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長啊,你為何如此焦慮│家長課堂

何時起,我們一邊嘲笑狼爸虎媽的教育方式,一邊把自己的小孩往補習班裡塞?

中國爸媽,是什麼造成我們在教育上的如此焦慮?

為何學校越來越松,家長越來越「瘋」?

「素質教育」、「為學生減負」的口號喊了很多年,然而中國家長卻並不買賬。

對於大部分普通家庭,通過應試教育考上一所重點大學,依然是下一代最可能實現的上升途徑。

與之催生的,是日益蓬勃壯大的課外教育市場。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刪)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刪)

據一項調查表明,91%的中產階級家長願意在孩子教育上更多的投入。

曾幾何時,閨蜜們的話題從「我新買了個包包」變成「買名校的學區房了嗎」,再到「你都幫孩子報什麼輔導課」……

家長們的教育焦慮一步步加深,不減反加。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刪)

家長的教育焦慮並非空穴來風,在百度上輸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跳出134萬條結果,從書籍到課程、各類知識付費內容洋洋洒洒,不一而足。

某大學的校長,在一次會上說到:

有不少家長說我想讓孩子讀清華北大,可是他們從來都沒算過,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要考上清華北大,考生必須具備何等的高中水平?而考上這樣的高中,必須要具備何等的初中水平?同樣,要上到這樣的初中要具備何等的小學水平?

一個考生,從一個四五線的縣城普通高中考上清華北大的機率,和在「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一路晉級考上的機率,誰更大一些?

清華北大的競爭,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了。

話音一落,現場響起潮水般的掌聲,家長們紛紛由衷地點頭認同。

(印度電影《起跑線》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刪)

改變階級靠教育,教育靠從小捉起——已經成了很多出身普通的家長們的共識。

(印度電影《起跑線》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刪)

現在的家長,都是什麼人?

造成如此普遍性的教育焦慮,其實和現在的家長構成有很大的關係。

隨著時間的推移,70/80後群體已經成為現在的家長主體。

這一代家長身上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

他們出生在物質相對貧乏的時期,而隨著整個社會的逐漸富裕,他們也逐漸從青少年到為人父母。

可以說,他們自身的成長伴著中國近三十年來貧窮到富裕的飛速變化。

他們既和50/60後大半輩子在節儉中生活不同,又和90/00後一出生就生活優越不同。

他們體會過物質匱乏,又享受到豐富的生活現狀,見證了幾十年內從前者到後者的劇變,更親歷了劇變中階層分化帶來的落差。

和下一代交流時,他們的口頭禪是:「這算什麼,我們那時哪有現在這麼好的條件!」

一方面,他們希望下一代和他們小時候一樣能吃苦;另一方面,他們又希望下一代過得比他們現在更好。

兩者之間的落差,造成了現今社會上大面積的教育焦慮。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刪)

懷上小孩那一刻起,媽媽們就陷入了育兒質量的焦慮:擔心胎兒健康、憂心營養成分、恐懼食品安全……

出生後開始為孩子的就讀焦慮,盤算著去哪買合適的學區房;

上了小學,焦慮孩子的節奏能否跟得上,請什麼樣的課外老師更有效;

初中時,為孩子的青春期焦慮,與叛逆期的孩子無法溝通……

到了高中,這種焦慮達到了頂峰:

對成績的焦慮像一座山橫到眼前,對孩子的學業教育想幫又幫不上、而孩子對家長的付出不理解還常常認為是負擔……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刪)

在中國劇變的這幾十年里,很多人都是通過自己的拼博才擁有了更好的生活和社會地位,因此他們擔心被時代拋棄的恐懼感和危機感可謂如影隨身。

這種危機感被放大之後加倍地投射到下一代的教育中。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刪)

家長們為什麼焦慮?

1、所有人都在學,你敢不學嗎——社會淘汰壓力

當你的閨蜜群里天天討論著奧數對思維的幫助,當你的朋友圈刷的都是鋼琴過級的喜訊,當孩子的同班同學都在報著各種補習班……

曾經堅定認為只要孩子健康成長就好的你,確定還敢和之前一樣淡定嗎?

