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神曲《生僻字》火了,火到什麼程度呢?
有人說,我讀起第一個詞,就不由自主地唱了起來。
但是,比旋律更為洗腦的是,這讓人」望而生畏「的歌詞。
不看漢語拼音,這些字你認識幾個?
對於歌曲《生僻字》走紅現象的分析,有人是這樣認為的:
這首歌會火的原因,恐怕是中國人的文化水平還是普遍偏低,念過高中的基本認識一半以上,完全打著中華文化的牌在吸粉。
不無道理,現在很多人不僅不認識生僻字,甚至在常用字、常用詞的使用上,都鬧了不少笑話。
前段時間,馬思純為了宣傳新戲,發布了一篇關於張愛玲的作品《第一爐香》的讀後感。
但被人指出解讀有誤,諷刺她將「哈姆雷特解讀成了哈利波特」。
我們都知道,娛樂圈吃的不是文化這碗飯,但是沒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輸出的熱情高於你輸入的熱情」,硬凹有文化的明星人設,遲早會崩塌。
翻看明星們的微博,一不小心就看到了被這大型翻車現場雷到了。
「福澤天下」用來祝福一個小姐妹真的是認真的嗎?
還記得在新版《紅樓夢》中嶄露頭角的楊冪嗎?她對外宣稱「我和晴雯合二為一」;
結果呢,37個字的判詞就念錯兩個:「霽月難逢」的第一個字不認識,「壽夭多因毀謗生」的「夭」讀成了「天」。
後來又把莘莘學子念成「辛辛學子」。
最近被中國新聞周刊提名為「影響中國年度人物」的錦鯉楊超越,在節目中因為寫錯別字,而遭受群嘲。
修仙錄三個字,寫錯了兩個字。
娛樂圈有名的老幹部靳東,在公眾面前樹立的都是「文化人」人設,常常能看到他在機場看書的照片,發微博都使用繁體字,時不時發一些感慨和名人語錄。
但他的人設崩塌,已不是第一次了。
他曾在微博上發布過一段感慨,其中提到:「想起了梵高那句,在這個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著。」
但很快被網友查證後發現,這句網路知名雞湯的作者並不是梵高。
發聲明引用的古詩也滿是錯別字。
在一次專訪里,主持人問到靳東最近有什麼想學的新項目,靳東回答道:「為了拍戲,每晚睡前會看一套專業叢書,每次七八頁。
又看了些諾貝爾數學獎得主的小文章。」
尷尬的是,諾貝爾獎根本沒有設立數學獎。
作家劉墉談到炫耀時說:人都有「愛現」的毛病,豈知當你「現」的時候,也正是你弱點顯露的時刻;「現」使原本不知你底細的人,立刻知道了你的斤兩。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達克效應」,指的是那些能力較弱、認知水平較低的人,反而更喜歡自以為是。
一個人越缺什麼,越愛炫耀什麼。
真正有文化的人從不在乎「人設」,因為他們沒有自卑感。
余秋雨說:
"文化有一個明顯的外部標誌,那就是不表演文化,不扮演文化。一個真正武術高強的人,走在大街上,是不會表演武術的。」
要說有文化,陳寅恪先生是一位公認有文化的大家。
歷史學家傅斯年評價:「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吳宓認為他「最為學博識精」, 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胡適在日記中稱他是:「最淵博、最有識見、最能用材料的人。」
他12歲就到日本學習,此後遊歷歐美名校,國外留學23年,是罕見的天才。
35歲時,陳寅恪被聘為清華大學國學院導師,人稱「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陳寅恪只有高中學歷,但學問大得嚇人,通曉外國語言達二三十種之多。
俄國學者曾在蒙古發掘出三件突厥碑文,各國學者如觀天書,沒有人能看懂。
有人找到陳寅恪,他以突厥文解釋碑文,各國學者嘆服不已,驚為天人。
抗戰勝利後,英國牛津大學聘請陳寅恪擔任漢學教授,這是牛津近800年歷史上首次聘任中國人為教授,並授予他為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位。
當時歐洲有些學者紛紛跑到牛津,以聽他演講為幸事,但能聽懂的寥寥無幾。
就是這樣一個真正的文化人,極為謙虛謹慎,從不把自己的學識炫耀於人。
北大教授王永興回憶,有幾次朋友拜訪陳老,請教有關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諸問題,陳老總是說,已將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談論這方面的問題了。
王永興說,「侍讀先生之側這三年以及我從先生受業多年之中,從未聽先生自己說過他通曉多種文字。
我體會,對他來說,通曉多種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應有之事,不需要也不應該特意去說。
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個讀書治學的人應該具有謙謙君子的精神。」
其侄孫陳貽竹接受採訪時說,叔公很決絕,他不做文化偶像,只願在複雜的利益格局變化中獨善其身,安心治學。
真正有文化的人,對自我有更清醒的認識,一個人讀的書越多,越會意識到自己的匱乏。
常常聽人說:這個人沒文化,文化到底是什麼?
有一次,陳丹青和恩師木心一起吃飯,鄰桌坐著外國人,陳丹青問鄰座是不是義大利人,鄰座回答是。
陳丹青好不得意。
可木心卻說:「你剛去過義大利,能認出義大利人這很正常,你想證明自己以滿足你的虛榮心,人都會如此,但你要學會克制自己的虛榮心,別一句話就丟了修養。」
陳丹青的臉,立馬紅到耳根。
榮格說:「一切文化最後都沉澱為人格。」
有文化不一定非得成為學貫中西的大師,學術精英有文化,普通百姓也有文化。
說到關於文化的追求,我常常想起一幅照片,三個英國紳士在倫敦荷蘭屋圖書館的廢墟里安靜地讀書。
那是1940年10月22日,就在前一天,倫敦剛剛下過雨,德國空軍在倫敦西部發動了騷擾性的空襲。
這張照片展示了一種安靜和強大的力量,它讓我深深感到,文化是根植於內心的追求和信仰,是內心的豐富和從容。
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也許就應該像照片中紳士那樣,即使身處廢墟,也安之若素,始終不改精神家園的追求,努力完善自我的人格。
有一次,龍應台在一個特殊的場合接受質詢,被追問什麼是文化?她回答:
「文化?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
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滿身是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虛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
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
「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
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
作家梁曉聲曾用四句話來概括文化: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讀書也好,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修行也罷;富貴也好,普通也罷,只要以一顆善良的心看我、看人、看世界,持續得到成長,就能變得更有文化。
它無需炫耀,卻能給養一生。
TAG:文化 | 心理 | 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