要求輸液,應該聽從醫囑,尊重醫護人員的決定。
推薦閱讀:
TAG: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