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南明史》,滿清部隊南下時,戰鬥力出奇的高,明軍幾乎是一觸即潰,怎麼會這樣?


知道「大鍋飯」為什麼會失敗嗎?因為那是給公家做事,自己付出再多也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所以大家都磨洋工沒有付出自然就沒有收穫。

同樣的,明末時期很多地方都已經軍閥化,軍隊大多掌握在左良玉、四鎮、鄭芝龍、何騰蛟等等地方實權派手中,打戰死的是自己的人獲利的卻是朝廷,他們自然不願意干(哪怕他們也許更討厭滿清)。

而若是損害到自身利益必須與滿清正面肛,姜瓖、金聲桓(左良玉系)、李成棟—李元胤(高傑系)、吳三桂等看似「一觸即潰」的原明軍反正之後表現出來的戰力還是可圈可點的,他們有勇氣作反也說明他們很清楚滿清軍隊真正的戰力有幾兩重(畢竟有過PY交易),而李定國、朱成功等真正忠於明朝的軍隊的戰鬥力就更不用說了,只是太多的內訌和勾心鬥角,給予了滿清太多續命的機會。


並不是,李定國兩厥名王,鄭成功也反攻過南京,南明主要的失敗原因還是內訌。


帶上雲南

朱元璋15年基本統一南方,1年北伐,1年遼東,1年雲南,算上加入義軍開始,中間時間都算入戰爭期,也就(1352年-1387)共35年。

不帶上雲南

隋滅陳 3年(587-590)

宋滅荊南到吳越降(962-978)

明攻元,隋滅唐,在政治穩定,軍事優勢的情況下都是很迅速就解決了對面。

所以清朝僅用倆年(1644-1646)時間就打剩一個永曆政權,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

結果卻花了更多的時(1644-1683)共39年才徹底拿下南方,就得思考下自己有多作。


不是滿清有多強,是明朝太弱了。

多的不說,雖然軍事失利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是我還是要著重說一說明代軍制本身的問題。

才疏學淺,多多包涵。

眾所周知,明朝立國之初便是採用衛所製為基礎的世兵制,主要軍制思想可總結為「局重馭輕」「分權制約」「屯田養兵」(衛所制有利有弊,這裡不作探討)。

而在明中期以後,土地兼并加劇,軍屯敗壞,軍隊中出現了大量的空額,軍隊戰鬥力下降,所以明朝開始募兵補兵額不足。嘉靖年間,當朝為官者尖銳指出「國初京營勁兵,不減七八十萬,元戎宿將常不乏人。自三大營變而為十二團營,又變為兩官廳,雖浸不如初,然額軍尚足三十八萬有奇。今武備積馳,見籍止十四萬餘,而操練者不過五六。」以明朝中央軍京營為例,崇禎十二年,「按籍額軍十一萬有奇」,但在清點檢查之後「半死者。余冒伍,疲甚」。班軍是北京城之外的附加守備力量,從仁宗年間的十六萬人,到嘉靖年間已減少到四萬,而到崇禎年間,更是僅有兩萬人左右。

而軍戶的大量缺額,直接導致了明朝政府開始大規模實行募兵制。《明史》載:「正統二年,始募所在軍余、民壯願自效者,陝西得四千二百人」

明政府募兵開始於正統年間。募兵逐步成為明朝軍隊中份額最大的兵源。北邊九鎮之宣府鎮,明中期開始,招募兵已佔軍中份額半數,「弘治正德以後,官軍實有者僅六萬六千九百有奇,而召募與士兵居其半。他鎮率視此。」沿海地區,募兵的數量在明中期之後更是達到三分之二以上。

募兵與軍戶有明顯的區別。首先,軍戶屬於世襲制,一旦入籍,世代為軍,不得更改,與國家有著強烈的人身依附關係;而募兵則是國家花錢雇來的傭兵,募兵制的實行,改變了過去半耕半戰的狀態,成為了全職作戰的軍人,訓練有素,戰鬥力大大提升,成為了明王朝中後期進行大規模戰爭的重要保證。

衛所編製下的軍隊與明朝中後期戰爭頻繁的狀況是矛盾的。衛所底層官兵數量巨大,而且大都以屯田為主要職責,軍事素養極差,到明中後期,衛所編製下的軍隊戰鬥力基本喪失;而且在戰時要另派將領,平時訓練的科目與作戰應用有很大差異,這使防禦性為主的衛所軍在戰鬥中更加軟弱無力。

雖然募兵制下的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國家的負擔明顯加重,這就造成了明廷供養的士兵數量是極為有限的。

而且明朝還是秉承軍事上「強幹弱枝」的思想,以京師為中心構建防禦體系,中原腹地並沒有投入太多資源。

特別是自萬曆朝開始,明廷被拖入了遼東戰事的泥潭,數以千萬計的軍餉被白白耗費,政策朝令夕改,整個遼東就是個財政無底洞加軍事絞肉機,精銳部隊一個一個的送進去,什麼效果都沒有。這樣下去,哪個朝代都要被打垮 。

等到滿清入關後,中國北方几乎被順軍趟了個遍,明朝精銳早就損失殆盡,連明廷都不復存在了,剩下的能成什麼事?

