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母親,做學術,與保持精神健康

快半年沒寫過專欄了。這一次想動筆,是因為上周一個新聞把「抑鬱症」這個話題帶回給學術圈的朋友們。而學術圈處於生育年齡且有生育意願的女性,不少都面臨一個潛在威脅--產後抑鬱。

產後抑鬱這個話題也不新了,但我主要想說說學術圈女性的產後抑鬱。作為一個曾經飽受其困擾但已康復的過來人,我當時覺得最大的困難是,我所面臨的問題似乎無處傾訴,心理諮詢師/精神科醫生並不了解我(或者說廣大學術屆產婦)的處境,感覺談話說不到點子上(尤其是對方還和你不使用同樣的母語時)。其實那是最需要的是找到一個和我經歷非常相近的人,讓我看到她能夠成功地戰勝產後抑鬱,更重要的是知道她是怎麼做到的。

幸運的是,我居然在一篇英文博客中找到了答案。這位美籍越南裔女性學者的文章,首先十分細緻地道出了問題出在了哪裡,之後講述了她的具體做法,以及她康復以後如何保持自己的精神健康。這篇文章,我反反覆復看過很多遍,它不僅對身陷產後抑鬱中的學術女性有著借鑒作用,更是整體上為學術女性如何保持身心健康與家庭幸福給出了參照。

英文原文刊於The Professor Is In 博客,但文章並非博主 Dr. Karen Kelsky(前俄勒岡大學人類學教授及系主任)所寫,而是博客的一位讀者貢獻。

https://theprofessorisin.com/2013/04/08/postpartum-depression-on-motherhood-academia-and-mental-health-a-guest-post/?

theprofessorisin.com

文章作者是一位美籍越南裔女性學者,她與另一位亞裔女性學者共同創建了一個博客:

Not that kind of Asian Doctor.(討論關於亞裔學術博士,而非亞裔醫生,在學術圈的處境) 所以我並不知道是哪一位。

https://notthatkindofasiandoctor.wordpress.com/?

notthatkindofasiandoctor.wordpress.com圖標

not that kind of asian doctor

not that kind of asian doctor?

notthatkindofasiandoctor.wordpress.com圖標

以下是我的翻譯。不得不佩服,原作者是搞人文研究的,語言十分精準,我的翻譯也許不能表達所有原作者想表達的內容,但對我來說,這些信息已經足夠有用。以下為譯文。


產後抑鬱:做母親,做學術,與保持精神健康

作者:Melissa Fong or Lily Leung

譯者:又得浮生一日涼

過去1個月中我覺得自己散架了,真的要散架了。感覺還僅剩下一些很細很細卻又出奇結實的「線」勉強把我縫在一起沒讓我真的散架,這些「線」包括:內疚,恐懼,信念,希望,和羞恥感。我被做媽媽的重擔壓垮了,被照顧新生兒產生的難以置信的身心疲憊壓垮了。但更嚴重的是,我被一種失去感壓垮:失去了選擇,自由,逃脫這一切的能力。然後還感到對現實狀況的憎惡與失望:我的生活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而我卻不能改變它,也不能改變自己的想法。我興奮又期待已久的寶寶被生出來就在那兒待著,可是她卻成了我的負擔,比我以往承受的最重的負擔還要重。我因此而恨她,即使我曾你那麼愛她。

做一個母親很難。這是我做過最難的事。當初的經歷距今已有19個月,從生活的後視鏡瞥一眼那時的自己,我才發現,那時經歷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做母親的艱辛與實實在在的產後抑鬱症混合的狀態。

