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看!小孩生病別瞎折騰了!
注意:本文全文有點長,本文有說的不全不準確的地方,望評論區指正!
小孩感冒發燒是常有的事,不過在現在如此高效的時代,每個中國家庭居然要花全家人50%甚至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幫助小孩看病,這在醫學發達的今天是極其不合理的,不過這種情況也僅僅出現在中國。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有三點因素:
第一,家庭醫學常識的嚴重匱乏。
所謂「要想小兒安,三分及飢和寒」。
【冷熱誤判】小孩感冒通常人們第一反應是著涼,於是明明大人還在穿短袖,小孩卻是里外裹的嚴嚴實實的。其實,小孩體熱,反而應該在大人的穿著上減少一點,一來鍛煉小孩的抵抗能力,二來有利於小孩子散熱。
【飲食過剩】總認為吃的好才能長的好,好的貴的各種零食統統想給小孩吃,小孩吃的多飯量好就認為長的好,實際上,這樣反而會引起小孩積食,大部分小孩的常見疾病都是積食引起的。
【心態急躁】人的身體是一個不斷運行的系統,小孩生病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生了病也不是立馬就能好的,由於缺乏醫學常識,看著小孩受病痛之苦就心急火燎想要立馬治好他,本身就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是醫患矛盾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醫患之間的博弈。
【抗生素是一種心理調節劑】作為醫生,你的葯可能是對的,但在家長眼裡,如果癥狀沒有緩解,那就是你水平有問題,因此抗生素的濫用並不單單是醫療機構的問題,抗生素簡單粗暴,只要是炎症,立馬就能緩解癥狀,這與小孩父母的心態完全吻合,因為他們要的不是治病,而是讓他們感覺在治病就行。
因此醫生有時候也很為難,給你好好治吧,你說吃了葯病怎麼還沒好,就覺得我醫術有問題,行,我就用點抗生素,有燒的立馬退燒,有炎症的立馬消炎,這樣你還會來感謝我。
要是放在國外,小孩有個小發燒感冒的,連看病的資格都沒有。醫療水平達到一定高度不是讓人看所有病,而是讓人不看病
第三,中國式家庭詬病
【痛苦的權利】由於改革開放讓經濟發展太快,日益增長的經濟水平無法與國民素質的提升速度相匹配,畢竟是需要幾代人的時間的積累才能完成這一升化的過程,孩子應該保護,但也更應該錘鍊,在日本,3歲以下的小孩即使不感冒也會被弄到大冬天的室外被凍感冒,因為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免疫力。每個人都有成長的權利,成長包含了快樂與痛苦,如果你剝奪了他痛苦的權利,就剝奪了他獲得戰勝痛苦的能力的權利。只有經歷了痛苦並戰勝了痛苦的過程,才能真正實現成長。
病症原理
恐懼源於無知,面對家裡的小朋友生病的問題,要做到心中有數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態,有了好心態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因此首先必須了解其中的原理:
發燒
原理:醫學術語又稱發熱。是身體對於炎症的一種應激反應,發燒能支持免疫系統戰勝感染劑,並使溫度敏感型病毒和細菌不能在人體內順利進行複製。 因此如果有炎症可能會出現反覆發燒,實屬正常。不用過於擔心,也不用燒起來立馬喂退燒藥。
標準:小兒腋窩處為35.9℃~37.2℃之間.凡超過正常範圍0.5℃以上時,才能稱為發熱.不超過38℃稱為低熱,超過39℃者為高熱.
