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修行中鮮為人知的缺陷

作者:Utpal M. Dholakia,Ph.D。(萊斯大學教授)

原文:The Little-Known Downsides of Mindfulness Practice

正如我最近指出的,正念練習已經進入了西方文化的主流,以至於2014年被《新共和》雜誌宣布為「正念之年」,未來學家將「正念生活」視為未來幾年影響消費者的一種重要趨勢。

大多數讀者可能已經知道這一點,這裡只作簡單的回顧。正念練習指的是一組活動和練習,將個人的注意力集中於體驗當下,排除正常情況下產生的各種想法和走神。正念練習通常包括某種形式的禪修,不管有沒有意識上的焦點。它的目標是創造和維持一種無偏見和不帶評判的覺知狀態。

為了捕捉和保持一個人的注意力集中於當下,練習者會持續關注某個單一概念一段時間,從幾分鐘到幾小時不等。在練習過程中,他可能會關注自己的呼吸,數呼吸,觀察和調節每一個循環的吸氣和呼氣。或者她可以聽一種舒緩的、悅耳的聲音,又或者背誦一遍又一遍的咒語,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並在每次走神時把它帶回來。

隨著念力練習在主流文化中的流行,有關念力練習好處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成千上萬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是在過去的十年中進行的,已經將正念練習與各種各樣的健康益處聯繫在了一起。通過這項研究,正念練習被認為具有多種形式的心理和生理益處,包括長期減少焦慮和抑鬱、減輕疼痛、控制憤怒、抑製成癮和促進情緒健康等。

但正如我在最近的博客文章中指出的,這些福利似乎沒有轉化為社會層面的福利。相反,關於各種社會現象的數據一致表明,總的來說,我們的行為比過去更加無意識(而且往往會帶來嚴重的負面後果)。

我想繼續批判這種大多數正念練習者討論的,「正念只有完全好處」的傾向性。在這篇博客文章中,我想把重點放在新興的學術研究上,指出練習正念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我想先提一個重要的警告:我個人很重視,偶爾也會嘗試自己練習正念。然而,我確實覺得學術界和大眾媒體對正念的討論過於失衡,研究中的負面發現和正念的潛在危害往往被掩蓋起來了。

讓我們把這些發現放在聚光燈下,這樣就能更好的權衡正念修行的利弊了。

形成虛假記憶

在最近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布倫特·威爾遜(Brent Wilson)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在進行一次15分鐘、有指導的觀呼吸禪修練習之後,參與者會更容易形成虛假記憶,而對照組則更傾向於走神。作者的結論是:

「當冥想者認同無分別、不帶評判的意識,並完全接受時,他們對現實監控的準確性可能會受到損害,這增強了他們形成錯誤記憶的可能性。」

他們稱虛假記憶的形成是「正念冥想的潛在意外後果,在這種冥想中,記憶變得不那麼可靠。」雖然期刊文章的研究,僅限於相當無害的任務,我們也只能想像,定期進行正念禪修的某些可怕可能性,練習者會形成完全虛構的現實(甚至虛構過往歷史),然後將這帶入未來的生活,做出一些也只有上帝才能知道的,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來。

丟棄積極的想法

許多正念練習的方式是把自己從思想中分離出來,然後拋棄那些被視為消極或有害的思想,從而放下精神包袱。但是如果對正面的想法,做同樣的事情呢?

在另一篇心理科學論文中,Pablo Brinol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當參與者在行為上拋棄他們的想法時,比如把它們寫在一張紙上,然後把它扔進垃圾桶,他們會傾向於在之後的決策中較少使用它們,在精神上也會拋棄它們。與我們相關的是,作者發現積極的想法似乎也像消極的想法一樣,可以在精神上被拋棄。在他們的論文中,作者警告說:

「這一發現表明,一些正念療法所涉及的技巧可能適得其反——至少對某些人以及某些情況下如此,尤其是那些存在積極想法的情況下。」

雖然我們很想以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以及我們的思想和記憶,有選擇地拋棄消極的思想,同時保留積極的思想,但這樣做是非常困難的。當我們試著用正念練習來清除負麵包袱並擺脫它時,我們可能會發現也留下了一些昂貴的、沉重的精神包袱。

逃避困難的思考活動

根據它的定義,基於佛教和吠檀多起源,正念的練習鼓勵解脫。練習禪定的一個核心,是嘗試從與當前各種形式挑戰有關的思維流中抽離出來,無論這些挑戰是與特定的困難有關,還是與當天必須完成的任務有關。

不幸的是,這種抽離鼓勵了我們天生的「認知吝嗇鬼」傾向,導致正念修行者將這種行為作為一種逃避思考困難問題、並找到合理解決手段的方法。精神病學家David Brendel總結了這種正念練習的危險:

有些人使用正念策略來避免批判性思維任務。我曾與一些客戶共事,他們不願理性地思考職業挑戰或道德困境,而更傾向於逃避,退縮到靜思冥想的狀態當中去。

在2009年發表在《身心醫學進展》(Advances In Mind-Body medicine)上的一篇論文中,由心理學家凱瑟琳?路斯特克(Kathleen Lustyk)領導的研究團隊對正念練習研究進行了深入的回顧,對我來說,也是令人震驚的回顧。這些研究報告了參與者的副作用。這篇論文列出了一系列心理和生理上的影響。

這些報告包括人格解體(感覺脫離自己的精神過程或身體)、精神錯亂(與現實失去聯繫)、妄想、幻覺、語言混亂、焦慮感、癲癇發作風險增加、食欲不振和失眠。作者特別提醒易受傷害的人,如PTSD患者,在進行正念練習時要特別小心。他們的主要觀點是,在進行這種做法之前,應仔細審查參與者是否適合,並對教職人員進行嚴格的培訓和監督。

雖然這篇論文關注的是進行正念練習的最佳方式,但我覺得他們的建議,適用於我們當中任何想要定期練習正念的人。心理學家Miguel Farias和Catherine Wilkolm指出:

「佛教冥想的目的,不是讓我們更快樂,而是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自我意識、和對世界的看法。」鑒於此,一些人會經歷諸如分離、焦慮和抑鬱等負面影響,這也許並不奇怪。然而,就像藥品上的小字一樣,這些出現在某些人身上的「副作用」,並不是藥丸的創造者所關心的。其他專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這一切是否意味著我要放棄自己對正念的興趣?當然不是!但這確實意味著我將採取一種更加懷疑的態度,同時關注正念練習的積極和消極結果。


推薦閱讀:

TAG:正念 | 冥想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