PS:如有可商榷之處,請在評論區指出,有時間我會補充有關軍事領導體質的相關問題。


先來來說一下清朝為什麼會成功。

明朝大廈將傾,扶起他要花錢,扶起來了他可能要改革,就使既得利益集團的可持續發展得不到保證,所以他們肯定要跳船。

本來他們寄希望於李自成,可李自成入城後不久,沒有保證對農民軍該有的控制,並且大肆拷掠北京的官僚地主們。不僅讓有錢的人恨他,也讓全國各地前明餘黨們不敢投靠他。李自成本人倒還也罷,他的這套班子實在是不行,到底是草寇。

多爾袞入關後,打出了為明除害、為民除害的口號。並且禁止軍隊對明朝先帝陵墓的破壞。這樣一來一下子就博得了前明餘黨的好感。對明朝有點忠誠的,感激涕零;對明朝沒有忠誠的,因為愛屋及烏,也會對滿清大加支持。同時,多爾袞廢除了明朝戰爭帶來的苛捐雜稅,又博得了底層人民的好感。這樣一來,眾心所向,能不成功嗎?多爾袞真乃大清第一功臣!

言歸正傳

滿清得天下是滿漢地主階級勾結的結果。如果得到中原地主們的支持,還怕沒糧草輜重嗎?漢族地主官僚們在明朝的統治下吸足了血,國家藏富於官商,在國家凋敝天下大亂之際,他們最需要的是能保護他們既得利益的政府,滿清正好在這時候滿足了他們的急切需求。

明朝社會秩序已經崩壞,有錢的不肯出錢,政府只能給泥腿子砸一頭稅(關鍵將領吃空餉還用不到地方,中飽私囊),泥腿子扛不住了,只得造反,從而噁心循環。此時迫切需要重新洗牌,所有的人都不想這個政權再存在下去了,只能被拋棄。這就是所謂的"氣數"吧。

漢人狗腿子們找到了歸宿,此時會不遺餘力地斬殺抵抗王化的同胞們,以示對新主子的忠誠。這種戰鬥力的提升只會隨著滿清勢力的擴張而呈現指數爆炸式的增長,如能撈到一份功勞,將來論功行賞,自然是有份的。

就是這樣。


其實不然,八旗軍隊在湖南還有廣西都遭到了極為頑強的抵抗,題主之所以有這個印象是因為傳統的江淮襄陽防線丟的實在是太快了,南京的城防在中國古代城市中排不上第一也能進前三的,可惜一天被攻破,錢謙益那幫人戰爭還沒開始就開城投降了,這無疑是個巨大的錯誤,清軍不費吹灰之力奪得南京,後面鄭成功率十萬大軍反攻南京的時候才體會到南京的城防對於那個時代的人們有多麼恐怖,太平天國時期,南京南北受清軍夾攻,但南京就是打不下來。更不用提那些江淮重鎮,歷史上蒙古,女真都啃不下來的地,在明末統統幾個月拱手送人。

所以結果就是,江淮一丟,長江天險成了擺設,清軍南下直到兩廣,雖然隨後遇到了不小的阻擊,但是南明大勢已去,神仙都救不了了。


明朝的滅亡說白了也就是一點,沒有錢。

沒有錢發改士兵,士兵就會餓死,而快要餓死的士兵們又怎麼可能會為朝廷賣命?滿清既然願意給他們錢糧讓他們活下去,給滿清賣命又如何?別說什麼給滿清效命是奴才,對於底層的士兵來說,給滿清當奴才和給朱家當奴才有什麼不同?

明朝又不是人人平等的現代社會,身份階級在明朝都處於最底層的士兵,在快要餓死的時候,遇到了願意出錢出糧的「明主」,又怎麼可能不動搖呢?再說,跟著滿清混,說不定還能個拼出個前途,當個漢軍八旗豈不是美哉美哉?

民族滿漢華夷之變?這倒是有道理,但問題是一個連字都不認識的士兵,你覺得他懂這些嗎?

再說了,即使是了解這些道理大明的朝廷高層,都不乏投降滿清的將領,就算要罵漢奸,也得是罵那些享受朝廷高官厚祿的大人物吧?連他們深受朱家恩德的大人物都可以投靠滿清了,底層士兵又怎麼可能會覺得自己投降有問題。

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你覺得一群底層快要餓死的士兵會在乎自己的同胞們受害嗎?死的只要不是自己又有何妨?反正軍人早就已經是社會底層,哪怕是朝廷高級將領在面對下級文官都唯唯諾諾,遇到同個品級的姿態更是宛如奴僕了,這群早就已經被世界拋棄的人們,又怎麼會在乎這些道德上的問題呢?