處理方式:
1.在39℃以下物理降溫為主,寬衣,降溫貼,冰塊,酒精擦拭都可以,切忌不可急於使用抗生素和退燒藥,這個時候應該支持體內通過高溫殺滅一些病毒和有害細菌,而不是急於恢復病毒的適宜生存環境。短暫的低熱不會影響小孩的發育,更不會像老年人常說的會被燒傻,所以不用過於擔心。
2.39℃及以上可能代表身體無法通過自身能力對抗病毒,身體的應激過度可能會將溫度持續到更高,影響身體發育,這種情況下病情可能比想像中複雜,因此應及時就醫查明原因,實在來不及的情況,可以先服用小兒退燒藥應急。
3.發燒過程中宜喝水為主,盡量別吃東西,食物進入身體後會被誤認為是有害物質,發熱會更加嚴重,當然期間能量消耗比較大,為防止低血糖出現,可以適當補充葡萄糖與氯化鈉稀釋溶液,就是糖鹽水。如果有進食能力,盡量通過口服,根本不需要通過輸液的方式,會增加體內濕寒,加重病情。不要以為輸液就比口服牛×,效果明顯,除非無法進食的情況不得不輸液,否則效果都一樣。
流鼻涕
原理:感冒時會觸發身體的防禦機制(中醫稱衛氣),鼻腔粘膜因此充血腫脹,腺體分泌增多即形成鼻涕,鼻涕是身體為了抵抗外部敏感源(粉塵、病菌等)。
標準:前期一般是受風寒清涕,後期轉為濁涕
處理方式:
鼻涕只是一種病症現象,擦掉就行,沒必要為了不留鼻涕而用藥,感冒未好鼻涕也不會好,大部分醫生為了讓你覺得他的葯有效果,而選擇小兒氨酚黃那敏緩解癥狀,然而僅僅只能緩解癥狀而已。
咽喉腫痛、咳嗽
原理:咳嗽——由於氣管、支氣管黏膜或胸膜受炎症、異物、物理或化學性刺激引起的反應。咽喉腫痛——由於扁桃體收到病菌感染後出現充血發炎紅腫的情況
標準:痰咳通常代表濕、寒、熱,乾咳通常代表燥、寒、熱,中醫上的分類還分乾咳、肺咳、脾咳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小兒咳嗽一般來講是兩種原因造成的
一種是積食:小兒消化功能不健全,但又好吃,特別是油膩食物與寒涼的水果,很容易損傷脾胃而造成積食,積食之後,水谷不化,化為痰濕,脾土生肺金,於是這股濕氣就滯留在肺部,造成痰咳。
另一種是風邪入侵:小孩好動,汗出之後,汗腺打開沒有及時擦乾,風邪和濕氣同時入侵,就容易出現感冒癥狀,同時伴有打噴嚏,頭痛等癥狀。
咽喉腫痛一般起於咳嗽之前,隨後喉嚨腫痛會稍稍減輕,實際上並不是減輕了,而是不斷向支氣管內部發生轉移,因此咳嗽的深度會越來越向內,一方面代表了炎症在向肺部侵入,另一方面也代表病情可能正在走向末端(這個原理很複雜,我就不解釋了)
處理方式:
小兒乾咳大部分是因為咳太久,肺氣虛弱造成的虛咳,可能體內滯留有燥寒,這時候以補氣,生津為主,選擇白蘿蔔湯最好。大便通暢的情況下,咳嗽會逐漸減輕。
小兒痰咳
首先要排除積食,因此停止肉類與涼性水果等增加脾胃負擔的東西。枇杷與雪梨不一定能止咳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原因在於枇杷雪梨生津但性涼敗胃氣,痰會越來越多,自然就越來越咳。因此如果不能確定一定有效就不要輕易使用這些土方法,有時候病反而是餓好的。
痰咳的小孩通常體內濕氣重,咳嗽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凌晨和半夜,注意出汗之後及時擦乾,不吃寒涼食物,另外咳嗽是一種排痰的最直接的方式,因此不必過度使用止咳藥,通過用手指來回搓背脊柱兩側,幫助小孩咳嗽排痰,效果反而更好。
大小便情況
原理:人體排出大小便可以簡單的比喻成人體將不需要,或者吸收不了的物質以及被轉化排出體外的有害物質
標準:大便呈棕黃色條狀為正常,顏色可能會根據所吃的事物發生變化。人體是有明確分工的,如果大便溏稀,小便必然不利,出現少尿或者尿黃的現象,這種情況就是身體的乾濕分流出現問題。但總也比大便乾結的好,大便乾結會在大腸中滋生病菌,引起發燒反應。
處理方法:多吃蔬菜,多喝水,平時要保持大小便通暢,只要每天能夠正常排泄,生病的概率會大大降低,感冒咳嗽等癥狀,都會因為大小便的排出而逐漸減輕。
