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計算機科學研究院」在中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年見證

2017 年,阿里巴巴砸 1000 億人民幣成立達摩院以探索基礎研究,就在昨天(11 月 9 日),騰訊基金會宣布將投入 10 億元人民幣的啟動資金資助「科學探索獎」……近幾年,中國的大型互聯網企業愈發樂於成為基礎科學研究的推動者。放眼未來,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我們有望愈發習慣這樣的新聞,但回顧過去,有哪個案例特別值得我們在這股基礎研究的新一輪助推浪潮中進行參照和思考?

1998 年成立的微軟亞洲研究院是一個不錯選擇。作為一本科技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有幸見證了這家研究院的成長:本周,迎來 20 周歲誕辰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在北京展示了其建院以來等一系列成果,其中就擺放著一本 2004 年的《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雜誌當時將微軟亞洲研究院稱為「全球最火的計算機實驗室」。

圖|微軟亞洲研究院成立 20 周年紀念展廳上擺放的一本 2004 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除此之外,《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著名的「35 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中,更是不乏大量從微軟亞洲研究院中走出來的青年科學家。

TR35 榜單覆蓋不同的科技領域,獲獎者們也往往來自不同的機構,但 DT 君發現,在計算機領域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幾乎每一年的來自計算機領域獲獎者背後都有著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或者實習的經驗。

當 TR35 榜單去年首次落地中國,推出中國區榜單之後,這一「魔咒」同樣顯靈。也就是說,無論在全球還是中國範圍內,關注和選拔出最有實力引領計算機創新的青年人才,我們已經無法避開微軟亞洲研究院。這個微軟旗下的基礎研究機構,用了 20 年的時間,在輸出計算機科學人才上已經達到了世界級的水平,這既是了研究院本身的實力,也代表著中國本土科技創新人才所具備的巨大可能性。

圖丨微軟亞洲研究院中的 TR35(來源:DT君)

微軟亞洲研究院的 TR35

本周,微軟亞洲研究院舉辦了一系列的 20 周年慶活動。在這些活動中,DT 君不僅看到了薩提亞·納德拉、比爾·蓋茨等微軟的高層,還看到了 Yoshua Bengio、姚期智、Raj Reddy等全球頂級學術界大咖,以及清華邱勇校長、北大郝平校長等中國教育界的領導者,但更多的身影是以微軟亞洲研究院院友身份前來的 TR35 獲得者們,他們當中的不少人正成為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領軍人物。

圖丨納德拉出席微軟亞洲研究院主辦的教育峰會(來源:DT君)

今天,微軟亞洲研究院也會舉辦其 2018 年的院友會,預料將同樣集結中國最值得期待的一批科技力量。因為在 2017 年的微軟亞洲研究院第二次院友年會上,就出現了非常難得一見的場面:四家中國最頂級的人臉識別公司的創始人坐在一起,參加同一場專家討論。他們是中科視拓的董事長兼 CTO 山世光、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依圖科技的創始人和 CEO 朱瓏,以及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

這四家公司佔據了中國人臉識別市場相當的份額,彼此間也存在相當激烈的競爭。但是,一個同樣的身份讓他們坐在了一起: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院友。正因為如此,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創辦人之一張宏江還在活動中開玩笑地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說:能不能把大家都收購了,成立微軟亞洲研究院刷臉公司,「讓天下沒有難看的臉」。

圖|沈向洋(來源:DT君)

微軟亞洲研究院的計算機視覺力量很大程度由沈向洋打造。2001 年,沈向洋的實驗室迎來了一名叫孫劍的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生。兩年後,孫劍在博士畢業後全職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從副研究員開始,一直做到首席研究員。

2009 年,孫劍團隊在計算機視覺最重要的學術會議 CVPR 上發表了一篇給圖片去霧的論文,獲得了當年 CVPR 的最佳論文獎。這是中國學者首次獲得這項榮譽。

圖丨微軟亞洲研究院「AI家譜」(來源:微軟亞洲研究院)

