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性維生素之維生素C

第七個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C。

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易溶於水,不溶於脂防溶劑,在酸性環境中穩定,但在有氧、熱、光和鹼性環境下不穩定,特別是有氧化酶及痕量銅、鐵等金屬離子存在時,可促進其氧化破壞。

氧化酶一般在蔬菜中含量較多,特別是黃瓜和白菜類,但在柑橘類含量較少,所以蔬菜在儲存過程中,維生素C都有不同程度損失。

但在植物中,特別是棗、刺梨等水果中含有生物類黃酮,能保護食物中抗壞血酸的穩定性。

生理功能

食物中的推生素C被人體小腸上段吸收,吸收量與其攝入量有關。

攝入量為30~60mg時,吸收率可達100%;攝入量為90mg時,吸收率降為80%左右;攝入量為1500mg,3000mg和12000mg時,吸收率分別下降至49%,36%和16%,即攝入量越多吸收率越低,生理功能為:

(1)參與羥化反應。

  • 促進膠原合成。當維生素C缺乏時,膠原合成障礙,從而導致壞血病。
  • 促進神經遞質合成。
  • 促進類固醇羥化。維生素C缺乏時,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酸減少,以致膽固醇在肝內蓄積,血中膽固醇濃度升高。
  • 促進有機物或毒物羥化解毒。

(2)還原作用。維生素C可以是氧化型,又可以是還原型存在於體內,所以可作為供氫體,又可作為受氫體,在體內氧化還原反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促進抗體形成。
  • 促進鐵的吸收。
  • 促進四氫葉酸形成。

(3)其他功能

  • 解毒。某些重金屬離子,如鉛、求,鎘、種等對機體有毒害作用,若補充大量維生素C後,往往可緩解其毒性。
  • 預防癌症。
  • 清除自由基。

維生素C缺乏時可引起壞血病。壞血病起病緩慢,自飲食缺乏維生素C至發展成壞血病,一般歷時4~7個月。患者多有體重減輕、四肢無力、衰弱、肌肉關節等疼痛、牙松腫,牙齦炎、間或有感染髮炎。

嬰幼兒常有激動、軟弱、倦怠、食慾減退、四肢動痛、肋軟骨接頭處擴大、四肢長骨端腫脹以及有出血傾向等,全身任何部位可出現大小不等和程度不同的出血、血腫或瘀斑。

維生素C缺乏還可引起膠原合成障礙,故可致骨有機質形成不良而導致骨質疏鬆。

壞血病患者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可發展到晚期,此時可因發熱、水腫、麻痹或腸壞疽而死亡。

膳食參考攝入量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的膳食參考攝入量(RNI),成年人為100mg/日,UL1000mg/日。

主要食物來源

維生素C主要來源於新鮮蔬菜與水果。

蔬菜中,辣椒、茼蒿、苦瓜、白菜、豆角、菠菜、土豆、韭菜等中含量豐富;

水果中,酸棗、紅棗、草莓、柑橘、檸檬等中含量最多;

在動物的內臟中也含有少量的維生素C。

常見食物的維生素C含量見下表(mg/100g):


推薦閱讀:

TAG:食品 | 營養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