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家長能發現孩子的很多優點,也能發現孩子的很多不足。
當家長發現孩子有些不足的地方時,就會感到恐慌和緊張。在這些令家長很緊張的問題當中,孩子合不合群是首當其衝的了
The first: 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怎麼辦?如果一個孩子能夠很好的融入到集體當中,那麼意味著他的人際關係處於一個比較好的狀態,也就是說孩子在人際交往能力上不用太過於擔心。The second:孩子太合群在集體中沒主見怎麼辦?
The first:
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怎麼辦?
合群與否這樣的問題通常不太好去區分。
每個家長來的時候,我們都會問孩子是不是合群。有的家長能明確的說不合群,有的家長能明確的說「合群」。而有的家長就說」哎呀,這個不太好判斷,反正其他小朋友同學都非常喜歡他」。
我們可以看看,有的孩子可能在小的時候大家對他的評價是非常熱情,但是他自己的內心裡卻是孤獨的、寂寞的,或者是難以融入的。
有的孩子在小朋友面前同學面前,他是一副很溫和的、友善的這樣表現,但是回到家裡,她經常會感覺到憤怒、感覺到自己心裡不痛快。
孩子合群和不合群大致上分為先天性的原因和後天的原因。就像孩子的氣質類型,這是先天的。但有的孩子是後天的養育造成了孩子的不合群。
根據我的經驗,在先天的不合群兒這個群體當中,很多是孩子本身天生有一些不足。比如說有的孩子到了四五年級的時候,家長發現這個孩子,就是開始表現的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在集體當中總是被孤立;或者是孩子總是脾氣暴躁,稍微一點的不好的評價,孩子就會大發脾氣;
或者有的孩子他總是遊離在集體之外,老師發出指令之後,孩子經常是神遊天外。他的神態、舉止總是跟大家的節拍不一樣,如果到了四五年級之後才發現,其實是稍微有一些晚了。
回顧這些較大一些的孩子的成長經歷,我們會發現,在他們的小的時候,有過很長時間的不合群現象,這個現象在孩子出生之後就一直存在著。
比如說小朋友們都在一起玩兒球,踢來踢去很有意思。但這個孩子,就在旁邊挖沙子弄蟲子。這個就是孩子他先天方面的一些原因。他從小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從小就不合群,這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往往在老人的眼裡或者是有的家長看來,這是孩子天生的性格,長長就好了。
我們最怕的就是家長抱有這種長長就好的心態,這種心態往往會耽誤孩成長,甚至錯失了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時期。
這種先天的不合群兒孩子,我們如果及早的去發現,及早的去幫助孩子,他會很好的度過,幫助他解決這種不合群的問題。
在這種先天不合群兒的這個群體裡面,有一部分孩子我們稱之為阿斯伯格綜合征。這一部分孩子,是在社會交往方面存在著很強的不足,孩子的內心裡又非常的想去跟小朋友去玩,但是往往一到集體當中他就被隔離出去了。
這個隔離並不是大家有意的排擠,而是他在這個群體交往的時候,小朋友玩耍的很多語言、表情他是理解不了的。
還有一些孩子,天生的性格是比較害羞、內向的。但是這個這種害羞內向的孩子,如果再給他一定的機會,好好培養的話,他又會很容易地成為一個比較合群的孩子。這就是另外一種導致孩子不合群兒的原因——後天培養。
這個後天所造成不合群兒,意思是孩子並沒有這種社會交往、人際交往方面的障礙,雖然沒有天生性格適應環境相對慢一些的狀況,但又屬於不太活躍的那一部分。這樣的孩子可能會被家長所忽略。
有一些後天的原因可以造成孩子的不合群。比如說父母忙於工作,經常把孩子獨自放在家裡面或者是有保姆去看護的話。其實保姆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往往是很少的,保姆的工作僅僅是幫助孩子照料他的生活。這種溝通,尤其是深入的情感方面的溝通就非常少。把他放到集體當中,他不知道該怎麼和同伴去交往。
還有一部分老人照顧孩子的時候,非常心疼孫子孫女兒,所以乾脆將孩子放在家裡玩兒。但是老年人往往是不太善於言語表達的。雖然他會在生活上細節上非常精心的照顧孩子,但是跟孩子的語言溝通卻非常的少,這樣孩子就錯過了和同伴交往的機會。
那麼當突然有一天,孩子上學了,需要跟小朋友更好的去交流的時候,這個時候才發現,哎呀孩子變得怎麼這麼不合群兒。
第三方面的原因,是有的家長是過於嚴厲,孩子的要求家長經常是拒絕的。
孩子要去遊樂場,你得注意安全、你得參加補習班兒、你得認真學習等等;或者是孩子想探索新的事物的時候,家長也是拒絕的這種態度。那麼這樣的話會給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嚴重的打擊,等他該到集體當中的時候,他往往呢就會變得害羞,沒有自信。
第四方面,就是有的不合群的孩子是後天造成的沒有主意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會依附於家長的判斷,不願意自己做主,即使在群體他能夠在集體當中參與活動。但是遇到需要他決策的時候就會退縮。
在幼兒園階段,小朋友還處於自己各自玩兒各自的階段,但是,大部分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聽從指令按照要求進行集體活動。
比如說老師說,現在是中午吃飯的時間了,該洗手了,那麼很多孩子都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去聽從指令。
不合群兒的小朋友,他可能在老師發出指令之後,難以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那麼他可能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需要老師過多的去關注。
再有就是在遊戲當中,幼兒園階段是孩子進行遊戲一個重要的階段。
在遊戲的活動當中,比如說老師帶著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那麼這個時候,有的孩子會按著遊戲規則玩得很開心,但是不合群的孩子,可能對這個遊戲根本沒聽進去,自己就神遊天外了,或者乾脆跑到旁邊去玩滑梯去了。
還有的孩子,看到別的小朋友玩得很開心,自己在旁邊兒圈外站著。
有的孩子即使不搗亂,他們也難以進入到遊戲當中。
有的不合群兒的孩子,就很搗亂、很鬧騰了。別的小朋友玩得很開心的時候,他上去一頓折騰,這個遊戲就進行不下去了。這些都是不合群兒的表現。
在幼兒園階段,不合群的孩子會聽從指令困難,在集體遊戲當中,他也難以參與。
部分家長說我這個孩子難以參與集體遊戲,但是獨立完成的遊戲,比如說獨自剪紙、老師讓畫畫兒呀,都能安靜的呆著。但是到集體活動當中,他們就比較困難參與進去,這也是我們需要家長關注的不合群兒的表現。
再有,有的孩子可能受挫之後,就會大哭。比如說在有輸贏的比賽遊戲當中,他只能贏不能輸,一旦輸了,就會嚎啕大哭,即使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的也會這樣。
合群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呢?
