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家園去流浪,一場終極浪漫又壯麗的旅行

本文作者為 麥兜(天璇星子)。

這是小豬漫遊星球的第四篇原創。

《流浪地球》電影版終於登陸海外了,很幸運地鳳凰城是眾多有排片的北美城市之一。

當年我讀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大概是緊接著《三體》之後。短短几十頁,一場壯麗的人類出逃、一段2500年的史詩躍然紙上。大劉恢弘大氣的想像力有種超脫於時空之外的氣質,一種上帝視角的終極情懷,波瀾不驚,熱淚盈眶。

無論我多麼想要看到這種情懷能通過電影充分傳達出來,要把《流浪地球》原著直接拍成電影是不切實際的。所以電影版取用了世界觀設定而編出了全新的故事是非常可取的拍攝手法。

作為大劉的多年鐵杆粉,看到《流浪地球》點映受到好評並安排了春節檔期的時候,就已經激動得從床上彈起來了。

得知北美也會上映的時候,我對小粉豬說:如果我看了電影很有感觸的話,不如我寫篇文章發小豬上吧。

小粉豬:蹭熱點嗎,可是我們不是旅行號嗎。

我:對喔,可是宇宙間還有比帶著整個地球去流浪更酷更浪漫的旅行了嗎。

大概是沒有了。

從史詩到人定勝天

《流浪地球》電影在國內上映之後幾天我提心弔膽。一邊像避地雷一樣避著朋友圈和網路的各種劇透,一邊驚詫地看著吹爆派和有吳京就零分派打了起來。

就因為是只出頭鳥,就因為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片,這樣一部原本有點樸素低調的商業片突然間承載了太多。「中國科幻電影元年」,「中國人拯救世界」,「含京量」,"北京第三區交通委提醒您" etc. 一夜間有無窮新詞湧現,各個公眾號爭相表達讚譽或者踩上一腳,無論導演郭帆有沒有預見到,《流浪地球》電影帶來的是現象級的影響和討論。

那麼電影本身呢?

《流浪地球》,本身是關於一個人類面對空前浩劫,齊心協力掙脫必死的命運,帶著地球奔向新太陽系的壯麗詩篇。一個蕩氣迴腸的「救世式」的科幻故事。而電影取了地球與木星相遇的這一段展開,重新編寫故事。

電影有眾多場面是驚艷的,感覺超出了預期。雖然看之前就聽到關於電影特效的眾多讚譽,但真真實實地坐在了影院看到了這些畫面的那一刻,還是會忍不住屏住氣息。雖然地球表面猶如《後天》一樣的景色視覺美麗並且有衝擊力,但真正打動我的仍然是太空的部分,配合上適合時宜的背景音樂,正如我之前看到的一個朋友的評論所說,有很多時刻有了《星際穿越》和《蒼穹浩瀚》的既視感。

網路上有很多批評說特效場面好看沒用,故事不好一樣毀電影。我也同意故事之於電影是靈魂一樣的存在。

但我們也不應該否認精美震撼的場景,尤其對於科幻片極其重要。就像科幻品味相似的bf和我對於電影《地心引力》的評價卻有著白天黑夜般的巨大分歧,只因為他坐在影院看了IMAX, 而我卻在昏暗的宿舍配套窄小的電腦屏幕、不清不楚的音響看完。

劇情是《流浪地球》電影最受詬病的地方。確實,相較之誠意十足的特效、藝術設計和腦洞,編劇功底略顯捉襟見肘,年輕演員的表演也是時有尷尬。其實我覺得,這個新編的故事也算是一個合格而完整的商業片故事。電影與原著畢竟差異明顯,電影與小說的表現手法也非常不同,原著的故事和手法是很難搬上熒幕的。

電影開場的十分鐘我是驚喜的。語氣嚴肅的旁白、不失真的新聞畫面、悲涼感十足的音樂,大環境與主角顛沛流離的小鏡頭剪輯行雲流水。

當「流浪地球」四個大字赫然屏上,並響起多種語言的「再見,太陽系」 時,我竟然在情緒上產生了高度共鳴以至於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我又想起了大劉原著那幾句普通、大氣、又悲壯的開頭:

我沒見過黑夜,我沒見過星星,我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出生在剎車時代結束的時候,那時地球剛剛停止轉動。

大情懷出來了,人類逃亡的史詩感出來了。我心中暗喜。電影能把這份感覺保持到最後嗎?