補習班,讀了不一定會好,但肯定比不讀好。

讓孩子進重點學校,進了不一定好,但肯定比不進好。

寸步不離地盯著孩子的教育,盯了不一定好,但肯定比不盯好。

你的固執己見和特立獨行可以留給自己,但絕不敢留給對社會還沒有任何準備的孩子。

當看到身邊所有人都在往前跑,你有多大的底氣對孩子說歲月靜好,且緩徐行呢?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刪)

2、不創造更好的條件,萬一影響孩子的一生呢——對孩子的責任感

少年不識雙親意,養兒方知父母恩。

有了孩子之後,生活重心不自覺地發生轉移,在自身能力範圍甚至超過自身能力範圍給孩子更好的條件成了家長們的不二選擇。

從一言不合就辭職看世界變成任打任罵的職場中年人,並不是看透人生,而是因為深知責任感的重要。自己再苦,也絕不能在孩子的教育上落後一丁點。

因為這個代價,有可能是孩子的一生。

萬一以後有一天孩子和你說:

「我今天這樣,就是因為你當初沒有給我創造各種條件。」

那可怎麼辦?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刪)

3、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可不能再和我一樣——心理投射

哪怕是再自甘平庸的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庸,從來沒有一個媽媽在許願時說:我希望我的孩子長大後平平淡淡。

但是她們總是對自己說:我這輩子就這樣了,平平淡淡就好。

所以,平平淡淡是大人在一次次的挫折之後給自己找的保護詞。

然而這個保護詞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並不適用。

不允許孩子落後,時刻盯著孩子,盯著別人。尤其自認為沒有比過別人的家長,更不允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將自己得不到做不到的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成為自己生命的延續。這也是造成很多家長焦慮的原因。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刪)

面對焦慮,我們怎麼辦?

所有的焦慮都緣自愛和在乎,我們可以將就自己,但是不能給孩子將就的一生。從小學開始到高中畢業,每一名家長都會面臨著不同的教育焦慮。

面對焦慮,我們該怎麼辦?

1、正視自己的情緒

焦慮是因為愛。因為愛,所以不甘。不甘才會看到落差,落差產生焦慮。

時代在進步,幾千年前的農民從不會為他兒子放牛的本事比隔壁小王差而焦慮不安。因為在當時的環境里完全沒必要。

所以,每一個愛孩子的現代人對下一代的教育焦慮都是正常的。每位父母都要正視自己的這份情緒而不是去否定或刻意壓抑。

2、劃分界限

我們要分清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界限,讓孩子意識到是他在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賴不著父母。

父母的心態要超然一點,真正感覺到Ta是Ta,我是我。我們是兩個不同的人。

幻想為孩子安排一切的家長都是不負責的家長,這種做法只會帶來孩子更大的反彈。

3、放下自戀

精神分析學說認為,自戀、性和攻擊性是人類天生的三大動力

每一個家長或多或少都有點自戀,覺得我們比孩子要聰明。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複製自己成功的經驗,覺得這樣是為孩子好。反過來,父母走過的彎路也不希望孩子再去走。

但孩子卻不這樣認為,他感覺是抹殺了我的獨特性。所以衝突就產生了。

家長要學會放下自戀,去容納孩子的獨特性。

4、學習與分享

在當父母的路上,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學生。

我們既不能照搬上一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也不能完全聽從其他人的教育方式,更不能任由下一代野蠻生長。

所以,必須要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孩子的成長和家長的成長互動循環。


《青春心理談》「家長課堂」是一檔關於成長的欄目,定位服務12-18歲學生的家長,目的就是建立一個溝通的平台,在欄目中分享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及家長的成長故事。

我們不提供答案,我們一起追尋答案。

在這裡,我們一起分享我們的焦慮、一起訴說我們的成長。

沒有說教、沒有枯燥的專業知識,在這裡,我們和你一起分享學著當爸媽路上的點滴心得。

來吧,關注我們的公眾號並分享給更多的朋友!

weixin.qq.com/r/BShzazX (二維碼自動識別)

如需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

喜歡記得分享給更多朋友

推薦閱讀:

TAG: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