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分型+埋線療法,輕鬆治療禿髮性毛囊炎
【案例解析】兩周前,有一位二十來歲的小夥子因為頭部瘙癢、輕微疼痛及出現脫髮斑塊來門診就醫,經過檢查得知,除了腦後髮髻處有禿髮,脖頸及後背處也有丘疹,他這是患了禿髮性毛囊炎,由於體內濕熱毒邪相交所致,主要採用清熱解毒利濕的中藥加埋線療法治療,本周四患者來複診,瘙癢癥狀大大緩解,禿髮處膚色也有好轉,再開半月的中藥調理及埋線治療,月余即可痊癒。
禿髮性毛囊炎
什麼是禿髮性毛囊炎?
禿髮性毛囊炎(folliculitis decalvans)為一種破壞性、留有永久性禿髮的毛囊炎,常發生於青壯年。中醫學因其發病部位不同而名稱亦異,發於枕部者謂「髮際瘡」,發於臀部者謂「坐板瘡」。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髮際瘡」記載:「此症生項後髮際,形如黍豆,頂白肉赤堅硬,痛如錐刺,癢如火燎,破津膿水,亦有浸淫發內者。」又如「坐板瘡」記載:「此症一名風疳,生於臀腿之間,形如黍豆,色紅作癢,甚則焮痛延及穀道,勢如火燎。」
禿髮性毛囊炎的病因: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病原菌主要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搔抓、摩擦、濕熱等刺激及抵抗力低下可誘發本病。在膿皰中可以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多數病人有皮脂溢出或長期脂溢性皮炎的病史。另外還可能與患者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代謝產物的過敏有關,同時多數患者有皮脂溢出或長期患脂溢性皮炎的病史。
金黃色葡萄球菌
中醫認為,本病多為濕熱內蘊,外受熱毒,濕熱毒邪相交,郁於肌膚而發病,或因素體虛弱,腠理不固,外受熱毒而致。
禿髮性毛囊炎的發展過程:
禿髮性毛囊炎的癥狀開始時為毛囊口周的小紅斑。很快就成為淺表隆起的實質性小疹子,最後小疹子發展為小膿皰,癒合後留有圓形、橢圓形瘢痕,而瘢痕附近的毛囊逐漸又受到損害,形成大小不等的紅斑、膿皰。
由於炎症的發生,使局部皮膚組織發生病變,毛囊、皮脂腺受到侵犯而發生萎縮、破壞,最後發生瘢痕性禿髮。更甚者,皮膚損害不斷地向四周擴大,更大範圍地破壞頭皮、毛囊。使禿髮區連成大片。患者一般有局部瘙癢,有的無任何感覺。病變除發生於頭髮處外。還可發生於鬍鬚及腋毛等部位。病程緩慢,可經過數年或數十年。
毛囊炎
禿髮性毛囊炎的診斷要點:
1.多發生於青壯年;2.除發生於頭皮外,尚可發生於鬍鬚部,腋毛及陰毛等處。
3.初起為毛囊性紅斑、丘疹,後演變為丘疹性膿皰,愈後留有圓形或橢圓形疤痕,疤痕四周附近的毛囊又發生散在性大小不等的紅斑、膿皰及疤痕性禿髮,以致皮損不斷地遠心性向四周擴大。
4.自覺瘙癢或無任何感覺;5.病程緩慢,可經過數年或數十年。
禿髮性毛囊炎的中西醫治療
一、西醫治療方法:
1.一般療法:注意皮膚清潔衛生,防止外傷。
2.外用藥物治療:局部可塗莫匹羅星軟膏或聚維酮碘溶液,也可用夫西地酸乳膏,一日2次。
3.系統藥物治療:多發或嚴重的毛囊炎可首選青黴素,或選用各類抗生素,也可根據細菌培養及葯敏試驗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療程10~14日。
二、中醫治療治療方法——辨證施治
1、濕熱型
主症:體表散在淡紅色丘疹及小膿皰,自覺刺癢、疼痛明顯;舌脈:舌質微紅,苔薄白。脈弦。
治法:清熱解毒利濕。
方葯:銀花15克,連翹15克,大青葉10克,蒲公英15克,茯苓10克,薏苡仁15克,防己10克,白鮮皮15克。
清熱解毒利濕方
方解:方中金銀花、連翹、大青葉、蒲公英清熱解毒;茯苓、薏苡仁、防己、車前草健脾除濕;白鮮皮、防風疏風止癢;甘草解毒,調和諸葯。
2、氣陰兩虛型
主證:素體虛弱,面色萎黃,食少納差,口乾舌燥,軀幹、四肢散在炎性丘疹或膿皰,癢痛不明顯;
舌脈: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或沉緩。
治法:益氣養陰,清熱解毒。
方葯:生芪10克,党參10克,生地10克,天冬10克,麥冬10克,銀花15克,連翹15克,野菊花15克,地丁10克,板藍根10克。
滋陰益氣方
方解:方中黃芪、党參、干生地、二冬養陰益氣;金銀花、連翹、野菊花、地丁、板藍根清熱解毒。(註:該文章提供的藥方,僅供參考,具體使用,仍需專業醫生指導)
外治法:
1.如意金黃散30克,化毒散15克,百部酒100毫升,混勻外用。
2.芫花水劑外洗。
溫馨提示:禿髮性毛囊炎的治療應根據病損的範圍而定。對局限性的毛囊炎可使用抗生素合併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若損害廣泛,則需要全身使用抗生素等。對於嚴重患者,如不清楚病情病因,請及時到專業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推薦閱讀:
TAG:毛囊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