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教您學康復,每天學一點!
小兒腦癱,一個嚴重影響患兒生存能力、生活質量的綜合征,不僅對患兒造成巨大影響,還會對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我們要提倡早發現,早治療,早康復。
小康身邊很多家長認為:小孩不用管就自己會一些動作,其實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 ,遇到運動發育遲緩,一定要引起注意,否則會耽誤孩子的最佳治療時間。
下面小康帶大家一起看看關於小兒腦癱的常見類型與臨床表現吧。
一、腦癱臨床類型:
1、痙攣型四肢癱
2、痙攣型雙癱
3、痙攣型偏癱
4、不隨意運動型
5、混合型
二、腦癱臨床表現:
痙攣型:拇指內收,握拳。 尖足,下肢硬伸或屈膝,最常見是雙下肢向兩側分不開或角度太小,仰卧位背部肌肉緊張,頸後仰,下肢伸直或交叉,像「翹扁擔」,站立時下肢內旋伸直,足下垂,尖足腳背放不平,雙腿交叉成剪刀步,圖片是典型的痙攣性腦癱(硬癱)。
手足徐動型:全身肌張力不斷變化,出現難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動作。當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運動時,不自主、不協調及無效的運動增多,安靜時減少,入睡後消失。
共濟失調型:肌張力偏低,步態不穩、搖晃,行走時兩足間距加寬,四肢動作過渡,缺乏穩定性和協調性,上肢常有意向震顫,指鼻不穩。
混合型:同時出現任何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的癥狀和體征。
三、腦癱的診斷依據與分析
運動發育落後:相比同齡人,患有腦癱的寶寶學會抬頭、翻身、坐、爬、站、走、用手握東西和拿東西的時間,都要晚。
精細:抓、捏、放、捻
姿勢異常: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立位在這方面,腦癱患兒的表現非常突出,甚至這類疾病的分型也是根據姿勢異常的特點來的。
其中,「痙攣型」和「手足徐動型」比較多見:
痙攣型:這型的患兒肌張力增高,特有勁兒,腕關節和手指關節會屈起來,站著的時候是腳尖著地,走起路來兩條腿像剪刀開合一樣。
手足徐動型:這型的患兒的四肢會不自主地運動,並且自己並不能控制,看上去,會覺得怪怪的。
反射異常:原始反射、立直反射、平衡反射咱們可能都知道膝跳反射,用小鎚子敲一下膝蓋某個位置,小腿就會一下子抬起來,有些人覺得挺好玩的。小寶寶的這種神經反射,在出生後頭一年才慢慢消失,所以,越小的寶寶越「好玩」,比如把東西放在寶寶手心他就會抓住,把東西放到寶寶嘴邊他就開始吮吸,讓寶寶突然往後倒他就會張開雙臂然後抱住……
肌張力異常:增高、降低、不穩定,肌張力的意思,往最簡單了說就是「力氣」。
並發其他異常:智力、視力、聽力、語言、行為
四、腦癱臨床表現早期表現:
新生兒期28天以內:
正常新生兒能力:
1. 覺醒狀態時能注視物體,並追隨物體移動方向。
2. 對光較敏感,遇到強光刺激會閉眼。
3. 聽力很好,會尋找聲源,對聲音刺激會有眨眼等表現。
4. 觸覺很靈敏,觸及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會出現眨眼、張口、縮回手足等反應。
5. 近滿月的新生兒被抱起時,頭可維持極短時間直立位。
6. 把手指或玩具放入手掌心會抓得很緊,不輕易鬆手。
腦癱新生兒表現:
腦癱患兒上述行為能力明顯缺欠,好像對周圍一切都沒有興趣,反應性很差,動作明顯減少,就連吸吮能力都很差,經常出現嗆奶。