——可惜沒有。但我並不失望。

電影中的這個故事與格局,從一開始就將史詩般的原著改成了災難主導的科幻片。

全片我最不滿意的是前半部分尤其是地面部分,故事比較尷尬,情節銜接和人物的感慨或情緒表達感覺到有很多生硬之處。不過後來了解到正式上映的版本被刪減了三十多分鐘——比如韓朵朵要上地面的理由,王磊堅持要去杭州的理由,以及人物的互動,所以也許導演剪輯版會給我相當不同的觀影感受。

後半部分情節緊湊之後就比較帶感了。動作、驚險、煽情、爭分奪秒、千鈞一髮等等都表現得非常合格。留意到有特意安排搞笑的部分,還有一個角色有專門負責搞笑擔當的嫌疑——中澳合資的那位。有不少地方還的確搞笑,而且還是國人秒懂的搞笑,但有些就有小尷尬。

劇中大部分的演員表演都基本過關的,老戲骨吳孟達尤甚,就連被噴成篩子的吳京先生也是表演到位的。韓朵朵這個角色因為演員演技不成熟的問題,表情和台詞功夫不夠,整體也比較尷尬,以至於有好幾次她念台詞我都險些齣戲。但是小姑娘是真的可愛呢!

高潮過後,電影最後十分鐘我卻有點不滿了。本來情緒被剛才的人定勝天帶動得很到位,突如其來的、像開頭一樣的紀錄片式旁白,加上結尾有點強行歡快的節奏,把之前那種又感懷又唏噓的氛圍生生衝散。

我多希望,在電影結尾,木星的難關通過之後,導演能用多一點心思去表現流浪地球的大圖景,比如人類劫後餘生的歡欣和對未來的恐懼並存,比如回首太陽系,太陽氦閃的爭端等等,去銜接開場的那種氣勢磅礴的史詩感。

也許,會有第二部吧!

中國元素與國際主義

什麼是中國式科幻片?故事發生在中國嗎?臉孔都是中國人嗎?故事具有中國味嗎?

沒有人知道,因為在這部電影之前,這是個幾乎不存在的概念。又因為是個不存在的概念,第一部中國科幻電影才尤其艱難。

在這一點的探索上,我覺得《流浪地球》電影真的很棒了。

導演和編劇不遺餘力地在整個場景和故事都不動聲色地表現著無處不在的中國元素,相信很多公眾號文章都有所指出——電梯的「福」字,各種熟悉味道配方的標語,中學校服etc. 看到這麼多熟悉的文化標記出現在充滿未來感的電影場景中,真的感覺很酷。

《流浪地球》電影,很不幸地,因為作為第一步國產科幻片以及吳京的加盟,在上映前後都遭受了各種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政治宣傳的質疑與惡意貶低。上映一周的現在,電影評論更是出現兩極分化,在網路上隨時都能抬杠干架。一下子,五毛、美分、正向或逆向民族主義、崇洋媚外者,在《流浪地球》電影火爆帶來的這起餘波中,吵得不可開交。

我們的國民自尊心與自信心,終歸是不夠高啊。

讓逆向民族主義者失望的是,這部吳京作為主角之一的電影,不僅一點政治宣傳沒有出現,一點愛國主義沒有宣揚,反而相當地具有國際主義和全人類各民族天下大同的普世關懷。就像很多人提到的,這是好萊塢式科幻片里不常出現的意識形態。作為具有世界主義傾向的我只覺得簡直不要太棒。

尤其是電影當中飽合式救援觀念的提出和體現——面對危及人類存亡的巨大災難,每一個國家民族、每一個人類分子都在盡最大的努力共同拯救世界,而非某一兩個個體或團隊一拍腦袋就能當救世主,我個人覺得這是這部科幻電影最觸動人心的獨特成功之處。

也許因為如此,網路上有人提到電影似乎過於「去美國化」。我卻恰恰覺得,這才是未來人類社會應該出現的面貌,我們長期感覺的美國佔據主要話語權是好萊塢式科幻大片文化輸出的一個主要結果。況且這原本就是一個發生在中國的故事,英文的出現頻率也並沒有少到感覺不恰當。

另一方面,某些公眾號也沒有必要因為《流浪地球》電影的優秀而大張旗鼓地以此宣揚中國人牛逼中國牛逼,因為這反而違背了電影所想傳達的精神。

另一個我覺得國際主義未來感充足的一個科幻是美劇《蒼穹浩瀚》,也許是因為劇中的設定早已不是國家與國家之分,而是地球、火星、小行星帶之間的間隙。順帶說一句,這是一部每一集都媲美電影,稱得上近年來最好的科幻劇集,特意在這裡推薦。

未來和科幻,本應就是關於全人類的宏大主題。

作為科幻迷,我非常喜愛作為科幻大國——美國出產的精品科幻作品。我也熱烈歡迎國際主義甚至世界主義在科幻作品中的廣泛表現。

《流浪地球》電影科學嗎?

