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定自若的父母,膽小的孩子尤其喜歡呢
一、孩子為什麼會「害怕」
關鍵詞:天性、養育環境
這些場景,每天都在不同地點、不同孩子身上上演,當然很多時候,是同一個孩子上演若干次。
有的孩子怕水,怕一個人睡,怕小狗、怕爬高、怕一個人過馬路、怕上台表演、怕舉手發言,怕交新朋友......
無數個害怕、無數個緊張和焦慮
孩子是天生如此嗎,還是養育環境造成的?
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認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然氣質,他爸氣質分為四大類: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鬱質。
一般每人身上會有多種氣質同時存在,區別只是看哪種氣質的比重大些。
必須說明下,氣質是不可更改的,但是無好壞之分,更與個人能取得的成就無關。
氣質也不是性格,性格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
相對而言,四種類型中,抑鬱質有膽小、孤僻和敏感的特點。
除了天性中微小的膽小成分,養育環境起著更大的影響。
觀察孩子的各種害怕場景,我們會發現,讓孩子感到害怕緊張的事物,多半是孩子不熟悉的事物,或者沒有經常親身接觸的事物,孩子在面對這些事物時沒有「安全感」。
「安全感」這個東西,看著很抽象,實際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觸中得到的。
孩子對新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很容易對新事物感興趣,之所以到後面會害怕新事物,很多時候是養育方式的問題。
- 有些父母性格謹慎,在孩子探索新事物時,特別是有點點危險成分的事物時,出於對孩子的安全考慮,時時把「小心、危險、不要」掛在嘴邊,久而久之,孩子容易變成事事害怕。
- 有些父母不忍心讓孩子經受任何挫折,只要一有挫折的小苗頭出現,馬上替孩子代勞了,或者讓孩子避開這個挫折。
- 還有些父母本身容易害怕,在孩子碰到父母害怕的事物時,非但不能給予指導,反而是把自己的害怕情緒傳染給了孩子
二、鎮定的第二隻小雞
關鍵詞:父母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看到這,你有沒有開始對號入座呢,並且急著想知道,如果孩子經常出現「害怕情緒」,接下來怎麼調整?
別急,先來分享一個小實驗,題目叫「第二隻小雞」
實驗目的:研究動物的僵住行為(裝死)。
實驗過程是這樣的:
小雞們出生幾天後,把它們一隻只輕輕捧起,死死盯住它的小眼睛,就像老鷹盯上獵物那樣,等放下時,小雞嚇得僵在地上不動了,開始裝死。大約1分鐘後,它蹦起來,又開始四下走動。這就是從害怕到復甦的一次循環。
第二步實驗:同時嚇唬兩隻小雞,結果它們一起裝死,大約持續了5分鐘。第三步實驗:嚇唬一隻小雞的同時,讓另外一隻在旁邊閑逛,結果被嚇的這隻小雞僅僅在地上躺幾秒鐘就蹦了起來。結論:受驚的小雞會觀察第二隻小雞在幹什麼,以此來判斷環境是否安全。
猜想小雞的心理活動是這樣的:
看到有小雞在旁邊輕鬆地四處溜達,嗯,顯然環境是安全的了,可以站起來了。
看到別的也在裝死,不妙,雖然自己沒看到老鷹,但肯定有危險,要不然為什麼它要裝死,我還是先老實躺著不動。
更有意思的是,小雞們在鏡子前面裝死的時間最久,它以為鏡子里是另一隻被嚇壞的小雞,真是嚇壞這些小乖乖了。
對於受驚的小雞而言,第二隻小雞的狀態直接影響著它。
處在緊張狀態的孩子就像受驚的小雞,也在觀察周圍情況,如果旁邊的人一個個比他還緊張,那孩子只會更緊張.
每次帶女兒去打預防針時,她看到那些哭得很大聲的孩子,結果還沒打針呢,也開始哭了。
作為父母,在孩子害怕時,我們先要做的是,扮演好那隻鎮定的第二隻小雞。
在孩子害怕時,父母的鎮定狀態會讓孩子間接判斷出,環境是安全的,進而慢慢放鬆下來。
等孩子的害怕值沒那麼高的時候,再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來引導孩子。
三、處理害怕情緒的小技巧
關鍵詞:直面害怕、過分保護、害怕的背後
前面提到,孩子容易「害怕」的原因,概括起來說是這幾點:
- 天性容易膽小
- 對孩子過度保護
- 成人自身的原因
相應的引導方式可以是這些:
- 比如面對天性膽小的孩子,父母需要多鼓勵孩子直面令他害怕的事物,自信從來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從實戰經驗中得來的。在鼓勵孩子面對「害怕」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認可孩子的害怕情緒,記得別說「你怎麼這麼膽小、真沒用」這類抨擊的話,害怕就是害怕,實實在在的。
- 在孩子面對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危險時,忍住衝上去保護的衝動。在幫之前,先問問自己「孩子真的需要我的幫助嗎」、「幫孩子是不是自己的需要」,再告訴自己,讓孩子冒幾次小險,吃幾次小虧,沒關係的。
- 在告訴孩子哪些事物危險時,記得同時告訴孩子應對危險的辦法,如果只是一味的強調危險危險,只是徒增孩子的緊張而已。如果是孩子還小,給孩子打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比一直口頭強調危險危險更有效。
- 最後補充一點,有時候面對孩子的「害怕」時,父母需要多花些時間來找出孩子真正害怕的的東西。特別是針對孩子沒來由的「害怕」,比如「害怕床底下的怪物」,孩子是真相信床底下有怪物嗎?還是因為內心有更深的恐懼無法表達出。
四、直面害怕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更好地生活
在我們引導孩子面對害怕情緒時,目的並不是為了消除孩子的害怕情緒,完全消除也是不可能的。
我們的目的在於,讓孩子不再逃避害怕,讓害怕情緒不再限制孩子的生活。
生活中的勇者從來不是不知道害怕為何物的人,而是知道自己害怕,但仍能有所行動的人。
最後再說明一下,在具體引導孩子面對害怕情緒時,針對每個孩子的方法會有所不同,這需要結合每個家庭的價值觀,以及父母本身對孩子抱有何種期待。
若是父母自身負面情緒很多,沒辦法引導孩子,也沒關係。
那就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讓自己保持一個好的情緒狀態,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情緒生態圈,孩子身在其中,也會潛移默化受影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