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自卑感? | 六分鐘看完《自卑與超越》

前陣子有篇文章很火,叫《我上了985,211,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作者是復旦大學一名才女,她在文章開頭這樣寫道:

我是在很久以後才意識到,原來那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人心裡也是在自卑的。

如果不接下去看這篇文章後面的內容,你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你很難明白那麼優秀的人為什麼還會自卑。

在我們的認知中,自卑一直就是一個貶義詞,優秀的人自信、從容、閃閃發光,無論如何都不能讓你將二者聯繫在一起。

但事實上,人人都有自卑感。關於這一點,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代表作《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譯名《自卑與超越》)中就有深刻的論述: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自卑感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激勵了人不斷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礙,在有限的生命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所以,所謂的優秀是相對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眼裡那些閃閃發光的人看到了比他更優秀的人,覺得自己不如他們,因此產生自卑感是很正常的。難怪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比你優秀的人還在努力,那你努力還有什麼用。。

好吧,散播毒雞湯是不對的,請自動忽略後半句。

不過到這裡問題就來了,既然自卑感是有好處的,那麼是不是意味著越自卑越好?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個概念,即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

在本書中,作者對這一概念定義如下:

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出現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優越感則是自卑感的補償。通常情況下,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會刺激你上進,通過努力解決問題消除自卑感,從而獲得優越感。

比如你英語口語不好,在馬雲大大面前深感自卑,怎麼辦?

正確的打開方式是,你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認為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解決,於是開始奮發向上。聞雞起舞、鑿壁偷光、三更起五更眠……經過一段時間的勤學苦練,你口語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已經和馬雲不相上下,這時候你便消除了自卑感。

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沒錢,在馬雲面前深感自卑,怎麼辦?

顯然,作為絕大多數人的我們,是很難比馬雲有錢的,因此你無法消除這個自卑感,每次和馬雲談到錢的時候你都會感到自卑。

為了獲得優越感,有的人會自欺欺人,他不去正視這一事實,然後說自己比馬雲帥,採用虛榮的方式來增加優越感掩蓋問題,但內心的自卑感實際上並沒有消除,這時候他就有自卑情結。

對於這一現象,原文是這樣描述的:

為了擺脫自卑感,他不再設法克服困難,反而沉醉於一種優越感中,強迫自己認為自己有優越感。這樣不但不利於消除自卑感,反而使自卑感不斷累積。

也就是說,產生自卑的真正原因沒有克服,問題就會一直存在,所採取的每一個自欺欺人的行動都會讓他的自卑感更加強烈。

所以,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回答前面的問題了,自卑感並非越多越好,一定程度的自卑可以促使你追求優越感而實現進步,但當自卑感太多自己無法解決時便會產生自卑情結,通過錯誤的方式去獲得優越感。

那麼問題就來了,通過什麼樣的方式獲得優越感才是正確的?我們來看一下作者是怎麼說的。

追求優越感

追求優越感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動力,它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在努力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只有那些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進的人和為了社會的發展而奮鬥的人,才是能夠超越生活,從而順利獲得優越感的人。

如果你現在能看懂上面這段話,那麼你很牛逼。因為想要真正理解它,我們還需要介紹阿德勒關於人生意義的觀點,而這也是本書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糾正一個普遍的誤解,即優越感。在本書中,阿德勒所說的追求優越是指實現自身完美所做的努力,並不是為了要超越他人。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你通過自身努力提高了口語水平,即使並沒有趕上馬雲,你也能從自己的進步中獲得優越感,而並不是超過他然後炫耀自己比他厲害從而獲得優越感,明白這一點很重要。

真正的生命意義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的,每個人對於生命的意義都有著不同的理解。我們無法評判到底誰說的才是絕對正確的,但凡對於生命意義的解讀相對有理,我們就不能判定為絕對錯誤。

對於生命的意義,作者首先提出了人生的三大問題。

1、我與地球: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依靠地球所提供的資源生存,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2、我與他人/種族:任何人都是人類族系的一員,每個人必然要與他人發生關係。

3、我和她:這一問題涉及愛情和婚姻。人類有兩種性別,男和女。任何人的一生都無法避開愛情和婚姻這一問題。

而這三大問題可以具象為三個疑問:

1、在地球的有限資源限制下,為了永存,我們應該如何工作?

2、為了與人合作,共同發展,我們應該獲得怎樣的定位和身份?

3、面對「人有男女」和「人類延續依賴於愛與婚姻」這一事實,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自我?

