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肌肉訓練後是否已經恢復
一個部位肌肉訓練之後,再訓練,要等這個部位肌肉基本恢復,這點大家都知道。但是怎麼知道肌肉有沒有從訓練中恢復?目前還真沒有特別簡單直接的辦法。大致來說,有這麼幾個標準。
另外注意,我們說的這個「肌肉訓練後恢復」,是指全面的肌肉恢復。包括,但不僅僅指肌纖維的修復,還包括肌肉內能量物質的恢復(最典型的比如肌糖原)、肌肉神經控制因素的恢復等。
插個個人廣告:我的系統增肌課目前繼續半價中,已經持續更新超18萬字,購買二維碼在我的知乎「想法」里。
1、恢復時間一般要足夠
一般來說,一部位的肌肉徹底的有效訓練之後,恢復時間至少也要48小時。也就是說,比如我周一下午練了腿,那麼第二次練,一般來說至少也要等到周三下午,間隔48小時。
當然,這個48小時也不是絕對的。比如新手訓練,尤其是頭幾次訓練,肌肉恢復要慢很多,通俗地說,就是新手還不習慣訓練。
而且,一般上半身的肌肉恢復要比下半身快。單關節動作訓練後的恢復要比多關節動作快。這也是在很多相關研究中觀察到的現象。
所以,恢復時間,一般是我們首先考慮的,最簡單的判斷訓練恢復情況的標準。但是看一塊肌肉訓練後是否恢復,還應該同時考察下面幾個因素。
2、肌肉是否酸痛
運動後延遲性酸痛,是衡量肌肉是否恢複比較好的辦法,最簡單最直接,一句話,不疼了就基本恢復了,還在疼,一般就是沒恢復。
同樣,新手訓練,肌肉酸痛有時會持續很久,甚至一周都是有可能的,這時我們肌肉的第二次訓練,也要等一周,什麼時候不酸痛了才可以,慢慢的,酸痛時間的恢復就會逐漸縮短。甚至訓練久了,想酸痛它還不容易酸痛了,這一點訓練者都有體會。
酸痛期間勉強訓練,現在看還是不太好,而且酸痛期間訓練質量也不好保證。比如我們一般都有感受,酸痛期間力量上不去,肌肉充血感也不好。
但是,我們也會體會到一種現象,就是酸痛期間訓練,酸痛反而就「治好了」,這具體是什麼原因,現在也說不清,好不好,也說不清楚,只是目前一般不建議這麼做。
這裡順便說一下,酸痛感是「增肌的標準」嗎?目前看還不能這麼說。只能說,酸痛感很可能跟增肌有相對密切的關係。訓練時應不應該追求酸痛感呢?目前看,在不影響正確安排訓練要素的情況下,沒有過度訓練風險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合理追求酸痛感。
怎麼追求酸痛感?無非是三大手段:新動作、增加訓練量、強化離心。有時間我們詳細講一下。
3、肌肉力量是否恢復
肌肉訓練後沒有完全恢復的話,肌肉力量會有所下降。所以你可以感受一下,如果你訓練後的若干天,酸痛雖然不明顯了,但是肌肉力量卻明顯的降低,那麼也有可能是肌肉沒有完全恢復。
以前我講過「減訓」,力量型運動員在賽前往往要減訓,減少訓練量,這樣比賽時力量一般能得到提高,其實也是這個原因。
4、肌肉「泵感」是否強烈
肌肉訓練時,如果泵感不很強烈,也有可能是肌肉訓練後沒有完全恢復,尤其是這部分肌肉在時間上緊鄰上一次訓練的時候。
肌肉的恢復過程也是肌糖原的補充過程。肌糖原不夠充足,肌肉無氧糖酵解也就進行的不很充分。而肌肉力量訓練時的泵感,主要來自無氧糖酵解的代謝產物堆積。所以,肌糖原儲量不夠,訓練泵感往往不強。
當然,也有一種情況,就是在訓練後比較短的時間裡,這時肌肉還因為炎症反應在水腫階段,本身就會有種肌肉發脹的感覺,那麼我們感覺上,訓練的腫脹可能反而會比較強,我們要注意區別這種情況。
基本上,判斷肌肉是否已經從上一次訓練後完全恢復,可以根據這4個標準,來綜合判斷。但這個過程,你說有一個類似「公式」一樣的東西嗎?沒有,這時候,主觀判斷是少不了的,我們需要藉助一些經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