更別提,這些屠殺的執行者正是這群投靠滿清的底層士兵呢。(當然策劃者肯定是滿清領導人)

明朝士兵不是沒有戰鬥力,只是單純的朝廷不願(或者說沒有能力)發給他們錢糧,為了活命他們只能選擇背叛朝廷,或是投靠李自成的起義軍,或是投靠滿清。

當國家高層醉生夢死,朝堂諸公漠視草根之時,便是國家滅亡之際。當官僚們故作姿態,當士紳魚肉鄉里,當底層平民名不聊生時,一個本來穩固的國家自然而然的會分崩離析。

總而言之,一個封建時代的國家,所有的平民都只是當權者的奴僕,他們自然沒有為國家統治者捨生忘死的氣度。面對著願意給他們苟活下去的新主人,有奶便是娘便會成為他們心中的唯一準則。

所以啊,不論是再怎麼強大的封建國家都不過是如此,只有步入近代社會後,底層人民終於不再單純的只是統治者的奴僕時,民族主義才有可能興盛。人民才有可能面對異族的高官厚祿斷然拒絕,哪怕不惜一切代價的都願意誓死守衛祖國。


當時的情景

各路割據以及地方武裝都是心懷鬼胎

這個情景神似百年前元末的感覺

那麼南明各家都想著自己為什麼不可能做第二個朱元璋陳友諒。

畢竟滿族蠻夷人數並不多,而且也沒有完全統治漢區,清朝入關後光江南財閥割據的武裝都有幾十萬。

不經意的一些變故都可能繼續做成大亂世,大部分人目前先表面服從南明和團結所謂其他友軍,自己擴充壯大再伺機而動,能不打就不打減少自己損失,自己死磕可能便宜了他人。

只不過最後所有人都賭輸了而已……


很簡單啊,除了個別將領,其他大多數都是類似唐代藩鎮的軍閥,南明朝廷對於這些人連軍餉都難以足額發放,賞賜也沒多少,南明那些官員也不太看得起那些大老粗,他們幹嘛要效忠朝廷?

而滿清對這些軍閥許諾打下來的土地歸他們,世代封侯甚至封王,至於劫掠啥的滿清不管,他們當然有動力去征戰了,事實上大半個中國都是這些明朝降將打下來的。

實際上滿清用的方法是西漢初年的韓信和張良就講過的道理,還被寫進了史書。可南明那幫文人就是不懂,可見八股取士都教出來什麼東西。


謝謝大爺點我。

三天兩頭讓你挨餓,吃不飽飯,餓的跟小雞子似的!!

連續兩三年不給你發一分錢的工資,父母老婆孩子都快餓死了!!

給你一身破破爛爛的鎧甲,一把生鏽的刀,

然後讓你去跟武裝到牙齒的滿洲鐵騎拚命!!!

如果不跑你就是個純傻逼!!


還是老問題,沒有鬥志,和地方一把手的瞎指揮,何騰蛟丁夔楚完蛋之後明軍戰鬥力有相當提升,雖然有大西軍的加盟但明軍還是那些明軍如焦聯等部


一觸即潰,滿清花了三十七年才消滅民國,那國民黨的部隊你怎麼形容?


因為打頭陣都是大凌河投降二鬼子呀!


軍隊的戰鬥力取決於武器裝備水平,訓練水平和組織度。

南明軍隊的裝備水平和訓練水平和清軍互有長短,主要差在組織度


敵人近在咫尺,我方卻陣腳大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生怕自己成了他人的墊腳石,到最後就是一起完蛋。同樣的事甚至在70年前也發生過,號稱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國軍,打得了日寇就打不過tg,縱使裝備碾壓都無濟於事,只能說當時的國民黨跟前明政府一樣,勾心鬥角嚴重,互相打壓互相算計,一不小心就被扣上投共的帽子拉去慎刑司了,這樣誰還敢給他賣命啊?所以前線的國軍一波又一波被共軍招安,形勢逐漸逆轉,可笑的是常凱申還不知道到底哪裡出了問題,還在懷疑身邊有間諜,搞得他手底下的軍閥們也不想再跟他辦事了,也跟著一起投共,然後江山就這麼完了,不是天意,純粹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迪仔的我無法回復了。發這裡吧。

對。尤其是李成棟。三屠、十日就是他的傑作。但他為清廷效力時,沒敗過,反清後,就兵敗身亡。類似的還包括金聲恆。各種天災可不是我說的。是很多明粉說的。我則認為,天災有,主要是北方。但明朝那麼大疆域,完全可以救災,南方一直風調雨順。結果明朝不去救,或者說無力救,卻有錢「平叛」,真不知道怎麼想的。

再補充下。

滿清保護明代陵寢、減稅等肯定是增加明人好感。

但這些,不是決定性因素。

要知道,當年大西軍的張獻忠搗毀了明朝鳳陽皇陵,這絕對是不共戴天之仇。

結果呢?大西軍的繼承者們,孫可望,李定國等居然和永曆朱由榔合夥了。

真正有效抵抗的,是鄭成功和李定國。

李定國等一度佔據西南七省大部(順治九年)。順治十六年,鄭成功一度圍攻江寧(南京)。

直接的、決定性的因素依舊是武力。

李定國牛吧?但清廷一旦重視,派出多尼、吳三桂領主力,李定國就頂不住了。

鄭成功厲害吧?結果終究沒拿下江寧。

2019.3.10


更有意思的是:原來戰鬥力不怎樣的明軍,在投降清廷之後,居然變成能征善戰的勁旅。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軍隊 | 清朝 | 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