所以,個體心理學認為人類的所有問題都可以歸於職業、交際和兩性這三個問題。

比如,一個人完全沒有愛情,生活遭遇挫折,在工作上也表現得平平庸庸,並且不善交際,朋友很少,他覺得與同伴交往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那麼生活對於他來說就是痛苦而危險的事。

而如果一個人交友廣泛,人脈很廣,事業有成,擁有甜蜜的愛情和幸福的生活。那麼我們可以斷定,他的生活是豐富的,是充滿創造性的。

所以,作者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樂於關注他人,渴望成為社會大家庭一員,夢想著為人類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是不是感覺話題太大,一下子上升到了人類發展的高度,小心臟有點受不了啊。。

然而吐槽歸吐槽,如果要談人生的意義,還真就那麼回事。

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在望九之年寫過一篇文章,叫《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在文章的最後,他是這麼說的: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古往今來,但凡人們認為具有「生命意義」的人或事,都離不開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那些賦予人生以個人意義的人,他們的人生就此走過,沒有留下一絲痕迹。

因此作者說:

個人意義沒有任何價值,真正的生命意義存在於個體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變得重要、有價值,但如若不能搞懂個人的成就建立在對他人做出貢獻的基礎之上,那就太容易走上歧途。

至此我們就能理解前面的話了,在努力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只有那些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進的人和為了社會的發展而奮鬥的人,才是能夠超越生活,從而順利獲得優越感的人。

對此,也許很多人會有疑問,難道貢獻自己,與他人合作,就是生命的真諦嗎?如果僅僅看中對他人的貢獻,以他人利益為重,那我們自己的利益怎麼辦?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理解個體與社會的關係。

個體與社會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個體是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的。因此作者說:

我們並不是一個人生活在地球上,要想生存,必須尋得他人的幫助,與別人發生聯繫。人類對價值和成功的判斷最後總要以合作為基礎,這是我們人類最偉大的共同點。

可能現在你對此沒什麼感覺,因為我們目前的社會運行良好,你覺得一切理所當然。那麼,你試著假想一個情境,即從此刻開始我們整個社會每個人都獨自行動,不再合作,會發生什麼?

就以最簡單的吃飯為例。你想下飯館,沒人給你做,想自己做需要買菜,沒人賣給你,即使你不吃菜,只做飯,但做飯也需要用電或燃氣,然而沒人給供電供氣,所以結論就是你必然吃不上飯,這才是真正的細思極恐。

事實上,人類在大自然中身體條件可以稱得上是最弱的,但為何能夠站上食物鏈的頂端?我想除了擁有智慧的大腦外,也絕對離不開分工合作。

因此,對於前面的問題——以他人利益為重,那我們自己的利益怎麼辦?正確的答案是兩者並不矛盾。

對於這個問題,作者在書中是這麼認為的:

如果一個人的理想和行為都向著為他人貢獻的方向,並為之努力,他的人生會自然朝著最能體現其生命價值的方向發展。他會為了這一目標……

算了,我自己都看不下去……

讓我們來點通俗的解釋。假設你是一名老師,你向學生傳播知識,傾囊相授。學生學有所成,開了一家餐飲企業,牢記你的教誨,以顧客利益為重。

有一天你去下館子,進了這家店,體驗到了上帝的服務待遇,並享受了一頓美餐,那麼此時你的付出就得到了回報,這便是合作的好處,講功利點就是互利共贏。

當然這是極端的情況,在實際生活中,情況更有可能是這樣的:你幫助了A,A幫助了B,B幫助了C……最後W幫助了你。

所以作者認為,缺乏合作意識,難以融入社會,不懂得尋求幫助,也不主動幫助他人,這樣的人生毫無意義可言。

後話

雖然本書名為《自卑與超越》,但實際上關於自卑的內容只是其中的一個章節。由於阿德勒本身師從弗洛伊德,因此在書中他也用了幾個章節對夢和記憶進行探討,並闡述了自己對於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會性問題的觀點。

然而我認為最有價值的內容就是關於自卑和生命意義的部分,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英文書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而中文名譯為《自卑與超越》的原因吧。

最後,關於本書有一點需要理性看待,那就是作者十分強調合作,認為孤獨是有害的。這我就不認同了,事實上真正優秀的人必然是孤獨的,因為研究表明,在群體中人的智商會降低。

所以,對於合作還是保持孤獨,我認為還是應該用《少有人走的路》中保持平衡的法則來處理。關於這本書,之前我也寫過一篇文章——七分鐘看完《少有人走的路》,點擊下方鏈接可查看。

七分鐘看完《少有人走的路》

推薦閱讀:

TAG:自卑與超越(書籍) | 心理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