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紙條人物篇 | 王國維: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說起《人間詞話》,可能有些同學不太清楚,但如果說起「人生三境界」,恐怕不少人都能立馬吟出以下三句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人生三境界」定義就是出自王國維的著作《人間詞話》。今天,紙條君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王國維先生。

王國維

一代宗師,燦然有光

王國維先生,漢族人,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yú),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謚忠愨(què),1877年12月3日生於浙江省嘉興海寧,1927年6月2日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魚藻軒自沉而死。

王國維先生一生自辟蹊徑,跳出前人窠臼,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王國維先生早年追求新學,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叔本華等西方哲學美學觀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

在文學和美學研究上,他創作出以《人間詞》和《人間詞話》為代表的融通中西、承前啟後的理論巨著。

在史學研究上,王國維先生的成果主要收集在《觀堂集林·史林》中。王國維先生結合清代乾嘉學派的考據傳統和西方實證主義的科學考證方法為「二重證據法」,以地下的材料(考古)與地上的材料(文獻)的印證比較來考證古史,在甲骨文、漢晉簡牘、敦煌文書文物、古代北方民族和遼金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哲學研究上,王國維先生以西方哲學問題作為出發點,以西方哲學模式為依託來整理中國古代哲學,很大程度上決定了20世紀中國哲學研究的雛形。

#紙條君的悄悄話

王國維先生成長於中國傳統學問和西方學問接觸碰撞的時代,他以自己的方式把東西、古今學問共冶一爐,不固守前人的路,力主創新,走出了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研究道路。

適用主題:繼承發展,創新,揚棄,如2015年福建卷《路》。

王國維自選文集《觀堂集林》

秉性耿介,不畏權威

在1892年考上秀才之後,王國維在與學友的聚談中開始有意識地學習清代漢學家們研究學問的「正途」——考據學。考據學是一種治學方法,又稱考證學或樸學,主要的工作是對古籍加以整理、校勘、註疏、輯佚等,根本方法是「實事求是」、「無證不信」,即從廣泛的資料中收集證據,並檢驗不利於此證據的種種假設。但王國維的這種學問趨向對其作八股文、考取功名毫無裨益,因此受到他父親王乃譽的堅決反對。

當十八歲的王國維撰文批駁晚清大儒俞樾的《群經平義》時,這種來自父親的反對達到頂峰。俞樾是清末著名學者,學問以經學為主,旁及諸子學、史學、訓詁學,乃至戲曲、詩詞、小說、書法,可謂博大精深,一時無兩。王父認為論地位、資望、學問和文章,俞樾絕不是王國維這樣的「後生小子」所能質疑的。

但在王國維看來,學問面前應不分尊卑,一視同仁,不是凡是前輩大師就評論不得。所以王國維依然堅持對俞樾進行批駁。

#紙條君的悄悄話

王國維對前輩大師俞樾的批駁雖然是少年習作,難免氣盛,但也已經顯示出青年王國維不畏權威,堅持學問面前是則是,非則非的正確觀念以及敢與名人爭高下的勇氣。

適用主題:不畏權威,堅持己見,平等等立意,如2018年全國卷二《戰鬥機痕迹》。

王國維故居娛廬

堅貞不移,孑然獨立

王國維自幼受中國傳統教育培養,中國傳統學問根柢深厚。雖然後來追求新學,又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但王國維對中國傳統文化依然保有脈脈深情。1923年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選拔海內碩學之士,王國維經升允推薦,到北京充任溥儀的南書房行走(相當於現在的「機要秘書」),得以整理大內各種珍藏。

1924年冬,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因阻於家人而未果。後來王國維出任清華教職。在受西學浸染極深的清華校園裡,王國維先生依然頂著一條辛亥革命後重續的辮子,顯得那麼不合時宜,那麼卓爾不群。

在王國維投昆明湖自盡後,陳寅恪認為王國維是以死為中國傳統文化招魂,故「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魯迅也曾評價王國維說:「王國維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紙條君的悄悄話

王國維先生的辮子的意義應該是他對所珍視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紀念,是脈脈深情的具現,而應該不是為了溥儀而留——溥儀的辮子己經剪掉了。作為與現實生活抗衡的文化品格象徵,作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體現,這應該才是王先生的辮子存在的意義。

適用主題:中國傳統文化,堅定不移,獨立自由等立意,如2015年上海卷《造就和諧自我》。

看完王國維先生的故事後,不知大家有什麼感想呢?各位現在是否也會對學習或生活上的某些東西不離不棄、堅定不移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喲~

(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章版權屬於作文紙條所有,轉載請聯繫紙條君)


推薦閱讀:

TAG:王國維 | 人物 | 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