作為科研工作者大軍的一員,我可以先簡短地回答:不太科學。但這部電影仍然算得上硬科幻。

面對太陽膨脹,改造整個星球稱為飛船本身就因為太浪費能源和沒有必要而算不上嚴謹的設定。但我相信沒有人能否認,面對滅頂之災,帶著自己的家園向宇宙逃亡,是個終極浪漫又壯麗的設想。

對影片科學設定的部分我將不再展開,而是放幾個傳送門,由態度更嚴謹的科普作者們全面剖析這些bug:

氧氣太少、爆炸不給力,吳京白死了(及《流浪地球》其他20多處硬傷)?

mp.weixin.qq.com圖標好消息:燒石頭足以推走地球。壞消息:需要很多、很多卡車。?

mp.weixin.qq.com圖標張雙南:在《流浪地球》中炸掉木星,我還有更好的辦法|科學家看電影?

mp.weixin.qq.com圖標《流浪地球》火了,我們到底該如何對待科幻中的「科學設定」??

mp.weixin.qq.com圖標

最後,來說說科幻本身

這篇文章本來要寫不下去,因為我原本只想要單純地寫寫科幻,寫寫情懷,而《流浪地球》電影,因為被改編成科幻災難片的緣故,沒有切中宏大科幻片里最讓我激動難眠的那種思緒。

小粉豬說:寫吧,這是大劉第一部科幻被改編成電影的紀念。沒錯,就沖著這個,這篇文章也值得一寫。

我很喜歡科幻。科幻,是當初我走進科學研究的原動力之一。那種對宇宙的敬畏、對生命的讚美、對未來腦洞大開的暢想,是科學與科幻共同的追求。由於太忙,總是沒有很多時間讀太多小說。我從來沒有特定地偏好哪一部或哪一種科幻,我覺得它們代表的無限可能性本身就足夠激動人心。

我的腦海里包含較為完整世界觀的、我最喜愛的宏大科幻——

求索式科幻:2001太空奧德賽,Contact (超時空接觸),The Expanse (蒼穹浩瀚),阿西莫夫的多數作品

救世式科幻:Interstellar (星際穿越),三體,Spin (時間迴旋)

拉到非常長遠的意義上,求索式科幻對個體思考的影響的確更深遠,因為求索是人類本質純粹的好奇心引發,且人的本性對主動索取的事物更加在意。

我們知道得越多,就越覺得知道得少。

Contact 和Interstellar是溫暖的,2001和三體是冰冷的。但都是無比迷人的。無所謂致敬不致敬,科幻,最重要是有自己的點子,自己能被記住的獨特內核:比如,2001——宇宙、各級生命之自相似與輪迴;Contact——在科研與宗教之上真正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宇宙是個溫暖的社區需要攜手共同探索;三體——宇宙社會是個黑暗森林,自然非自然;Interstellar——人類能成自己的神,宇宙結構與因果迴環的決定論。

當然,《流浪地球》電影還不能跟這些極其出色的影片/故事相比,但作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開年片,它是一塊里程碑,足夠我們為它的誕生而鼓掌。

那就以《流浪地球》原著的那首詩作為結尾:

我知道已被忘卻

流浪的航程太長太長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東方再次出現霞光

我知道已被忘卻

起航的時代太遠太遠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人類又看到了藍天

我知道已被忘卻

太陽系的往事太久太久

但那一時刻要叫我一聲啊

當鮮花重新掛上枝頭

……

- THE END -


圖片均出自《流浪地球》電影海報/劇照。

特別鳴謝星星同學陪我擠影院,特別鳴謝Jimmy提供審閱意見。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小豬漫遊星球(ID: pink--planet)

原創聲明:本文為專欄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引用。如需轉載、引用,請與文章作者聯繫。

往期回顧:

一個無神論者與22個教徒在梵蒂岡的夏天?

mp.weixin.qq.com圖標旅行隨想 | 獨自旅行並沒有多酷,但也許能讓你不那麼孤獨?

mp.weixin.qq.com圖標我與台灣親密接觸的140天?

mp.weixin.qq.com圖標
推薦閱讀:

TAG:流浪地球(電影) | 科幻電影 | 科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