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窗戶是室內空間的延伸,然而縱觀國內多數家庭,真正有延伸作用的寥寥無幾,多塊數的拼合、紗窗、防盜網甚至還有欄杆的疊加讓延伸作用幾近湮滅,縱橫交錯的線條堪比玄奧的數學陣列;當你在操心家裡如何更高級時,此抬眼既見的所在是否已經忽略?
隨手去找了找以往用戶家裡窗戶的照片,大都是這樣:
比較傳統的一分三,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算好看,更和高級不沾邊;
隨著窗戶尺寸的增長數量也有增加,不變的依然是一母同胞的高強辨認感,那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呢?
其實從經銷商、製作廠那並沒有很明確的答案,不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姑且能從成本下的運輸、製作等方面有個符合邏輯的猜測;
常見的住宅室內窗(非落地窗)的高度都在1.55m左右,寬度不等;而一分三的窗扇較高的部分多在1-1.2米內,寬度在0.45-0.6米不等,這些窗扇要麼可推拉要麼可開啟;而居於最上方的固定扇不可開啟居多,且高度多在0.3米左右,長度則和下面較高的部分兩扇寬度等同。
這樣看來,寬半米高1米在最初就是一個利於模塊化生產、運輸、安裝的尺寸,一來該尺寸內窗扇重量不會太大,更符合少人操作,在上樓、安裝時避免多人配合成本上升及配合不熟悉產生意外;二來在機組生產時也減少每個項目尺寸差距太大,操作多則意外多,最多見的就是尺寸不合適,在安裝完成交付前,供應商要承擔全部的責任,在這點下也更傾向於保守的操作。
偏偏建材進化的速度可以說真的很慢,這或許就是傳承多年已經讓人們習慣到遺忘的原因吧...
說到如何進化前還有個前置問題,為什麼要進化?
視覺,人為視覺做了多少發明創造想必不用贅述,就如文中開始所述,窗戶分割的好壞影響室內和室外的貫通以及空間感的延伸;
從實用層面看,較細碎的分割是為了增加開啟扇的數量,而開啟扇的增加是出於通風更為便捷的考慮;但我們也常說不要忽略劑量談毒性,通風是通過公式是可計算的,並非同一面5個開啟扇就一定比3個開啟扇通風好,附參照公式:
通風率通常表示為每人的體積率(每人CFM,每人L / s)。每小時換氣次數與人均通風率之間的轉換如下:
根據「ANSI / ASHRAE標準62.2-2013」,住宅的換氣率為:
地下室3-4次卧室5-6次衛生間6-7次客廳6-8次廚房7-8次陽台8-9次
地下室3-4次
粗略的講就是在可以形成空氣對流的環境條件下,兩邊各有一扇(1*0.5m)的窗扇就已經綽綽有餘(較真的還請返回公式計算);
而開啟扇的增加意味著五金件使用數量的提升(如鉸鏈、把手等),以及密封性的降低,密封性降低帶來的有噪音的隔絕效果、防塵性、隔溫效果的影響;這些影響都是增加預算帶來的...
回歸正題,那該如何進化?
前文證明了多開啟扇並不會形成正效果無限疊加,那我們就能在既省銀子的同時又能提升家的顏值。
我們可以把窗戶比作一幅畫,那想讓這幅畫最美的方式就是減少分割甚至不要分割,亦或者通過分割來修正窗戶自身比例上的缺陷;
以上完全無分割的可能略微激進,目前的大環境也沒差到完全無法開窗,在者住宅領域的新風系統也未成熟到能完全取代窗戶的自然風,通過上述的計算,可進行適當的分割來對開啟扇的保留;
如果對上圖有仔細的觀察就能看出並未採用傳統的三分或新式三分(一大二小(開啟扇上有小塊固定扇))而是應用了二分法,一大一小,既保留了開啟扇通風的功能,也對窗戶比例進行了修正,看著更為挺拔,同時對國內戶型和供應商也沒有什麼難度上的考驗;還降低了更迭窗戶所消耗的預算;
對於建成時間較久的住宅有「 」或" "型窗戶的,可以將開啟扇至於兩側:
如正好窗外視野較為開闊,那正面的效果極為震撼;
身為固定扇沒有合頁,不用紗窗,如小區安保不錯的話連防盜攔網也用不著,這樣真是想不高級都難。
大尺寸固定扇唯一的阻礙就是搬運,特別是當定製尺寸超過電梯及樓梯能轉圜的尺寸時,必然得吊裝,想必大家有耳聞Apple官方店的大玻璃造價及運輸難度;不過住宅中能用到該尺度的玻璃也是即為罕見的。
如果實在對舊俗難捨,手頭預算也充足富裕,也可以再往高處展望:
全開啟摺疊窗,重點在於全開啟完全摺疊,有窗勝無窗;
北方出於氣密性下重點是保溫的考慮,每扇的窗框必不可少,身處南方就能用無框的摺疊窗,通過密封膠條來達成隱框的目的;
至於最頂級的窗戶是什麼樣呢?
有多稀有呢?
出現在全世界的項目中的數量一隻手就能數清。
完。
TAG:室內設計 | 生活 | 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