先講一點關於產後抑鬱的簡介:產後情緒失常,其中最常見的是產後抑鬱,在產婦中的發生率約15%,而這些癥狀可以在產後第一年內的任何時間發生。這些和大家常常提到的產後憂鬱情緒(baby blue)不同,因為後者有80%的產婦都會經歷而且會自行消退—隨著激素水平的恢復,隨著且母乳餵養會產生令人愉悅的激素,隨著家人幫助減輕負擔,隨著產婦和嬰兒之間產生親情紐帶,隨著大家都能睡好覺,然而在一些情況下,這些抑鬱情緒卻不能自行消退且越發嚴重。發生的原因可以有很多種:既有神經生物學的因素,也有外部環境影響產婦情緒—這些都不是產婦的錯。這些可以影響任何一個人,而並不說明這個產婦作為媽媽「脆弱」或者「不健康」。最後,作為一種能威脅生命的疾病,產後抑鬱需要專業的診斷與治療。

在我女兒1歲以前,我在努力完成博士論文。我覺得自己好像身陷一個無名深淵無法逃脫。我現在明白這個深淵有一個名字,也知道它的出口在何處。不要擔心:我的故事有個好的結局。我找到了並且創造了一個自我支持的系統呢,我現在可以自信地說,我每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很快樂。(在我寫下這句話的時候,我自己都很震驚。我曾經一度完全無法想像自己有一天還能感到快樂。在我恢復的期間,我一度記錄自己每周有多少時間趕到快樂,作為一星期主要的成績)。我甚至完成了畢業論文。但讓我來告訴你達到這個快樂的結局的過程是多麼困難,為什麼直到今日我仍然擔心我會回到那時的狀態,以及我怎樣能讓自己同時勝任母親與學者的職責。

首先,美國的主流文化為母親這一身份加了壓力,且沒有話語權。當我掙扎於產後抑鬱之中時,我發現我找不到身邊任何一個為人父母者願意承認,即使是在他們心底默默承認,他們有時會覺得生孩子不值得,有時候覺得做父母沒有任何回報,甚至會後悔或厭惡做父母的感受。我甚至找不到任何一對剛生完孩子的父母承認,他們此刻的主要感受並不愉悅。現如今我才明白,當初我感到受挫的時候,外界對母親這一身份有太高的期望與太多的壓力:作為一個母親我們不僅僅必須做到很多事情,而且我們還得微笑著做。誰若做不到,就會感到羞恥。

但此外還有一些因素與上面一點共同作用才造成了我當時的感受。這些因素包括:社會上(尤其是美籍亞裔群體中)對精神疾病的偏見,以及學術圈對精神疾病與母親身份的偏見。

我成長於一個越南裔美國人的社區中,關於精神健康,人們認為只有兩種狀態:「瘋了」和「沒瘋」。對越南裔美國人來講,他們經歷了戰爭,遷徙,折磨,暴力,還有直至今日仍然存在的歧視),所以對他們來講,生孩子算個什麼事值得一提嗎?的確,儘管越南裔美國人經歷了很多劫難,但這個群體缺沒有用語言表達出在經歷這些時的精神上的痛楚。所以作為當我經歷產後抑鬱的痛楚時,我無處傾訴。我只能像這個群體慣於默默承受一切生活重擔一樣默默承受。

在學術界,儘管這裡有學術語言呢來探討精神疾病,我仍然發現無處傾訴。時至今日,精神疾病仍然令人聯繫到意志薄弱—這一點對女性,尤其是有色人種的女性十分危險。我們不能讓別人認為自己「弱」或者比別人「差」。實際上,我們要比白人男性同事做的更好,才能讓自己在學術界有一席之地。我們不能明說,做母親是一種負擔一種挑戰,更別提說自己有精神疾病了。

換言之,我發現我站在三岔路口,一條是做學術女強人(除了工作我沒有其他任何責任),一條是當今美國主流價值觀中的超級媽媽形象(我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我的寶寶是我的一切,她/他讓我做的什麼事情都有意義),還有一條是做一個模範少數族裔(要更努力工作,要不顧一切克服困難)。這三條路一起,讓我們不能談論做母親有多難,得到外界支持對做一個健康的母親有多重要,以及具體需要得到什麼樣的支持。但事實上,正如諺語所說「It taks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養一個孩子需要全社會的協助)。而要讓一個母親健康快樂地生活也需要全社會的協助。

