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點進來的你,一定或多或少都覺得自己從小就缺愛吧?因為缺愛,想必也過得很苦惱吧?
首先我要說明,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心理諮詢師最近的一點感悟和隨想,可能並沒有你想要的「乾貨」,畢竟乾貨吃多了也容易噎著,偶爾還是要來一碗雞湯潤潤喉。
但我還是希望,它能給你的生活帶來一點點改變。
記得以前在知乎上看過一些類似「從小缺愛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的提問。底下回答的人有很多,印象深刻的大概有那麼幾個:
……
人生已是如此艱難,我就不再散播負能量了。
從事情感諮詢服務行業以來,我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
大多數來訪者都覺得自己——「從小缺愛」。
從小缺愛的人(一般缺愛的女生居多),要麼很難進入一段親密關係,要麼在進入親密關係時總是表現出過度索取或極其自卑,因此在開啟兩性關係的時候很容易吸引渣男/渣女。
這種缺愛潛藏的不安全感帶來的第二大危害是,只要別人給予她一點體貼和關愛,她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全部託付出去。格局卑微,直到消耗完自身的吸引力跟價值,被拋棄。
即使難得遇到真心喜歡自己的人,也會控制不住把對方作跑。嚴重的話,甚至會因此不再相信愛情,把自己封閉起來。
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很好地詮釋了這種從小缺愛(至少女主是這麼認為)的女孩會有怎樣的人生。
女主松子從小父愛缺失,而導致了她長大後想通過戀愛來彌補。然而就是這份過於卑微的愛,使得她任人擺布,毫無尊嚴可談。最後她絕望、自我厭惡,覺得失去了做人的資格而選擇了自殺。
這是一部帶有荒誕色彩,同時又夾雜喜劇元素的悲劇,看後讓人心情沉。
這不禁讓我思考一個問題:
從小缺愛的孩子,長大後一定不能獲得幸福嗎?
曾幾何時,我也認為自己十分「缺愛」。生長在普通農村家庭的我,雖然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但是得到的關注並不多。
因為爸爸長年在外工作,一年才回家幾次,媽媽忙著農活和操持家務,無暇給我陪伴,所以我一直感覺自己是孤獨的。上大學後選擇了心理學,初期學習專業的時候更是強烈埋怨爸媽給的愛太少,造就了我種種性格弱點。
直到後來自己成為了一名諮詢師,接受了長期的心理諮詢培訓,也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來訪者後,才開始改變自己的觀念。
比起很多人,我的家庭並沒有多糟糕,我的成長中並沒有自己所認為的那麼缺愛。
我的爸媽是帶著美好的期盼把我帶來世上的,他們都已經盡其所能地給了我最好的支撐,讓我健康成長。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所以也不會有完美的父母。也正是因為父母的不完美,才給予了我們變得更好的機會。
年少不懂事的時候看《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最大的感受是可憐松子:怎麼會有這麼慘的人生?
成長與懂事後的我再看,我學到了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放下。
放下你童年的創傷,選擇寬恕與原諒。
從小缺愛的寶寶,他們的人生真的不可控么?並不是。
我覺得影片正是想以松子的故事告誡大家:不管你有什麼理由恨,請放下。不要用那些恨來阻礙自己心靈的成長和成熟。放下一路上積累的傷害。
傷害總會有,一生之中難以避免,不要攜帶和累積,而要主動清理和放下。不要一直向外界索取愛,做一個自己就能給予真愛的人。只有這樣,松子才會開始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才不會再通過自虐獲得那一點點賴以生存的清白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睜開眼睛,學會愛別人,也才能獲得別人的愛。
畢竟,只有原諒了這個世界,才能不再去交換愛,而是學會給予愛。
如果你還是覺得因為缺愛而在各方面都過得不順利,那麼可以試試下面我給你的這些建議:
那麼從現在起,你要承認自己需要愛、渴望愛的衝動,不刻意把自己看低,也不過度追求完美,因為這樣只會令你活得更累;
因為怨恨的反面,是我們對父母愛的渴望,他們是我們此生最親的人,想要他們的愛,這沒什麼不對,只是還需要明白,他們從小得到的愛可能比你更少;
讓自己生髮出照顧自己和給予自己愛的能力。因為在那個時候那種情況下缺失的愛,已成過去,是永遠不可能補回來的。
因為很多缺愛的人會把原因歸咎於自己做得不夠好,而很容易對父母和身邊的人產生強烈的愧疚感。嘗試跟父母或者可靠的朋友交流,把自己的愧疚感表達出來,可能你將發現,他們會告訴你並不需要愧疚,因為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戀愛經歷總是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那你務必先停下來調整自己,不要再急於進入下一段親密關係,不然又會給自己和對方帶來新的傷害;
以上,是我根據自己的成長感悟與工作經驗總結出的一些建議,希望可以幫到你。
最後,願我們都可以盡情地歡笑,一起勇敢地去生活。
覺得自己從小缺愛的女生,有空還可以讀一讀以下這些書,或許能幫你補充點能量: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大腦與情緒生活》
《誡律:全球最經典戀愛聖經》
《強迫的愛》
《抑鬱的愛》
《中毒的愛》
《讀懂戀人心》
《由內而外的教養:做好父母,從接納自己開始》
《教出樂觀的孩子:讓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經典》。
TAG:原生家庭 | 情感 | 戀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