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前兩篇文章基本已經把Surface Pro 6和iPad Pro 2018的大致情況介紹過了, 這一篇則著重講講他們之間的不同, 以及如何在二者中做出選擇.
這一篇文章將包含大量主觀內容.
屏幕尺寸: iPad Pro 11-inch<Surface Pro 6<iPad Pro 12.9-inch.
攜帶尺寸: iPad Pro 11-inch<Surface Pro 6≈iPad Pro 12.9-inch.
由於於筆者仍是在校大學生, 所以平時出門都是背雙肩背的. 將iPad Pro 12.9-inch和Surface Pro 6豎直放入後他們的高度是幾乎一致的, Surface Pro 6僅略高一點. 縱向(屏幕短邊)的長度是Surface Pro 6要小一些. 這是由於Surface Pro 6採用了3:2的屏幕比例, 而iPad Pro則爲4:3(11寸介於這兩個之間). 實際使用中其實並不會對屏幕比例十分敏感.
曾經有人和我提到過看PDF的問題. 筆者本人在Surface上看PDF從來都是使用EDGE瀏覽器, 在不開啓全屏的情況下(頂部有標題欄地址欄等雜項) 縱向剛好是一張A4紙, 開啓全屏的話則爲一張紙再多出來一小段. 而在iPad Pro上則使用File, 默認使用全屏模式(只要向下滾動則自動隱藏), 則是一張A4紙略少一小條. 二者之間並沒有什麽本質上的差異. 與其關注屏幕比例, 不如去關注一下屏幕質量.
裸機: iPad Pro 11-inch(468g)<iPad Pro 12.9-inch(631g)<Surface Pro 6(770g/784g)
加鍵盤:iPad Pro 11-inch(764g)<iPad Pro 12.9-inch(1039g)≈Surface Pro 6(1080g/1094g)
除了11-inch版本明顯要輕以外, 對於筆者來説只要放進雙肩背裏其實並沒有什麽差異. 實際上從數據上來看也是類似的. 由於二者的電池都足以支持一整天的使用, 故不再對比加上電源的所謂旅行重量.
對於鍵盤本身的擊鍵手感來説, 筆者認爲二者是不相上下的, 都沒有一代碟式鍵盤那麽難堪, 但也都稱不上好用.
不過對於Surface Type Cover支持將鍵盤略微擡高一點, 而非平攤在桌面上, 這一點還是要優於iPad Pro的鍵盤的.
至於支架方面, Surface的無級調節顯然是要優於iPad Pro的兩檔調節, 不過其實大部分時候都是打開到差不多的角度, iPad Pro也基本只使用最前方的那一檔, 二者閒的差距基本可以忽略.
如無特殊説明, Apple Pencil均指第二世代.
實際上這個小標題並不嚴謹, 因爲Apple管自己的」筆」叫做Pencil—也就是鉛筆. 事實上用它在iPad Pro上寫字的手感也如鉛筆在玻璃上寫字一樣, 非常的滑. 民間也廣汎流傳著筆頭貼膠布, 屏幕貼磨砂膜等技巧來改善寫字手感. 不過以筆者嫌麻煩的性格來説還是湊合著用吧.
相比之下, Surface Pen的寫字手感就要好很多, 筆頭和屏幕之間有一些阻尼感, 雖説和真正的紙筆仍有很大不同, 但至少不會打滑.
不過這只是寫起來的手感, 而非寫出來的效果. 實際使用中, Surface Pen的默認筆壓設置比較敏感, 對於筆者這種寫字較重的人來説寫出來的字經常偏粗, 導致難以辨認, 然而系統自帶的Surface軟體中調整筆壓的邏輯又過於奇怪, 調整後筆壓將不再直綫變化, 也就是説, 觸發最大筆壓的力度將不會改變, 而僅僅是將中間值拉高, 這導致一丁點的力度變化都會體現在筆畫粗細中, 即使是一個字當中也會有較大的粗細改變. 並且, 這個筆壓設置似乎並不能保存, 在每次重新啓動之後都會恢復默認, 需要重新打開Surface軟體進行調整.
而Apple Pencil的話, 除了寫字手感有點糟糕以外, 寫出來的效果還是沒得説的.
延遲和抖動的問題筆者本人並沒有遇到, 儘管Apple Pencil確實比Surface Pen要小一些, 但Surface Pen的延遲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尤其是UWP軟體中. Photoshop中的延遲另説.).
重量方面, Apple Pencil(第二代)的重量非常像普通的木杆鉛筆, 非常的輕; 而Surface Pen則更像鋼筆, 尤其是金屬筆桿的鋼筆. 顯然是由於內置了電池的緣故.
續航方面, Apple Pencil吸上就能充電, 筆者目前尚未將其電量使用至90%以下過. 而Surface Pen則使用乾電池供電, 據説續航1年. 二者均無需擔心續航問題.
吸附方式. 都是磁吸, 不過二者選擇了不同的位置. Surface Pen吸附在屏幕的短邊側, 而Apple Pencil則吸附在長邊一側. 實際體驗並無太大區別, 放在包裏都容易掉.
形狀, 都是圓形筆桿+一側削平. 這一點上其實筆者更喜歡第一代完全圓形的握持感.
