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海英:夏天怎麼才可以有效的除濕?

進入夏季,舌頭胖大或者舌上有厚苔的患者比例明顯增多,這說明人體內有濕氣。今年的濕氣比往年來得早,剛5月份濕氣就來了。化濕除濕又成為需要及時面對的問題了。

濕氣被稱為「萬病之源」,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而濕邪從不孤軍奮戰,如濕與寒在一起,稱為濕寒;與熱在一起,稱為濕熱;與風在一起,稱為風濕;與暑在一起,則稱為暑濕。

人體濕氣過重時,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有超過60多種疾病與濕氣有關,如肥胖、水腫、腹脹、濕疹、皮炎、痤瘡、泌尿系統感染、女性白帶增多等,嚴重的可引起頑固性肥胖,這種肥胖還易引發高血壓、高血脂,甚至會引發惡性腫瘤。

因此,去除濕氣刻不容緩。特別是進入夏季氣候潮濕,人易受濕邪危害,因此,夏季更應注意排濕。

中醫講的脾可不是西醫講的器官。中醫講脾,有自己特定的功能作用,脾主四肢,脾主運化。醫講脾主運化,運化什麼?水和谷。把水和谷進行了運化之後才能輸布到全身。

代謝功能弱了,運化功能差了,就會有一些濕在體內存在。所以說我們講脾氣不足的時候,運化功能差了,造成了濕盛,停留過久可以有濕熱產生。

夏天悶熱、潮熱,濕和熱並重,內在的濕存在,加上外在的自然界當中的濕邪、熱邪的困擾,困我們的脾,造成我們脾胃功能在這個季節常出問題。

濕氣重的癥狀有哪些

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氣,可從以下5大信號來判斷。

信號1 舌苔厚膩

如果舌苔厚或舌體胖大,且舌頭邊緣還伴有明顯的齒痕,那就證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了,甚至已經造成脾虛了,應及時調理身體。如果還伴有面色晦暗且發黃,早晨起床時眼皮浮腫或眼袋明顯,更需引起注意。

信號2 食慾差

到了該吃飯時沒有飢餓感,吃一點就感覺胃裡脹脹的,還伴隨有隱隱的噁心感。這也是脾胃功能弱、體內濕氣過重的表現之一,這種現象易在夏季出現。

信號3 小腿肚發酸

早上起床後突然感覺小腿肚酸痛且沉,同時近期還存在體重增加或虛胖現象,也是體內濕氣重造成的。

信號4 精神狀態差

濕氣重的人常常會有胸悶的感覺,長呼一口氣後才舒服,而且常感身體疲乏,懶得活動,有頭昏、易睏倦、記憶力減退現象。

信號5 大便不成形

正常大便是軟硬適中且呈條狀,如果大便像熟過度的香蕉一樣黏膩、不成形,粘在馬桶上不易被沖走,則說明體內有濕氣,消化吸收功能異常。

如何自測,有沒有濕氣?

把你自己的舌頭自然伸出來,這個時候要看舌苔。第一點看是薄還是厚,有的人形容說像新鮮的葡萄,有一層白的霜,那就是薄的。

如果顏色不白,或者不薄變厚了,那麼就出問題了。而我們今天說的痰濕,往往會發現舌苔厚了,嘴裡面發黏,就好像有絲兒似的,就是感覺黏糊糊的那樣子,那麼這個時候我告訴你,體內80%就已經有痰濕了。

還有一點,自己早晨起來的大便是不是比較的黏,中醫管這種比較黏的大便就叫做溏,如果您已經有了這樣癥狀的其中幾點的話,那麼痰濕已經找上你了。

陰陵泉,健脾祛濕第一穴

陰陵泉穴屬於脾經上特別好的健脾利濕,消腫利尿的穴位。我們很多人走路逛街多的時候,往往會感覺自己的腿會比較沉,有點脹、酸,這個時候就拍陰陵泉吧!

腿外側為陽,內側為陰,那我們講的脾經屬於中醫當中陰這條經絡,所以它一定是循行於我們小腿內側這條線上,陵就是上坡高的地方丘陵,那麼接下來泉,泉水,有水的地方一定有窪有坑,所以這個地方在小腿內側。

取穴方法:做好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勢,脛骨內側髁後下方45度凹陷處就是陰陵泉穴位的位置。

按摩方法:取最舒適的體位(坐位、仰卧位均可),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側陰陵泉上,按而揉之,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的深層,併產生酸、麻、脹、痛、熱和走竄等感覺,維持一定力度,用拇指對局部肌肉進行左右彈撥。每次按揉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每日2-3次。

懸灸方法:艾條點燃後放於穴位上方約3cm處,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1-2次。

隱白,健脾祛濕第二穴!

隱白穴首先定位是腳,以大腳趾指甲蓋的邊緣做一條橫線,然後以指甲蓋的內測做一條豎線,橫線跟豎線交叉點。用你拇指的指尖的位置,點在這個位置,揉或者按壓,或者藉助於家裡面的棉簽按壓,每次五分鐘。

脾虛,睡覺容易流口水的親們,也要常按壓這個穴位。

去除濕氣除了治療還要做好預防具體包括:

1、勤運動

運動不僅可以緩解壓力,還可以加速濕氣排出體外。如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極等運動。

2、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保護腸胃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清淡、均衡飲食。少吃肥甘厚生冷食物,多用淮山藥、茯苓、薏米煲湯。

3、避開濕氣環境

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不要直接睡地板;潮濕雨天少外出;不穿潮濕衣服、不蓋潮濕被子;洗澡後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多開窗透氣或藉助電器除濕模式。

推薦閱讀:

TAG:健康 | 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