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和老子思想的根本區別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如轉載請私信 @探索貓微博,或者關注探索貓微信公眾號。

有人崇拜老子,有人崇拜孔子。那麼他們兩人思想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呢?

我認為,就是孔子崇尚祭祀,老子反對祭祀,孔子思想是對傳統自然力崇拜的改造(禮樂的重建,並歸為絕對精神「仁」),而老子是反對傳統自然力崇拜的(認為有出於無,自然力是可以認知的),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全球範圍內,也是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的過渡時期,從對自然力崇拜到絕對精神崇拜的過渡時期,思想大師就是誕生在過渡時期,為下一個時代奠定思想上基礎。這就是他們兩人的根本區別。

春秋時,孔子向老子問禮。老子說:「你所說的禮,那些人連骨頭都腐朽了!」

對於對老子的評價,孔子道:「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當時正處於春秋時期,商周的國家主導的統治思想模式「巫術」正在逐漸被當時最先進的思想人物所質疑,而巫術的主要形式「祭祀」逐漸被瓦解,國家的統治階層開始從重視「祭祀」到重視「人才」。老子、孔子正是這個時代交錯中產生的思想大師。

老子(即使我們認為《德道經》是多個人的成果,也總有一個時間最先的人),是反對當時傳統的「祭祀」的,也就是說內心是反巫術的。

《道德經》第二十章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老子在這裡並不是讚美「太牢」的盛況,在陳述了「如享太牢」的情景之後,老子緊接著筆鋒一轉,描述了自我的心境:「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一個「獨」字反映了老子不盲目從眾的心態,更主要是對這種國家祭祀的形式感到反感。

又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本章所謂「芻狗」也是上古祭祀的名稱之一,即用草紮成的狗,專用於祭祀之中,以為祭祀完畢,就把它扔掉或燒掉,比喻輕賤無用的東西。這句話最直接的把老子對當時巫術治國的痛恨表達出來。

再看孔子,孔子非常推崇周公禮樂,晚年更是痴迷《易經》,我上一篇文章已經說過,《易經》是系統化、理論化的巫術。從歷史淵源看,儒家實際上是脫胎於西周的「禮樂祭祀」。這一點上看,孔子是要將傳統巫術治國思想提煉出來,並且加以強化。

在《論語·泰伯》篇中有這樣的表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儘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其意思是孔子為對禹沒有批評了,他自己吃得很壞,卻把祭品辦得極豐盛;穿的很壞,卻把祭服做得極華美;住的很壞,卻把力量完成用於溝渠水利。從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講究祭祀禮儀的細節,對於穿著、禮器、祭祀品、時間等各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

《論語·八佾》篇中寫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這表明了孔子在祭祀的過程中不僅強調外在禮儀,更注重人的內心的真情流露。當我們祭祀祖先的時候要表裡如一、恭敬真情,好像祖先真在那裡;祭神的時候,就好像神真在那裡。同時,孔子也強調必須身體力行,如果因為沒有時間,而沒有親自參與祭典,只是象徵式由別人去代表,這樣就等於沒有祭祀。

所以,有了老子和孔子的明顯區別,孔子的優點是謙虛,因為總是在求人,要宣傳自己的思想所以有很多門徒(類似宗教創始人,儒教),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精神。

老子追求的是「無」,他發現天下所有事物都是從無中產生,於是將這個經驗放大化,即「有生於無」,但他的核心並不是這句話本身,核心還是「無」。今天有很多人把「有生於無」這句話視作老子在2000年前就明白了宇宙產生的根源,這也有點過譽了。不過經驗的提煉,往往是超出想像的,很多局部範圍內成立的經驗,往往更大範圍內也成立,當然不一定永遠成立。

現在有人說新出土的《德道經》中發現是「天下萬物生於有,生於無」,但在研究發現那個出土的《德道經》大多是儒家內容,而且有很多殘缺,所以並不一定是真正老子的原意,他的根本意思在於「無」,不僅僅是宇宙規律,也是個人修養和國家治理的規則,追求無為,追求治大國如烹小鮮(有了社會規則就如同宇宙有規律自我運行)。

所以說老子的核心思想在「無」,是反巫術的。有意思的是,道教很多是源於早期的巫術,但老子的思想與道教應該沒有什麼關係,唯一相通的可能就是這個「無」的思想。

孔子崇尚祭祀,老子反對祭祀,這就是他們兩人的根本區別。

而祭祀意味著春秋戰國時期再往前到商朝、到更早的幾千年以來國家的主流思想統治模式,這段長達幾千年的時期也是萬物有靈自然力崇拜時代,是多神崇拜時代。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全球範圍內,也是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的過渡時期,從對自然力崇拜到絕對精神崇拜的過渡時期,思想大師就是誕生在過渡時期,為下一個時代奠定思想上基礎。

無論孔子崇尚祭祀,還是老子反對祭祀,當時的各個諸侯國君都是不喜歡的,因為諸侯國君們要爭取自主權、有的甚至要爭霸,對周天子那套規則肯定是不會喜歡的,對反祭祀的老子也不喜歡,所以他們倆在當時應該不受權力主導者歡迎,但會受到社會其他廣大階層的歡迎,這也是孔子和老子思想能夠得以大力傳播的原因。

孔子正是這種過渡思想的改良者,再偉大的聖人,其思想都逃離不了時代的烙印,後來的歷史選擇了孔子作為中華文明的主流思想,正是大一統帝國的需要。


推薦閱讀:

TAG:老子(人物) | 孔子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