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是因為從小失去了爭辯能力

最近跟一位朋友聊天,她是一位2個孩子的媽媽,大兒子12歲,小女兒4歲,最近經常抱怨說,大兒子經常反駁他,不聽話,有任何事情都要跟他爭辯一番,越來越覺得孩子長大了不孝順了,之前那個對他「言聽計從」的兒子也不知道去哪裡了。

下面是他家日常發生的一幕:

「媽媽,你這樣做不對,我有玩遊戲的權利」大兒子大聲的跟媽媽吼著,媽媽聽了非常惱火,心想:自顧都是母慈子孝,哪有孩子這個口氣的跟媽媽說話?不由得媽媽也吼起來:「我說不許玩就是不許玩,你明天還要上學,再玩明天就該遲到了,能起得來嗎?你是有你的自由,但是我也有管教你的義務,再不聽話我就要揍你了」

「你要打我嗎?打我是犯法的,有《未成年保護法》」

「我倒要看看誰來保護你,你個白眼狼,白白養你十幾年,這麼跟你媽說話」聽了兒子的話,氣不打一處來,朝著兒子就打了幾巴掌。

兒子一邊哭一邊說媽媽不講道理。

雖然兒子很不情願,還是乖乖的去床上睡覺,媽媽冷靜下來,不禁沉思:為什麼打他呢?難倒就是因為管教他?還是因為他觸碰了我的權威?為什麼就容不得孩子爭辯呢?孩子說的並沒有錯啊 ,他的作業做完了,是有玩遊戲的權利的

第二天一早,媽媽送兒子上學,拉下臉皮為昨天的事情,跟兒子道歉,兒子竟然還不好意思了,漲紅了臉說:「你不用跟我道歉,你是媽媽」

「不對,不管是誰,只要做錯事,都要道歉的」媽媽說,過了一會,兒子主動牽起媽媽的手說:「媽媽,我也錯了,不該用那個態度跟你說話,我也應該跟你道歉,以後玩遊戲的時間我會縮短,而且在完成所有作業之後,不影響睡眠的情況下,但是我覺得媽媽應該管我少一點,我有自己的時間規劃,我不是小孩子了。」

貌似給孩子爭辯的權利,是很多父母都做不到的,但是研究證明:與家長爭辯是一種自信、自立、自尊、自強的表現,是一種心理的宣洩與溝通。爭辯能夠幫助孩子變得自信獨立,在爭辯中,孩子們會感到自己的想法能夠很好的表達,知道怎樣傳達自己的意志,證明他們正在走自己的路,而且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鍛煉意志力。

我們的父母大致可以分為4種類型:

專制粗暴型(只圖自己痛快卻不管孩子的感受)

驕縱溺愛型(過度的滿足生理、安全這兩方面低層次的需求,沒有規則意識)

放任冷漠型(忽視孩子、對孩子很冷漠不關注,不管不顧,放任孩子)

民主權威型(這是目前家庭教養模式下最好的一種類型父母,他們接納、尊重、支持孩子)

實踐證明民主權威型父母才能教養出最優秀的孩子,給孩子爭辯的權利,需要爸媽克服唯我是尊,只准說是,不準說不的單向說教型的教養模式,改為尊重孩子、鼓勵孩子,形成善於雙向交流的教養方式,改變輕則呵斥,重則棍棒的粗暴行為,養成講民主、以理服人的良好規範。

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方式,直接影響到孩子一生的發展,要和孩子進行思想交換、情緒分享,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何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不能實現呢?同時在學習上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再苦不能苦孩子,說得就是教育,大部分的家長都是因為工作繁忙忽略了孩子的學習問題,或者很多的知識自己也不懂,那最好給孩子尋找一個可以自我學習的平台,選擇分之道教育,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


推薦閱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