針對以上出現的癥狀,採取不同的措施,即可立即控制病情的發展,無需過度擔心。當然,遇上以上情況外的不確定的狀況需及時就醫,還要認真尋找致病原因是否與環境飲食上的問題有關,防止二次致病。
常見誤區
要選擇大醫院
就醫過程總是會顯得十分糾結,相信大醫院,卻要面臨更長的等待和距離,選擇小診所,又擔心診所水平不夠耽誤病情。
實際上,由於體制、管理和規模的區別,大醫院從專業上大部分肯定是優於小診所的,但對於感冒這種病症也並沒有太大差異,當然不排除一些黑診所。
因此在選擇診所的時候要在小孩子沒有生病的時候就要密切關注,打聽那些距離近,口碑好的診所,這樣一旦出現感冒發燒的情況第一時間就有了選擇,而不是等到小孩子生病了之後再臨時找,這個時候大醫院不一定能排到號,小診所也沒有事先考察過水平。
搞不懂為什麼經常反覆感冒
出現小感冒並不算大問題,只是人體免疫的必要更新,通常一年都會感冒2-3次。
但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小孩子反覆出現感冒的情況,一般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是本身免疫力下降了,可能是飲食不規律,久病體虛等,抗生素不僅會殺死病菌,同樣會殺死免疫細胞,因此,每一次的抗生素使用都會增強病菌的耐藥性,並且可能使其發生變異,小孩的葯越吃越多,抵抗力自然下降了。
第二種就是原本的病根沒有好,只是前期用了大量抑制中樞神經的藥物,減輕了癥狀,使其看起來好了,只要一停葯,立即又出現癥狀。
之前提到醫生常用的緩解感冒癥狀的氨酚黃那敏和止咳用的氫溴酸右美沙芬都是以抑制中樞神經為主而緩解癥狀的藥物,好處是效果明顯,但缺點是容易造成病情痊癒的假象,裡面主要成分乙醯氨基酚就是過去常聽到的撲熱息痛,以及馬來酸氯苯那敏都是抑制中樞神經和抗過敏用藥,一定要噂醫服用,一般療程為3-7天,不宜私自長期服用,否則可能對肝腎造成損傷。
小孩生病就一定要吃藥
這種想法是很天真的,因為實際上每種疾病,大到癌症,小到感冒,藥物只是輔助作用,一來可以及時緩解癥狀減輕痛苦,二來調節體內失衡的狀況,提高自身恢復的速度,最終痊癒靠的還是人體本身的自我修復能力,並不是藥物。所以為什麼會有治癒率的說法,如果人體真的就像一個機器,吃了葯就跟換個零件加點機油就能好的話,治癒率應該是100%,治癒率是一種臨床統計數據,代表在這種藥物的幫助下,能夠讓人體痊癒的病例數量有多少而已,反過來就說明,人體痊癒並不是完全依靠藥物的。
但也並不是提倡有病就不吃藥,畢竟大家都是普通人,病情沒有藥物調節,可能會極大消耗自身體力來對抗病魔,體力消耗的差不多了,人體免疫力也會出現急速下降,因此,我舉個例子,白細胞是我們自家的軍隊,病毒是敵方,平時都是我方軍隊在防禦,並且是壓倒性的勝利,但有一天我方軍隊與敵方實力相當,就會陷入苦戰,這個時候就會發炎,而抗生素就像一顆核彈,炸掉敵方的同時也炸掉我方,所謂殺敵1000自損800,如果我方再次出兵的速度跟不上敵方出兵的速度,那麼就可能節節敗退,這就是為什麼抗生素用了之後身體會立刻感覺舒服一點,但隨後會越來越累,感冒還會反覆發作的原因。
因此在我方與敵方發生混戰的時候,一起炸掉只能暫時解決雙方的戰鬥,而醫生就是我方請的軍師,有智謀的軍師不會選擇兩敗俱傷的方法,而是會想辦法提升我方戰鬥力,只要我方趨於絕對優勢,敵方自然不戰而退,中藥有時候就是一種提升自我戰鬥力的良藥。
吃藥需要鞏固
很多家長發現小孩好的差不多了,會讓小孩多吃一點葯,叫鞏固一下。又不是考試,鞏什麼固,還複習呢。理解了上一段的解釋,小孩吃藥一定要堅持一個原則,三分治,七分養,這樣才能讓小孩慢慢的提升自我抗病能力,本來小孩的代謝能力與修復能力就比成年人好,好的差不多了就應該立即停葯,利用他自身的免疫力來修復病情,這樣,每一次生病之後,免疫力都會得到一個大大的提升,而不是最後變成藥罐子。
祝各位健康!別瞎折騰自家的小孩了!
覺得有道理就轉給你的家人和朋友吧!
覺得我瞎說可以在評論區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