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蕾:可怕的是對衰老的無知
秦蕾(同濟大學出版社·光明城 主編)
我第一次接觸《收縮的城市》一書的英文版是十年前的事了。當時國內幾乎還沒有關於「城市收縮」問題的研究。但這個題目一下子吸引了我。
實際上,在西方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這幾十年來普遍經歷了城市收縮的情況。原因多種多樣。比如東歐、東德、前蘇聯,因為社會制度變遷或者去工業化、人口老齡化等各種問題,就會導致城市明顯發生萎縮。更近一點的案例,有美國的底特律。因為工業化過程的改變,既有的產業結構出現停滯甚至衰竭,整個城市的中心城區一下子陷入蕭瑟。老牌工業國家英國也有曼徹斯特、利物浦這樣的例子。日本的城市萎縮主要出現在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的地區。
這些例子常常被拿來作國際比較,也提醒我們,城市的收縮和發達與否無關,而是往往會出現在增長階段後期,甚至出現在一個本還處在積極增長狀態的城市。增長仍是主導,但由於產業合理化、服務行業合理化等多種原因,甚至因為各種技術革新導致的傳統辦公樓空間需求減少,都可能造成城市區域結構重組或因調整不及時而走向衰敗。於是我當時就很想把這套問題性概念及其研究成果介紹到國內。原動力在於我內心的一個疑問:中國的城市難道就可以高枕無憂,不用去想這些問題?
當然不是。攀枝花、鄂爾多斯等一批資源型城市因資源而暴富,又因資源價格波動、環境污染、產業結構調整等諸多因素迅速淪為另一番模樣……這些都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對收縮的警惕和研究,對我國也有重要意義。如果「吃」完了就遷走,不僅對當地生態是極大破壞,社區廢棄本身也意味著巨大的資源浪費。
坦白來說,我們後來圍繞著「收縮的城市」展開的各種討論,並不如我預期中熱烈。不少人因為中國城鎮化率剛剛超過50%,正處於快速增長期,便認為此時談論城市的收縮離題太遠。或者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潛力無限,於是有意無意中會避開對「收縮」的討論。
但看看參與「收縮的城市」計劃的研究者對城市收縮之因作出的三種分類吧——去工業化、郊區化、轉型——誰說這三種原因的內在因素在中國一點影子都沒有呢?
如果我們可以像大部分規劃師那樣習慣於面向未來多看10年、20年、50年,就能想像,一些發達國家業已出現的現象,很難保證不會在不久的未來、在這一輪城鎮化周期結束之後,在中國發生。
吳志強校長曾在專程為《收縮的城市》中文版所作的序言中寫到,「城市進入衰落期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對衰老的無知。最可怕的是:拒絕承認衰老的事實,拒絕學習衰老的知識,拒絕接受應對衰老的健康建議。」同理,即使繁榮向上如上海,也可以從日本老齡化問題案例中、從汽車城底特律的死與生中汲取經驗和啟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