2016 年,他和團隊又在 CVPR 上發表論文,描述了一個 152 層的神經網路 ResNet,這項成果不僅在機器視覺的頂級比賽 ImageNet 上斬獲了多項冠軍,而且也幫助團隊再次獲得了 CVPR 最佳論文獎。ResNet 讓機器可以在某些圖片識別的任務上超過人類,為計算機視覺的大規模商業化做好了技術準備。這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都是在清華讀本科時就在孫劍團隊做實習生的何愷明,當時他已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全職工作。何愷明後來離開微軟亞洲研究去了 Facebook 的人工智慧實驗室。

孫劍整整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了 13 年。2010 年因為圖片搜索技術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 TR35。他從清華接收的實習生不止何愷明 1 人。2007 年,當時還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俗稱「姚班」)的大二學生印奇也來到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主要做人臉識別。在這裡,他和同是姚班同級、在隔壁做圖片搜索的唐文斌熟悉起來。唐文斌在清華的導師唐傑因為要出國半年,所以推薦他來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唐傑自己在清華讀博的時候也在亞研院實習過)。

圖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院友照(來源:DT君)

2011 年,印奇和唐文斌決定利用自己學到的技術創業。2011 年 10 月,他們和「姚班」學弟楊沐共同創建了曠視科技。一開始,他們沒有想做一個人臉檢測公司,而是做了一個人臉追蹤的遊戲《烏鴉來了》,遊戲通過手機的前置攝像頭檢測頭部運動,來控制稻草人左右擺動趕走偷南瓜的烏鴉。雖然遊戲很好玩,一度衝到蘋果 App Store 中國區免費榜前三名,但是曠視卻只掙了幾千元。所以,印奇和唐文斌決定以自己擅長的視覺技術為主,尋找更合適的應用場景,最終讓公司走上了正軌。2016 年,印奇甚至把孫劍從微軟挖到了曠視,邀請他擔任首席科學家。師生兩人在一個新創公司重遇。2017 年,印奇參加了中國區的 TR35 評比,並成功入選。

比印奇大 5 歲的清華學長朱軍也曾經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過。朱軍工作非常勤奮。網上流傳他每天清早騎車從清華到微軟,工作到半夜才從微軟回清華,因此鍛鍊出了極強的工程能力。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期間,朱軍被評為最佳實習生,還獲得了和比爾·蓋茨見面的機會。2017 年,已經回校任副教授的朱軍因為在概率圖模型領域的傑出貢獻成為中國區 TR35 的一員,並於今年升任教授。

除了朱軍和印奇,2018 年中國區 TR35 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查正軍、上海交通大學特別研究員盧策吾、氪信科技創始人兼 CEO 朱明傑、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徐冰都曾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或實習過。其中,查正軍曾在首席研究員華先勝的團隊工作,華先勝是 2008 年的全球 TR35,查正軍曾表示華先勝非常最看重實習生創造力和思維方式,對他幫助很大。

2018 年 11 月 7 日,最新一期的「微軟學者」名單出爐。朱軍的學生石佳欣是 11 位獲獎者中的一位。微軟在年輕學者中的火炬,必會繼續傳承下去。

「微軟學者」獎學金同樣於 1999 年啟動,今年已是第 20 次評選,共有超過 50 所高校的 406 位博士生獲此殊榮,很多獲獎者已是當下學術界的中流砥柱。例如說浙江大學教授周昆,他是首屆「微軟學者」獎學金的獲獎者,如今也是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同樣也是2011年度 TR35 獲得者。

圖丨微軟亞洲研究院20周年活動現場照片(來源:DT君)

獲選 TR35 的榮譽不僅僅是寫進了這些微軟亞洲研究院院友的履歷。1999 年 5 月,現任科大訊飛副總裁、訊飛 AI 研究院聯席院長的李世鵬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並擔任副院長、首席研究員及多媒體計算組主任研究員,他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十餘年中,曾培養出了 3 位 TR35 的獲得者,如此成績也讓像他這樣研究院的高層引以為傲,即便如今他已經不在微軟亞洲研究院。

