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進了原有恐艾劃分誤區 細數艾滋病恐懼症患者的臨床分類

並不是所有的恐艾人群都是屬於艾滋病恐懼症患者群體,從一般性恐艾發展成為恐艾症,有一個相當的持續過程。就如同每一個人都會有焦慮,強迫或抑鬱的傾向,但是並不一定他們最終都得衍變成焦慮型神經症,強迫型神經症,或者抑鬱型神經症。在受到艾滋病相關信息刺激以後,選擇的脫恐方法直接決定了是這樣的刺激就像一陣浮雲翩躚而過,很快重新恢復到正常的生活,還是有部分恐艾人群按照網路上不科學的建議,並且以自己的主觀意圖本能性的去對抗,最終越陷越深,難以自拔,變成了標準的艾滋病恐懼症。

艾滋病恐懼症是一種成因極其複雜的神經症,基本合併了性病恐懼症,合稱為性病艾滋病恐懼綜合征,屬於一種特定性恐懼症,按照門類分屬更接近於焦慮型亞型(在ICD最新版本中或有改動)。在通常情況下,性病艾滋病恐懼症很容易合併狂犬病恐懼症,破傷風恐懼症等以烈性傳染病或危害身體巨大的腫瘤性疾病的恐懼,為患者帶來多重壓力,直至破壞社會功能,影響學習工作生活的質量,嚴重的還有可能誘髮長期的植物神經紊亂,產生無法控制的大量軀體化癥狀,甚至還引發其他精神障礙類疾病。

恐艾干預中心艾滋病恐懼症培訓班開展在全國尚屬首次

按照目前國內唯一從事艾滋病恐懼症干預和研究的社會機構成都市恐艾干預中心的調查數據,幾乎所有的艾滋病恐懼症都伴隨著高度網路依賴成癮的經歷。大約十多年前,曾經有臨床醫生粗略將艾滋病恐懼症患者簡單的按照情緒表現分為焦慮性恐懼症,強迫性恐懼症,疑病性恐懼症和抑鬱性恐懼症。依據現在對艾滋病恐懼症患者的綜合研究來看,這樣的劃分並不是十分科學。由於艾滋病恐懼症通常都會伴有焦慮,強迫,抑鬱等多種情緒,不能單一的將艾滋病恐懼症單一的歸為焦慮性,強迫性,疑病性或者抑鬱性,這樣容易引導艾滋病恐懼症患者進入一個誤區。十多年前在沒有調查和研究樣本數據下的艾滋病患者類型分法,缺乏實驗參比數據,目前基本不再被專業人士使用,百度百科也將原有分類定義的說法進行了修正。

那麼對於艾滋病恐懼症患者應該怎麼進行定義和自我評估呢?成都市恐艾干預中心針對多年的研究屬於按照刺激程度,恐艾嚴重程度以及行為障礙程度給予了不同的分類,針對不同類型的艾滋病恐懼症患者,選擇不同的針對性方法進行干預。首先按照刺激源進行分類,就是在進行艾滋病恐懼症恐艾干預的時候需要了解其恐艾產生原因,如因為特定有關性方面的問題恐懼上艾滋病的,稱之為性相關原因的艾滋病恐懼症,如果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血液或其他物質恐懼艾滋病傳播的,稱之為血液相關原因的艾滋病恐懼症;如果按照既往史來對艾滋病恐懼症患者進行分類和劃分,又可以分為即時性艾滋病恐懼症患者,過往性艾滋病恐懼症患者;按照恐懼次數來劃分,又可以劃分為首次刺激艾滋病恐懼症患者,二次刺激艾滋病恐懼症患者和多次刺激艾滋病恐懼症患者。

需要經過兩年的實踐考核以及閉卷考試才能證明具備幫他人脫恐的能力

按照成都市恐艾干預中心的研究,艾滋病恐懼症成因多以自認為的高危特定行為,艾滋病知識匱乏或網路來源模糊,自身心理不穩定的心境,以及內在規律和外部刺激共同組成,又形成了其他一類較為綜合性的分類,基本囊括了目前中心所應對的所有艾滋病恐懼症患者。如反應應激型恐友,主要是受到嚴重刺激以後,出現的一個短暫情緒失控的狀態,並且做出一些非常規行為,這種類型常常在艾滋病恐懼症脫恐過程中的波動期出現,而恐懼慣性型的恐友則更傾向於糾結於萬一,有大部分具備「杠精」的思維體系,這種類型也通常出現在「波動期」,試圖以一種波動不穩定的狀態來維持自己的不安全感。對於恐懼轉移型的艾滋病恐懼症患者,基本上是出現了泛化狀態,有恐懼對象的轉移,從單純的性或者血液,恐懼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件,行為上去了。此外還有一種心理調整型,這是目前為止恐艾比較嚴重的類型了,在長期受到負向刺激下,心理機制發生明顯改變,認知系統,感知系統都有所受損,心理健康水平綜合評估下降。該類型的艾滋病恐懼症患者普遍採用SCL-90的測試都會呈現出大量數值極度偏高的狀態,該類型大部分都需要輔助採用藥物治療方法或電物理治療方法了。

無論是按照恐艾症產生原因,還是按照恐艾症嚴重程度劃分,又或者是按照綜合性來進行分類劃分。我們都必須清楚的意識到,艾滋病恐懼症是一種對艾滋病等特定性疾病的強烈恐懼,並伴隨焦慮、抑鬱、強迫、疑病等多種心理癥狀和行為異常的心理障礙,並非單一的只存在著類似焦慮或強迫一種不良情緒的簡單心理問題。只有遠離網路,杜絕不良的行為習慣,和一位具備艾滋病防治和臨床心理干預經驗綜合的專業人員建立長期穩定的保持深度溝通關係,彼此了解信任的程度下,形成支持性的脫恐系統,才能從根本上穩定艾滋病認知架構,做到有效行為,提高自我意識,強化科學思維,從根本上逐步緩解對艾滋病的焦慮痛苦體驗,成功脫恐。這亦是我們中心開辦十年以來,脫恐成功率達到90%以上的經驗之道。

全國首個艾滋病恐懼症研究項目由恐艾干預中心承接

該文章內容引用了成都恐艾干預中心大量待發表論文的結論觀點,若在圖文或視覺音像製品中節選,改編或引用相關內容,請務必備註結論來自於本中心,否則本中心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艾滋病 | 恐艾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