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效果衡量孩子繪畫是孩子得到健康美育的最大障礙

本文重點提示

當效果做為唯一的評判標準時,必然掩蓋掉很多其它背後的價值和意義,教學中也容易浮在表面做文章,

很多有價值有深遠意義的內容無法得到重視和應用。

繪畫這種一眼看好壞的特點很容易讓我們把眼光只停留在最直觀的表面上,而忽略和深究其背後的價值和意義

尤其孩子階段的美術學習更不同於成人展現式,結果和效果不重要,通過過程得到的內在開發才是真有價值的。

當然,效果是檢驗這些成果的一方面依據。但什麼是好的效果,顯然不是單一的標準,來自多個方面。

同時,對於所謂好的效果的標準,家長的判斷往往是錯誤和片面的。

01

我們在看到孩子畫時往往會這樣說:嗯!畫的很像!畫的色彩很好看!畫的很整齊,很仔細!

你看這孩子畫的多好!真細緻,這麼多細節,還挺像的!

或者是「畫的什麼啊!亂七八糟的!」

「畫的一點也不仔細,你看你怎麼把人畫成那樣了!」

「你畫的太簡單了!畫的人怎麼連個鼻子眼都沒有啊!」

「你的色彩塗的這麼亂,都不知道你畫的是什麼!」

的確,繪畫是靜態的視覺藝術,人們對一幅畫的印象和判斷幾乎都來自於看到那幅畫的一瞬間。

畫家把一幅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時,就把評判權交給觀眾了,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有人不置可否。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事實上,觀者不同的知識背景、不同的氣質性格、不同的文化背景都會對一幅畫的判斷形成影響。

對大多數人來說,判斷一幅繪畫作品的好壞多是依據既往的審美經驗和習慣,而普通人在沒有接觸了解過大量藝術作品之前,這種判斷則更具有從眾性和經驗慣性。

繪畫這種一秒鐘定好壞的評判習慣,對很多非普遍性的藝術家來說無疑是不公平的。

藝術家作品一旦遠離或不符合大眾的視覺審美習慣和經驗必然難以被認可,梵高在去世百年之後才為世人所知就是典型的例子。(這也還是美術史家和評論家以及藝術經濟人推動的結果)

現在很多人認可推崇梵高,也並不見得是真就看懂和接受他的畫了,而是為他的傳奇人生和對美術史的貢獻所打動。

這裡要說的是,只依靠看一眼畫面效果,不去了解畫面背後的行為和意義就評判一幅作品的結果顯然是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的。

好在對專業畫家來說,他們作品的評判並不只是交給普通觀眾,還有專業的美術史學者和評論家給他們更專業客觀的分析評價。

而孩子繪畫的忠實觀眾也是評判者無疑是家長了。家長如何認知和評判孩子的畫,對孩子藝術發展的道路起著重要的作用。

很多家長在判斷孩子的繪畫學習和能力時總是習慣性地依靠自己的審美經驗,只從孩子畫的表面效果來輕易得出孩子畫的好與不好的結論,這是十分片面的。

這種片面簡單的判斷甚至會誤導孩子的正確學習方向。

首先, 孩子階段的繪畫學習不是展示型的效果學習。

畫家為了展示作品,必須考慮所針對的特定觀眾的喜好來展現出觀眾喜愛的好的效果。這裡有很明確的功利目的。

孩子學畫與之最大的不同在於,第一孩子畫畫就是為自己畫的,畫畫是他們的感情宣洩與抒發的出口,通過繪畫行為過程完成他們所需的表達和思考是他們畫畫的本源動機,至於畫的是否好看,你是否能看懂,他們並不在意,這是一個非常自我的過程,沒有任何的功利目的,尤其是對於七八歲之前的低齡孩子更是這樣。

第二 孩子學美術應該是一個綜合系統的開發和培養過程。正確的學習方嚮應該是藉助於繪畫這一載體從思維、想像、感受、觀察、表達、審美等多個角度對孩子進行潛質的開發和培養。而這些方向並不是都能通過簡單直觀的表面效果呈現出來。

我們只關注表面效果的話,只會讓更多無法直觀體現效果的內容被遺忘,只會陷入到為畫畫而畫畫的狹窄衚衕,使孩子得不到更寬泛全面的提高發展。這無疑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短視行為。

02

事實上,很多家長對孩子為什麼要畫畫,畫畫對他們成長的具體作用和意義並沒有清晰的概念,他們很多還停留在學畫就是讓孩子有個一技之長,多個技能這個狹窄模糊的認知上。也因此,帶有技能特徵的畫面效果就成為他們判斷孩子繪畫學習的唯一標準。

這種習慣性心態也導致培訓機構在孩子每幅畫上要保證效果,孩子每節課都要拎著一幅畫效果完整的畫以示這節課沒白來,節節課見成果成了美術班的一大特色。

如果這節課完成後,孩子沒能拿出一幅完整的畫,或者畫的一塌糊塗,老師幾乎是沒法面對家長的。

或許該思考思考:難道美術課的收穫一定要體現在那一張紙面上嗎?

我也深知,改變這個固有習慣誤區有多難!

我自己實驗班有個五歲多孩子的家長,在孩子學了十幾次以後,和我說;

「孩子在您這學了這麼長時間了,我怎麼總感覺他還是瞎畫啊!就一直畫這種幼稚的兒童畫嗎?」

你能不能教他們一些具體形象啊、比例啊,立體感啊什麼的,我看孩子他們有個在其他培訓班的同學畫的可好了,形象比例特別好,色彩也塗得特別鮮艷好看,畫面也總是乾乾淨淨的,可我們孩子總是畫的那麼幼稚,線條總那麼亂,總也畫不出個具體完整的形象」

我問她:您沒覺得孩子畫的情節內容很豐富嗎?

