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的孩子成為「熊孩子」

今天想說一說最近看的一本書《愛彌兒》。

《愛彌兒》,是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這本書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書中回歸自然的兒童教育思想以及符合兒童本性的家庭教育思想值得借鑒。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有這一天賦的權利,知識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就是「讓自然說話」,尊重人的自然天性,適時、適量、適當地教育,既不超越兒童的需要,也不忽視兒童的能力。

盧梭在書中寫道:「教育是隨生命的開始而開始的,孩子在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學生,不過他不是老師的學生,而是大自然的學生罷了」。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生活在大自然中,並且也要永遠生活在大自然中,所以,懂得怎樣去適應自然是很重要的。盧梭對於剛出生的嬰兒,強烈反對他們被大人們裹在襁褓中。「兒童剛出娘胎,剛一享受活動和伸展肢體的自由時,人們又把他重新束縛起來。人們用襁褓把他包著,把他放在床上這樣睡著;頭固定在一定的位置,兩腿伸直,兩臂放在身子傍邊;還用各式各樣的的衣服和帶子把他捆紮起來,連位置也不能挪動。如果不把他捆得有礙呼吸,如果人們細心地讓他側躺著,讓他應該吐掉的口水能夠吐出來,那他就是算幸運的了!因為他不可能自由地側過頭來使口水容易吐出來。」我認為盧梭的這一說法具有一定的正確性,小孩剛一出生,不管他出生時天氣怎麼樣,是冷還是熱,都會被大人們還不猶豫的裹上厚厚的布料,也許剛開始,孩子並不會有什麼動靜,可能過一段時間,會被這種讓他不能自由伸展四肢的束縛感弄得厭煩,而這時候的他,還特別幼小,不能說話,不能像大人那樣準確表達自己,於是開始哭泣,而大人只會根據經驗判斷,是餓了,還是病了呢……於是,大人認為他是餓了,便趕緊地找食物,認為是病了,就匆忙地去看醫生,而孩子,也許會因為大人這一瞬間的照料而停止了哭泣。而這一切,都是大人的主觀意識,並沒有把握到本質,孩子身上那一層厚厚的布料束縛了幼小的他,大人可能一直都不知道……

另外,還要讓兒童在生活中學會觀察事物,尤其是很小的孩子,這也是盧梭在書中所提到的。可以引導他們運用視覺觸覺嗅覺等各種感官去發現事物、認識事物,進而認識這個世界,而不是告訴他們這個行,那個不行,這個能幹,那個不能幹。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在運用他們的各種感官去感受事物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對他們大腦及心靈的刺激,就像盧梭在書中寫的:「他的手接觸到什麼東西,他腦子裡才知道有什麼東西;他的一切知覺集合在一點上,而且只是存在共同的「感覺中樞」里;他只有一個觀念,即「我」的觀念,他使他的知覺都要符合這個觀念」。

孩子眼裡的世界,和大人們是不同的,孩子觀察這個世界有著他們獨特的視角,在他們的眼裡沒有像大人那樣那麼多雜念,因而永遠是精彩的,大人們要做的,只是帶他們看到這個世界裡的每一個角落,讓他接受「自然的教育」,就像書中所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

在本書中,也能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要讓孩子在自然民主的環境中成長,家長要顧及孩子的真實感受,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事物,要鼓勵孩子去親自實踐,親自感受。

要讓孩子獨立,不能過度依賴大人。而對於大人來說,也就是不能溺愛孩子,孩子能夠自己做的事情就要讓他自己做,即使孩子是又哭又鬧,也不能心軟,否則,大人遷就了孩子一次,久而久之,孩子的這種要求就會漸漸變成一種命令。書中這樣提到:「孩子們起先哭的幾聲,是一種請求,如果你不提防的話,它們馬上就會變成命令的」「當小孩一聲不響地使勁伸手的時候,因為他不能估計他同他想拿的東西之間的距離,所以他以為他是夠得著那個東西的;他的想法當然錯了;但是,當他一邊又在鬧又在哭,一邊又在伸手的時候,那就不是他弄錯了距離,而是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那裡去,或者命令你把它那個他」。


以上內容來自我的公眾號——「雙妹悄悄話」

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TAG: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愛彌兒(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