成立早期:清華、北大的學生感動了比爾·蓋茨,但未來未知

如此看來,無論是外界皆知的走出過百度總裁張亞勤、阿里雲之父王堅、聯想 CTO 芮勇等行業領袖,還是《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關注的計算機科學青年創新者,微軟亞洲研究院為中國乃至世界計算機界所貢獻的成績,恐怕業內也無人能及。而回到 20 年前,在中國由企業投資建研究院更是絕無僅有。

全球範圍內,微軟都是最早投入人工智慧研究的企業之一,早在 1991 年創立微軟研究院時,比爾·蓋茨提出的願望,就是讓計算機有一天能看會講、能聽會想。

蓋茨於中國創辦微軟亞洲研究院,則是可以追溯到 1995 年。

圖丨微軟亞洲研究院成立慶典(來源:微軟亞洲研究院)

當時,比爾·蓋茨夫婦來到中國蜜月旅行,並走訪了北京的一些高校,中國學生身上洋溢的才智、激情和創造力給蓋茨留下了深刻印象。這讓比爾·蓋茨萌生了這樣一個念頭:微軟應在中國設立一所基礎研究機構。在 11 月 9 日微軟的 20 周年慶祝活動上,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現場特地感謝了當時的清華、北大的學生,「多虧了你們,讓蓋茨萌生了這樣的想法。或許當時蓋茨認為全中國的學生都是清華北大這樣學生。」

圖丨微軟亞洲研究院20周年活動現場照片(來源:DT君)

到了 1998 年 11 月 5 日,籌辦工作完成,微軟亞洲研究院(初創時稱「微軟中國研究院」)在北京成立,微軟設在美國本土以外規模最大的研究機構就此誕生。

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的洪小文至今仍記得,當時他專程飛到北京參加建院儀式,還為研究院面試了首批研究員。「北京研究院一切從零開始,我專門從美國背回一套計算機頂尖演示設備,在機場搬運時還不慎扭傷了背部,跟候選人的電話面試是邊治療邊進行,儘管行動不便甚至有些尷尬,但能參與研究院初建諸事項,還是倍感榮幸」,在紀念微軟亞洲研究院 20 周年的一篇文章中,洪小文如此說道。

但這樣一個開建研究院的決定在當時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即使是在計算機領域,因為基礎研究的回報周期往往非常之長,從政府到媒體,從學術界到產業界,人們都在好奇微軟亞洲研究院最終會成長為什麼,究竟會給中國乃至世界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或者只是其在中國的一個公關角色和形象大使。

圖丨微軟亞洲研究院20周年活動現場照片(來源:DT君)

洪小文也坦言,這也給參與建設的團隊帶來莫大的壓力。「畢竟,當時國內計算機技術研究整體水平以及高端人才的儲備等等都還處於發展的初期。建院之初,大家如履薄冰,研究院會長成什麼樣子心裡都沒有底。」他說。

高光時刻:「全球最熱的計算機科學研究院」

微軟亞洲研究院成立的初衷就是要從基礎研究出發,而基礎研究做得如何,自然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指標。

2000 年,沈向洋博士領導的小組在計算機科研領域最富盛名的國際圖形學年會 SIGGRAPH 上發表了重要論文,隨後又相繼在計算機科學的不同領域實現了系列突破。

2001 年,微軟中國研究院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在微軟的全球研發網路的進化版圖上,此舉可謂其研發機構由本土化過渡到全球化的重要開端。在那之後,微軟先後在 2004 年成立微軟亞洲硬體創新中心、微軟亞洲互聯網搜索技術 中心(STC)成立,以及 2005 年微軟印度研究院。微軟的全球研發網路開始由本土化走向全球協同效應。

圖丨微軟亞洲研究院20周年活動現場照片(來源:DT君)

此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基礎研究成果頻繁地出現在國際重要會議和期刊上。2005 年,SIGGRAPH 收錄了 9 篇來自於微軟亞洲研究院的論文,這相當於當年論文收錄量的十分之一。2007 到 2011 年,微軟亞洲研究院在展示信息檢索領域新技術和新成果的 SIGIR 國際論壇上發表的論文數量逐年遞增,超過其間大會收錄論文總量的 10%。

