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些人做事風風火火,走路都帶風,有些人卻一點不急,慢悠悠。你是「急性子」還是「慢性子」呢?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的副教授李建玲告訴我們:老人「慢性子」更易健康長壽。這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1、吃飯慢性子、不易成胖子
人的血糖值大概從開始吃飯15分鐘後顯著上升,30分鐘達到峰值,此時大腦才會開始反饋「我吃飽了」的信號給腸胃,使食慾降低,停止進食。
如果吃太快,大腦信號來不及反饋信號,很容易吃下過量的食物,長久下來容易導致肥胖。另外吃得太快還容易引起胃腸道疾病,甚至引發胃結石。
一口食物在嘴裡至少經20次咀嚼,才能開始得到唾液的消化,咀嚼30次則較為理想,能讓食物與唾液最充分的混合。
2、喝水慢性子、腸胃少壓力
雖然喝水對身體很有好處,但喝得太快也很容易誘發危險。當明顯感到口渴時,喝水絕對不能太快。
因為此時血液濃縮、濃稠度上升,當短時間快速攝入大量水分,反而會加重腎臟、心臟等器官的負擔,身體出現胸悶氣短、活動受限、乏力等表現,嚴重時引發急性心衰發作。
喝水最好是少量多次,不要一次猛喝。把喝水的量平均分配到一天中多個時間段。
3、起床慢性子、保護心血管
早上起床,要慢一點,切不可一下子立刻起床,起床太猛,體位瞬間變化太高,會影響血壓,甚至出現頭暈等情況,不利於身體健康。
尤其是,血壓高者,早上起床,一定要慢一點,以免造成大腦供血不足。
30秒起床法:第一步,早晨醒來後,先在床上躺30秒,可以沒事盯著天花板,或者閉目養神;第二步,緩慢坐起來,在床上坐30秒;第三步,坐在床上,將兩條腿垂到床沿下再坐30秒。
4、說話慢性子、情緒別激動
有些老人說話語速太快,容易情緒激動、這種情況下,交感神經會興奮,造成血管收縮,有可能引發或加重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
說話慢一點,別急,平和一點,對老人的健康很有好處。
5、走路慢性子、運動先熱身
我國有句民諺『急行無好步,緩走當歇氣』,就提醒老年人走路時不宜過猛過快。」
老人散步時不宜太快,一般每分鐘約60—70步即可。為了達到鍛煉效果,每次持續時間最好在30分鐘左右。體質較差的老人,還應準備一條合適的手杖,以增加雙腿的支撐力。
另外老人在運動開始前一定要先活動一下筋骨,比如:扭幾下腰、壓壓腿或上下尊也行。總之要把身體的各個部位喚醒,使身體的其他組織先活躍起來,只有這樣才可以減少意外受傷的發生。
TAG: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