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233開始學日麻【2-3】——總是考慮到下一張牌

前面兩篇涉及了主要的防守理論:筋、壁、早巡外側。無論是通過死記硬背還是活用理論同時多放些銃,相信掌握它們並不算很困難的事情。那麼接下來就會推進更細節一些的內容:這一張比較好決定,那麼下一張呢?

對於已經進入防守狀態的玩家來說,按照安全度從高往低的順序切牌幾乎總是正確的。但同樣,也會有這樣的情況:兩張牌一樣的安全(比如同為現物);或沒有安牌,可能切出的牌同樣的危險。如何在這種情況下取得最優解,是這篇要討論的話題。

兩種情況的解法是類似的:既然現在的預期一致,那麼就比較將來的安全度。

這裡2s和中都是現物,但先切出兩張2s是必要的次序,因為未來這張中一定比2s安全。

在第一種情況中,先打掉數牌現物,保留字牌現物,是進入完全防守狀態後的基本功,為此拆掉搭子或面子是完全不足惜的。注意這裡的前提是「完全防守」,無論你的理由是手牌太差、大TOP無需對攻、博敵互相直擊或其它亂七八糟的什麼,只要在完全防守狀態下,就該考慮這麼切牌。除了安全度上的考慮以外,還有另一個隱蔽的好處:數牌更可能讓下家鳴牌,破掉立直家的一發,這就降低了場均打點。

不得不說,類似手順這樣的細節相比於之前的防守牌選擇,造成的差距是很微小甚至在少量的對局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但正是它們拉開了長期對局中的水平差距。

另外儘管在這裡不會講——先打出字牌安牌甚至是不夠安的安牌,以博取自己將來的聽牌甚至和牌,這種打法被稱為「兜牌」。兜牌本身沒有錯,甚至可以說是日麻中最高級別的技巧(因為要在每一張牌時判斷攻防),但對於哪怕是有一定基礎的玩家來說,大家的錯誤往往都是防的太少,兜的太多。

回到我們的話題,第二種情況就是毫無安牌,需要自己開路了,怎麼打?

同樣取材於實戰,之前一巡下家立直,對家吃破一發,我打了雙筋5s(要注意對家的2s是在下家立直後打的)那麼現在怎麼辦?

自己的點數領先不多,但絕沒有進攻壓力;手牌是非常差的兩向聽,在面對立直時可以說毫無進攻價值。在這兩點基礎上,這裡做出「完全防守」的判斷是很輕鬆的。但是打什麼就是很尷尬的問題了:沒有任何一張牌的安全度高於筋牌,甚至早巡外側都沒有,換言之,全員危險牌。

通常而言,打9m或者9p是不錯的選擇,即使放銃,選取放銃期望較低的也總是好一些(如果下家和9m、9s,那麼必定沒有斷幺)。但這一巡打完,後面還會需要再拼下一張牌會不會銃,幾張牌試下來銃率絕對不算個小數字。

相比無筋19,半筋456(這裡符合的是4p、4s、6s)的安全度稍遜一些,一旦放銃的支付期望也高一些——我們可以粗略估計它的放銃期望是9m或者9p的1.2倍左右。但是要注意到,手牌兩張6s,如果第一張通過,第二張6s的放銃概率是0,並且存在這樣的可能性:對家和上家再切出其餘的兩張6s,4s也有可能會變成可以打的牌(筋壁結合)。在這種思路下,打6s我會認為是這個局面下的不二選擇。

圖盜自79博客,各類牌的放銃率區別,半筋456的危險度其實相比無筋19高的有限

我們接下來把這個理論擴大一下:「現在的預期一致」一定只限於防守期望上的一致么?如果是進攻期望上一致,行不行?換言之,如果一張牌對於進攻沒有幫助(或幫助很小),其將來的防守價值,也是在打牌時考慮的必要因素。

同樣是實戰例,這裡的6p對進攻沒有幫助,未來的放銃風險卻明顯更高,切出6p留白是當然的一手。如果細心的話,其實可以發現這裡之前切8p再切6p的順序是不對的,反過來打是更合理的選擇(8p是對家安牌,且從舍牌看對家現在就聽牌的幾率非常小)

這個思路就是通常所謂的「好牌先打」,目的是在不損失(或少損失)自身效率的同時,降低自己未來的放銃幾率。只有一張牌就可以立直或聽牌時,好牌先打在大多數時候都是正確的(尤其在雀魂環境下,會合理默聽的人可能10%都沒有)。不過如果面對副露,判斷會有些微的變化,這個問題有些複雜,暫且就留到下一篇。

如果保留一張好牌可以等到改良機會,又該如何?這其實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你既要參考巡目,也要參考打點,當然還有全局上的場況判斷,甚至是讀對手數據的meta。對這個階段的牌手來說,我傾向用一個相對簡單的標準——在其它家沒有明顯動作的情況下,6巡前一律保留改良機會,12巡後一律優先打掉(考慮到雀魂金場以下的平均進攻速度,我認為這是比較合理的值),而中間的7-12巡,保留的比例依次遞減即可。

再多說一點:如果上圖這張牌不是6p,而是諸如23458m,245s,又該如何?有些牌手也會做同樣的處理,但通常情況下這都是過於謹慎了。以完全一向聽(比如上圖的6p換成5s)來說,捨棄掉5s會少掉4枚進張,剩下的14枚36s、69m固然不少,但14和18絕非一個可以忽略的差距,多數時候還是保留最大進張面為宜。

在考慮一張牌的價值時,對現在時點每一張牌進攻、防守的價值,是相對容易判斷的;但即使是相對熟練的牌手,也有很多人會忽視「未來的進攻價值」、「未來的防守價值」這兩點。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後面這兩點絕大多數時候都是負相關——你進攻中可能用到的,往往也是別人進攻中可能用到的,比如寶牌或者不錯的中張。我看過不少牌手喜歡保留寶牌的單張——「如果摸成雀頭就好了」。可是一旦他家立直,這張牌往往就變得無法打出,導致整體的收支期望降低。在對點數沒有明確要求時,習慣先放棄掉難以改良的寶牌吧。

如果說之前筋、壁、早巡外側都是「如何選擇防守時的打牌」,那麼這篇的主要內容就是「如何選擇防守(以及少量進攻)時的打牌次序」。相比於有固定知識點的前者,後者的內容會顯著地更複雜一些,也完全無需奢求立刻就掌握純熟。特別要叮囑的一點是:人的體感往往難以察覺到這些細微的差距,做出了正確的一打卻收穫了錯誤的結果也是常有的事情(尤其是嘗試博牌時)。這時保持相對平和的心態是很重要的,甚至可能比保持相對準確的計算更加重要,因為怎麼說,前者通常是後者的必要條件(之一)。

推薦閱讀:

TAG:麻將 | 日本麻將 | 桌面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