是不是他在家裡也很願意隨意畫畫去表達了?

您沒覺得他畫里有很多自由的想像和表達嗎?

她答道,「倒是孩子現在在家沒事就瞎畫,一邊畫還一邊都都囔囔講故事,也不知道他畫了個啥!就是個亂七八糟!畫的人就是個圓圈和幾條線,連個眼睛鼻子都沒有,塗一堆亂線告我說是畫的龍捲風,塗一堆紅顏色跟我說是著火了!說倒挺能說,就是畫不成個兒!」

我和她解釋道:這就是這個階段孩子畫畫最好的效果啊!這個階段的孩子畫畫就是一種表達抒發的行為手段,畫面的結果和效果不重要,他們自身也沒有畫一張好看畫的概念。這種相對自由的抒發對他們的思維和表達都是有好處的!

這位媽媽說:你說的也有道理, 可我還是接受不了他畫不細緻,畫不好看!我們讓孩子找培訓班學不就是讓你們教他們技能嗎?我就是希望早點看到他能畫出像模像樣的畫!

後來,這位媽媽給孩子報了另外一個孩子們畫的都很整齊很好看的培訓班。

這為媽媽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家長的心態和認知。從她的話里可以提取出兩個關鍵詞:兒童畫幼稚,畫出來的效果(技能)

錯誤觀念一:兒童畫幼稚,要趕快擺脫

我們說,兒童繪畫最大的魅力正是孩子特有階段的認知和感受帶來的童真、稚拙、大膽、新奇甚至混亂,失掉了這些特質也就失去了這個階段畫畫的意義。

(詳見以前文章《孩子畫要有孩子的樣,別把他們教的不倫不類》)

錯誤觀念二 :畫畫就是要看效果。

而這種效果恰恰又是以不符合孩子規律的成人的習慣審美眼光做為依據,以這種眼光衡量只會造成南轅北轍的結果。

03

我們一直強調孩子學畫畫是借畫畫這個大多孩子喜歡的載體完成他們對思維、感受、觀察、表達、想像、審美等一系列素養和能力的開發和培養,只重畫面效果而不追究其他價值和意義,即便孩子畫的效果再好,也無非是技能上的體現。

而這種早期的技能上的優勢並說明不了太多問題,當他們到了十幾歲如果還堅持畫畫的話,那種早期的技能優勢很快會被填平,而早期培養起來的其他內在的綜合素養在這個階段才可能釋放出來,大放異彩。

而有不少家長看到孩子學了一陣後畫不出自己所期望的所謂「效果」,就認為孩子沒這方面天賦而放棄學習,實在是一種短視的行為。

另外一點,我們很多家長給孩子報繪畫培訓班,只要孩子每次拿回家一幅令他們感到看得過去的畫就算滿意了,而不去深究孩子每次畫畫的目的意義和過程。這也導致了培訓機構只在表面效果上做文章,並不關注孩子在整體學畫過程中解決了哪些問題?是否培養和拓展了孩子在不同維度上的素養和能力?

可以這麼說,如果家長不改掉只看表面效果不重背後過程和意義的習慣,兒童美術的教育就永遠跳不出只做表面文章不解決實質問題的怪圈。

我們應該把視線從畫的效果上移開,更多關注他們是否通過學畫畫更願意表達了?是否在想像上更豐富了?是否更能關注到生活的細節了?是否更願意去看展覽和畫冊了?是否平時願意信手塗畫了?是否在看到美麗的風景和色彩時能激動起來啦?

這些畫畫背後的行為和表現才是孩子階段學畫的重要意義。

即便是要看效果衡量,也需要真正懂得什麼才是兒童學畫真正好的效果,這絕不是簡單的畫得像與不像,好看不好看那麼簡單,需要了解更多繪畫規律和兒童的心理,也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性格具體分析。

所以,你要是真正負責任的家長,還需要靜下心來了解研究些兒童的繪畫發展規律,了解一些美術繪畫的知識和規律。不要用自己想當然的理解認知把孩子帶入誤區。

如果不去了解和接受這些,說句不愛聽的話,當孩子畫的效果真的符合你審美習慣的時候,往往證明孩子學畫失敗了!

這裡沒有貶低家長的意思,只是讓你明白,孩子的畫一旦和一般成人的審美認知一致時,只能說明兩種情況:一,孩子太早熟了!二 ,孩子畫里自己的成分太少,老師的成分太多!

話說回來,不以畫面效果衡量,那怎麼判斷孩子的學習成果呢?家長既然送孩子學畫畫,肯定是希望能看到學習的效果,能用一些標準來衡量他們是否得到了提高,是否方向正確?

關於這一點,儘管很難有具體量化的標準,但還是有些相應的參考和方法。我在下一篇文章中將詳細展開,分析如何衡量孩子在繪畫學習中的成果,或者什麼才是兒童學畫應該有的效果,歡迎持續關注。

老潘(潘利國),中央美院碩士畢業,

中央美院的任課教師,

一個非著名畫家,

一個十歲孩子的父親,

一個教了二十多年繪畫的美術教師,

願意把他多年的心得體會和思考與大家分享,

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我們一起藝術!

作者微信lgpan1970

一起藝術

fineart2017

weixin.qq.com/r/XC3H343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美術 | 兒童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