小兒腦癱在新生兒期的嬰兒一般沒有明顯表現,不容易被發現。但如果父母注意觀察,有些跡象還是可早期發現的。如果請醫生檢查,還會發現覓食反射、握持反射、擁抱反射等一些先天性反射減弱,或根本不出現。
嬰兒期(出生28天到1周歲)
正常嬰兒能力:
1. 1-2個月時,仰卧會用腳踢東西,抱起時頭能直立片刻,遞玩具時可無意識的抓握片刻。
2. 3-4個月時,俯卧能較穩抬起頭,會用雙肘支撐上身,頭可隨意轉動,還可翻身,雙手扶著腋窩下方立起時兩腿能支撐身體。
3. 5-6個月時,仰卧位會常抬起頭和腿,可自如翻身,俯卧時有想爬跡象。能用雙手支撐著坐一會兒,扶立時雙下肢可負重,高興起來就會上下跳動,會主動抓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4. 7-8個月時,自己用手支撐胸腹使上身離開床面,可在原地轉動身體,會用雙上肢向前爬。可獨立坐很久,從坐位躺下,還可扶欄杆站立,由站立位坐下。
5. 9-10個月時,可靈活向前、向後爬,能扶床欄杆站立很穩,並能推車行走,用拇指和食指對捏拿東西。
6. 11-12個月時,可獨立站立、行走,會彎腰拾地上東西,能用手捏起硬幣、花生米等小物品,會把手中玩具遞給別人。
腦癱嬰兒表現:
腦癱嬰兒運動發育落後,不能達到上述相應月齡孩子具備的能力。
肌張力及姿勢異常,如大腿外展困難、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豎立抱起時雙腿伸直內收、兩腿交叉呈剪刀狀、上肢肘腕關節屈曲,手經常握拳而拇指內收。主動運動少,5個月後仍不能主動伸手抓取自己喜歡的東西,或總用一隻手去抓取。出現異常反射,即一些原始反射延遲消失,而正常保護性反射減弱或不出現還可能出現一些病理反射。
嬰兒期是小兒生長發育最迅速、大腦發育最快、代償能力最強的時期。隨著小兒生長發育速度加快,腦癱的許多癥狀陸續表現出來。「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會走」-這是對嬰兒時期運動行為發育規律的粗略概括。首先,腦癱兒最容易發現的是運動發育落後,同時還會出現一些異常姿勢或動作,有的孩子出現智力發育落後等表現。如在這一時期儘早發現異常,進行早期訓練和治療能最大限度挖掘大腦潛力,促進腦組織代償性恢復。
幼兒期(1-3周歲)
這一時期的孩子已具備許多行為能力,如有異常很容易被發現。所以,小兒腦癱癥狀在幼兒期較為明顯,容易作出診斷。
正常幼兒能力:
1. 1歲時會走路,手指很靈活,會用拇指和食指對捏拿取小東西,能說簡單單詞。
2. 1歲半時能自己蹲著玩,會扔皮球,會爬台階,可在地上跳躍,會自己進食和用杯子喝水。
3. 2歲時能用雙腳跳,可以跑得很穩,手的動作也很準確,能完成簡單的動作,能用簡單句子表達自己的願望。
4. 3歲時能跑能跳,會騎小三輪車,會自己吃飯穿衣,會說歌謠會唱歌。
腦癱幼兒表現:
腦癱兒出現肢體運動障礙,不會走路或走路姿勢異常,如腳尖著地、剪刀步態、跛行、不能下蹲等,手的運動不靈活,不能用手取物或者總用一隻手去拿東西;
出現智力落後、語言發育落後或語言障礙,或有視力異常、聽力減退等。出現認知和行為異常,表現為興奮多動或孤獨脆弱等。有的腦癱患兒出現手足徐動、共濟失調、肌張力低下及強直、震顫等。
幼兒期發現小兒腦癱已不算早期了,父母千萬不要拖延,最要緊的一定抓緊治療和訓練。治療和訓練越早,恢復得越好。
感覺此文章對您有幫助就請關注小康哦!
應用市場搜索下載康復佳友,更多更全的康復知識就在這裡!
讓小康做您最貼心的健康夥伴吧!
TAG:臨床醫學 | 醫學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