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增肌訓練最重要的是訓練動作標準,訓練強度,訓練體量和一直在優化的訓練計劃,這四項缺一不可。
A訓練動作標準:
這個不多說,動作標準可以讓訓練收益最大化,儘可能避免受傷,保證對於目標肌肉的刺激,肌肉的形態會更美好,這是一個技術型健身者的原則。
訓練動作要符合肌肉解刨,遵循肌肉力線而且不違背人體力學是訓練基礎,這個在我們做的運動解刨和各部位核心動作內容里都有介紹,請去找找。
大家肯定也看到很多動作不標準也有大塊頭的人群,我想說的是只要能堅持訓練的人都可以練出肌肉,但是有一天他們會發現自己走了彎路,他們也許可以用更少的努力獲得更大的收益;我們為什麼不儘早走上一條快車道呢。
B訓練強度
主要是在一個固定時間內完成的訓練量,完成的重量越高,訓練強度越高(1個小時推舉10噸和4個小時完成10噸對於肌肉的刺激是不同的)。
訓練強度的基礎—明確自己的RM值,保持每組力竭。
KEY POINT:
用8RM的重量使用2—1—4的速率完成每組動作,組間歇控制在90秒到120秒,每個動作完成至少4組。
每個目標肌肉使用至少4個動作,先做複合動作,再做單關節動作。
理想狀態:單個動作做6組,1組最大重量組-5RM;4組增肌組-8RM;1組20RM肌耐力訓練組,速率1-1-2,刺激一型肌肉纖維;增肌收益最大化。
為什麼是2-1-4?
向心收縮2秒,頂峰收縮1秒,離心收縮4秒。
科學數據,向心收縮和離心收縮的時間比最好是1:2,離心收縮超過6秒沒有額外收益。單組肌肉訓練運動在超過45且接近60秒的時候增肌效果最好。
為什麼是8RM?
科學數據增肌訓練強度每組6-12次;少於這個區間範圍對於力量增長效果更好,多於15次,往往對於肌肉耐力提升有明顯幫助。
什麼是每組力竭?
保證每組訓練力竭,力竭最簡單的評估就是你沒辦法按照標準動作完成,有明顯的協助肌肉的強代償,並不是已經要讓器械砸到自己,把每組訓練當成最後一組,而不要擔心省著體力,害怕完不成之後的訓練,每組都要拼。
怎麼了解自己的RM值?
科學設定你的訓練強度,首先你要確定你的RM值。
1RM就是你只能做一次的絕對重量,做測試的話,一定中間間歇要超過5分鐘並有輔助。
RM是英文Repetition Maximum 的縮寫,指的是最大重複次數。RM前加上數字,表示最多能重複多少次的重量,如10RM的意思為某動作最多能夠舉起10次時的重量。例如某人卧推100千克杠鈴時,最多能夠連續完成8次,對於他來說卧推8RM的負荷即為100千克。下表為大家展示了完成次數與1RM之間的關係。
C訓練體量
訓練體量越大,相應的增肌效果更好;這是一個正向增長。
訓練體量是周訓練體量=負重重量*次數*組數*訓練動作*周訓練頻次。
通過增加訓練頻次來增加訓練體量,一周兩次每次16組的訓練比一周一次24組的訓練體量和肌肉刺激頻次更高,當然增肌效果更好。
每塊肌肉需要休息48小時再做訓練,重點部位你可以安排一周3次。
要不要增加訓練時長來增加體量?
沒有必要,通過增加訓練強度和訓練頻次來提升。
按照分化訓練來說,單次單部位訓練時長控制在45分鐘到90分鐘之內,如果按照建議的訓練強度,也差不多到了整體力竭的狀態,沒必要去做太多低重量訓練去提升體量,身體的糖供應水平無法支撐那麼久的訓練,收益也相對較低。
D一直在優化的訓練計劃
訓練計劃的不斷變化是為了打破身體的適應性,要進步就不能讓身體適應,走出身體的舒適區;如果你單次訓練不出現呲牙咧嘴,那就說明你需要調整計划了。
1每周的訓練體量都有增加
盡量通過訓練強度來提升訓練體量,因為訓練頻次的增加並不是很好堅持又有瓶頸,哪怕是每周只是增長100kg。
2每4周進行訓練動作調整
保證肌肉刺激度的同時,保證目標肌群各個單塊肌肉的刺激。每個訓練動作雖然都會調動目標肌群的所有肌肉,但是側重不同,改變總是好的。
3複合式的訓練計劃
比如4周加1周肌力訓練周或1周力量訓練周;主要就是打破身體的適應性,調動更多類型的肌肉纖維。
4間歇式的訓練計劃
在每個訓練周期(至少4周以上)中安排一個長間歇,3-5天;給身體一個恢復期,為更大的進步蓄力。(備註:這隻適合一周至少3練以上的同學)
推薦閱讀:
TAG:增肌 | 健身 | 健身塑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