截至 2018 年 11 月,微軟亞洲研究院已在國際頂級學術會議和期刊上公開發表 5,000 余篇論文,其中有 50 多篇榮獲「最佳論文」獎,眾多技術突破為全球計算機前沿技術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方向。就在最近剛剛公布的人工智慧領域頂級學術大會 AAAI 2019 論文入選名單上,就有 27 篇來自微軟亞洲研究院。

而這些學術成果也不僅限於紙上談兵。在計算機科學基礎研究不斷取得進展的同時,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最新技術成果也源源不斷地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產品和服務。從微軟智能雲 Azure、Office 365 到微軟小冰、必應(Bing)搜索、再到 Xbox 以及 HoloLens,可以說微軟幾乎每一款產品都有微軟亞洲研究院的烙印。

早在 2004 年的時候,就有一本科技雜誌敏銳地感受到了這家研究院的崛起:微軟亞洲研究院被《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譽為「世界上最火的計算機實驗室」。

這一認可也證明了微軟亞洲研究院邁入全球頂尖實驗室的行列。在微軟亞洲研究院 20 周年紀念活動上,沈向洋說,當時他在美國一個機場的報刊亭內看到了這本雜誌,當下就和報刊亭老闆說要買下所有的當期雜誌,報刊亭老闆問原因的時候,他非常自豪地表示,封面上的兩位科學家正在我的實驗室工作。

未來,「吾道不孤」

為什麼微軟會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青年學者,成為 IT 領域的黃埔軍校?

其中必然是多種元素共同推動的。在具體的各個教育層面上,二十年來,微軟亞洲研究院都做了很多工作。首先,它與中國的十多家大學共建了博士聯合培養項目。很多獲得聯合培養博士學位的畢業生目前已經成為了學術界的領軍人物,例如賈亞佳(與香港科技大學聯合培養)。其次,微軟亞洲院還組織了多種實習項目和獎勵計劃,包括針對學生的「明日之星」實習計劃,針對青年學者的「鑄星計劃」,以及著名的「微軟學者」獎學金。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成立的第二年,就設立微軟學者獎學金,現在它已經成為計算機科學領域博士生的重要榮譽。歷年獲獎者包括周志華、車萬翔、孫劍、朱軍、何愷明等人。

圖丨微軟亞洲研究院20周年活動現場照片(來源:DT君)

洪小文則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能迅速崛起,中國的創新環境與人才沃土無疑是重要的,但公司極富遠見地給予亞洲研究院充分授權,是格外具有突破意義的關鍵。

這種賦予亞洲研究院高自由度、研究人員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事風格也體現在其選拔人才的機制中。微軟亞洲研究院曾在其公眾號中介紹過研究院的面試的過程:通常會有好幾輪,每輪面試官所在的研究領域、資歷都各不相同,互補組隊,所以他們問的問題大多自由發揮,但其中至少有一個環節是相同的,那就是讓每位面試官給面試者的聰明程度打分並給出評語。打分機制大致分為三檔:「跟我差不多聰明」、「比我聰明」、「沒有我聰明」,如果一位面試者的幾位面試官給他的評語都是「比我聰明」,那毋庸置疑,這個人顯然資質聰慧,必須錄用。而能夠得到很多「跟我差不多聰明」評價的面試者,自然也已十分優秀。這樣的選人機制其實巧妙地同時保有了高質量的標準和很大的自由度。

不僅選拔人才如此,研究方向的確認同樣享受到了這種「待遇」。「許多跨國公司的海外研發機構更多地是實施由總部分配的任務,即便能選擇一些感興趣的項目,在方向和路徑上也會有種種約束和限制。幸運的是,微軟亞洲研究院從成立第一天起,就十分明確,我們可以獨立的、完全自主的確定研究方向、選擇目標議題」,洪小文總結道。

值得一提的是,洪小文在其紀念文章中特別提到了國內企業也在投身基礎科研的新風潮:「20 年來,我們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堅定前行,攜手業界翹楚努力讓全球範圍的學術成果交流與動態同步成為現實,國內一些有實力、有遠見的企業業已增加創新投入進而籌組或完善其研究機構,這些進展都讓我們深感在科研的路上吾道不孤。」

推薦閱讀:

TAG:科技 | 麻省理工學院(MIT) | 計算機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