合群的孩子就是能夠基本上遵守大的環境和小集體的規則。
合群的適應能力比較好的孩子,他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會比較好的適應了小學的生活,能夠適應這樣的新的環境,能夠適應小學的很多同學,能夠在班級的這樣的大環境裡面認識一些比較要好的同學。
還有就是能夠適應相對穩定的、深刻的友誼。尤其是到了小學中高年級之後,孩子對友誼的理解,他會更加的深刻,而且會形成小團體。那麼這個小的團體裡面,孩子都會比較很好的適應。
在孩子和小朋友同學相處的過程當中,都會遇到各種的矛盾、衝突,孩子能把這些衝突矛盾呈現給家長或者把這個問題很好的化解。這些就是相對比較合群的這個表現。因此在小學階段,我們看到合群的定義跟幼兒園階段就有些不一樣了。
小學階段不合群的孩子什麼樣兒?
在小學階段不合群兒的孩子,當別人都有小朋友一起玩耍,都會在課間進行一些簡單的遊戲,或者是聊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他們經常是自己獨處,要麼自己看書,要麼自己發獃。
或者他很想融入到集體當中,但是回家之後和父母說「我跟他們沒有什麼共同的語言,她們聊遊戲我也不喜歡。他們聊各種玩具,我也不會玩兒。」
青春期階段孩子的合群與不合群
青春期階段的孩子也就是孩子上了中學之後,顯得更加追求自我的獨立性,更加追求個性,希望自己與眾不同。
在追求個性的同時,孩子會遇到這樣的矛盾——想追求自己的個性獨特性又不想失去同伴、集體,需要適應這個集體的生活。
在小學階段,孩子更加註重同伴之間的評價。在這個階段,合群的孩子他經常感覺跟身邊的同學、朋友交流的時候能夠找到共同的話題,會覺得對方或者是集體當中的同伴對他是有友善的、和藹的、認同的。
不合群的孩子,則會感覺到來自同伴的敵意。比如說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孩子,他非常的挑剔、過分的敏感,而且這個孩子特別在意同伴對他的評價。那麼也就意味著這個孩子的自我評價不高。
有的孩子非常想融入到集體,於是會失去自我,想盡辦法去融合到集體當中。
因為怕別人拋棄他,他會委曲求全,然後答應同伴的任何要求。當同伴離他遠去的時候,他就會感覺到非常的恐慌。
所以有的孩子即使是他在集體當中,有很多的好朋友,但是他很害怕失去這些朋友,這樣的情況實際上他的內心是不合群的。
還有一些孩子為了合群而合群,看到別的小朋友玩什麼遊戲自己也要玩,看到別的小朋友有什麼衣服自己也要有,這些都是為了合群而合群,很沒有主見,在集體生活中也很難獲得良好的收穫。
我們家長該怎樣去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合群的孩子呢?
我認為的合群表現就是個體是有獨立性的。
慢慢的從小到大,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之後,孩子有一個比較完善的、獨立的個性。
這種個性,不是特立獨行,也不是委曲求全,也不是孤僻,而是跟同伴的能夠比較友好的相處,同時跟同伴發生矛盾,也會去想辦法合理解決。
這個解決的過程,可能有一部分會做出一些讓步,有一部分會爭取對方的讓步。和同伴之間,他很容易在一個新的環境裡面結識到新的同伴。
同時在一個團體當中,他可以根據集體和自己的需要,加入到這個團體當中。有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成長的需要自如地離開這個團體,但是這個過程不會給這個孩子帶來任何的恐慌焦躁和不安。
在培養孩子成為合群兒的孩子過程當中,我們家長需要注意的重要一點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自尊,也就是正確的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準確了,那麼孩子就有勇氣去參與到集體活動的人際交往當中。
如果一個孩子自我評價很低、非常的自卑,那他在集體當中就會衍生出很多不合群的各種問題。
TAG:合群 | 社交能力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