正如我所說,我的故事有個快樂的結局。我讀了一本書,它改變了我的生活:Postpartum Depression for Dummies.(產後抑鬱指南,譯者按:中文版沒有查到) 讀過之後,我去做了心理治療, 包括我一個人去的,和我和丈夫一起去的。父母親戚幫我帶孩子、做家務,在很長一段時間提供支持與幫助。我丈夫一個月請幾次假或者在家中工作(work from home)。然後最重要的,我睡很多覺:每天睡8-9小時。睡覺成為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因為我發現我一旦缺覺,情緒狀體就不好。身心上感受到的那種疲憊不堪,要通過連續幾個月好好睡覺才能緩解。

事實上,睡眠比完成論文更為重要。我重述一遍:睡眠比完成論文更重要!當我的身體開始恢復,我開始寫論文,一次一小時,每天3-4次。只有我休息好的時候才寫。而休息不好的時候,我會在原定寫論文的時間打盹兒。

而這一切都值得!我可以很開心地說,現在當我看著我的女兒時,我感受到的都是滿滿的愛與幸福而不是痛苦。我看著她時得到的那種幸福感,是一年前的我無法想像的。我完成了論文。我找到了日常生活的平衡態。

但還有一項日常的戰鬥。

那就是我時常估測自己與那深淵的距離。不要自欺欺人了—深淵還在哪裡。它並沒有消失,不論我現在多快樂。它仍然時遠時近地待在那裡。在快樂的日子裡,它是那麼遠我幾乎看不到。在狀態不佳的時候—當我沒睡夠覺,當我家寶寶把家裡搞的一團糟,當我和我的丈夫沒有好好溝通而互相指責時,當我的論文撰寫或教學不受認可,當支持我的這一套系統要失效時,那個深淵就變近了,同時還帶來令人窒息的恐慌感,因為我擔心,抑鬱又會控制我的大腦。

所以我現在十分十分謹慎。我確保每天連續7-8個小時的睡眠。有時我還午睡。我會注意吃健康的食物並且按時鍛煉。但我還確保我有時間和我的伴侶在一起,有時間做我覺得有意義的事,有時間去維繫我覺得值得維繫的友誼。這些時間對我來說是極為「神聖」的。」Professor Mommny」這本書建議有孩子的青年助理教授放棄「個人的生活」,把所有時間用於陪伴孩子或做對tenure有利的活動(做研究申funding學術social)。我完全不同意。儘管我知道要做出犧牲,但完全放棄「個人的生活」可能會有嚴重後果。對我來說,後果是我自己的健康,我的愛,甚至還有生命。所以我建議每個人,不僅僅是學術界的媽媽: 知道你生活中最治癒(restorative)你的愛好,去守護它,去培養它。 這些不僅僅是一些傻傻的業餘愛好。這些是你對你的健康的投資,也是對你的家庭的投資。對我來說,它們是我對女兒的愛的投資,我再也不想失去這種愛的感受了。

所以當我在角落凝視深淵的時候,我凝視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正如凝視著一隻馴化了一半的野獸。當深淵靠近,我會清楚地感受到,會感到不堪重負或者是被束縛或是情感麻木,會感到我的能量和自我都收到威脅隨時可能用光。這個時候我就需要修復自己,儲蓄能量。這就是我現在怎樣做到張弛有度。我現在意識到,我的生活,和我愛的人們的生活,都依賴於這一份「張弛有度」。

產後抑鬱讓我懂得了健康的價值,讓我明白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是如何偷走了我們的健康。永遠不要為自己把健康放在第一位而感到抱歉—健康的優先順序高於你的事業,高於你的孩子當下的需要。孩子最最需要的,是一個健康的,活著的,家長。

像守護自己的孩子的生命那樣,守護你自己的健康吧。


推薦閱讀:

TAG:博士 | 科研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