其他功能上, Surface Pen採用尾部橡皮擦功能, 並提供了一個尾部按鍵和一個側鍵. 而Apple Pencil則是提供了雙擊側邊可以激活橡皮擦, 再次雙擊則返回(也可以在設置中更改爲切換至上一個工具). 在便捷性上筆者認爲Apple Pencil的方式要更快捷一些, 並不需要把筆整個翻過來, 畢竟Surface Pen也不輕. 此外, Apple Pencil採用筆尖使用橡皮擦, 其精準性也要比Surface Pen較爲粗大的尾部要高一些.
至於Surface Pen的尾部按鍵, 筆者仔細回想了一下, 能用的到的功能似乎只有雙擊截屏(因爲Surface Pro並沒有提供iPad Pro中同時按下」鎖屏鍵」+」音量-「截屏的快捷鍵). 長按啓動便簽功能如果可以和其他平臺同步的話也許有用, 然而筆者似乎沒有找到能夠同步的方式(並且, 在iPad Pro上只需要下拉統治中心並用Pencil點擊空白處也可以快捷打開備忘錄).
側面按鍵的使用場景則主要在OneNote中, 按下側鍵可以用於選中筆記, 其他場景使用極少.
這其實才是Surface Pro和iPad Pro最大的不同. 在這裡, 與其説是對比, 不如説是我自己對Windows和iOS的一些看法.
Surface Pro 6在加入了鍵盤和觸控板(鼠標)後能夠提供完整的Windows服務, 這爲它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 但也這是因爲它所搭載的Windows系統, 使得它作爲一個平板設備(Tablet)來説是不及格的.
鼠標和觸摸, 它們最大的不同點便在於, 鼠標可以進行精確點擊, 而觸摸只能進行大致位置的點擊. 然而Windows中的很多元素都是為鼠標而設計, 並沒有為觸摸提供優化. 導致其在純平板模式(物理的)中及其難用. 顯然微軟自己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 在觸屏模式下長按觸發的右鍵菜單會變得巨大, 爲了防止誤觸. 然而尚有很多還沒有進行優化的, 或者説無法進行優化的, 比如右上角的三個按鍵. 想要使一個窗口全屏的時候不小心將其關閉的情況並不在少數.
同理, 爲了方便觸屏使用, 我將所有文件夾的顯示模式都改成了」大圖標」, 然而這造成了另一個問題, 想要進行多選的時候, 必須准確的找到兩個圖標閒的縫隙, 否則系統會認爲我想講某文件移動走. Windows並沒有提供和Android或iOS一樣的"選擇模式"(有趣的是在UWP的照片應用中反而提供了). 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 如果我想跳過排列中的某一個文件(文件夾), 那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必須去精準的點擊圖標左上角那個連鼠標都得對准了才能選的中的複選框, 即使手持Surface Pen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外, Windows引以爲傲的多窗口管理在觸屏模式下的體驗也依舊是個災難. 移動窗口需要准確的點擊標題欄, 然而對於手指來説其寬度並不容易點中, 經常需要重複移動手指兩到三次才能成功拖拽窗口. 而頂部的菜單欄則也是同樣的問題, 在這裡不過多描述.
不過這些問題在接上Type Cover後都會得到解決. 因爲Type Cover上提供了一個雖説算不上好用, 但至少比直接用手指戳屏幕要好很多的觸控板.
因此, 筆者認爲, iOS並不應當引入光標和鼠標, 否則將給一向優異的觸屏體驗拖後腿. 顯然, Apple也不會添加一個沒有經過好好設計, 僅僅是能用的鼠標功能. 並且筆者推測, 在的未來一段時間內, Apple也不會給iOS添加鼠標的支持. 這是iPad Pro和iOS的定位共同決定的.
顯然, Windows的工作模式長久以來一直是非觸屏電腦+鼠標, 而儘管今年已經是Surface的第六次迭代, 它卻依舊是一個能夠拆掉鍵盤, 支持觸屏和筆的筆記本電腦(laptop). 在使用它的絕大多數時候依舊需要鼠標(觸控板)和鍵盤的配合, 而並不是一個可以手持的平板(Tablet). 甚至可以説, 在目前UWP幾乎可以宣告失敗的當下, 任何搭載Windows的純平板設備(Tablet)都將是一個極其糟糕的存在, 遠不如Surface這類的2in1筆記本電腦(Laptop).
而於此正相反, iOS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爲觸屏而生的, 它從一開始的OS X iPhone變更爲iPhone OS也表明了Apple不認爲OS X這種桌面系統適合直接移植到普通的移動設備上. 移動設備所使用的操作系統應當更加適合移動場景, 而不是必須要支起鍵盤連接鼠標才能使用.
因此, 我們看到了今天的iOS. 這是一個不需要鼠標的操作系統. 甚至在iOS當中, 「文件」的概念都被弱化了. iOS更強調應用與應用間的切換, 而文件, 只需要通過分享介面即可互通. 用戶本身甚至不需要接觸文件本身. 不過Apple顯然也意識到如果想讓iPad Pro更具生產力, 文件依舊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 我們看到了iPad上的」Drag and Drop」, 看到了Files應用, 看到了iCloud Drive. 甚至, 在Files當中可以接入OneDrive賬戶, 這都使得iOS11的生產力相比iOS10有了巨大的提升. 在iOS12和這一代新iPad Pro中, Apple則通過在iPad中引入和iPhone X以後機型相同的導航條, 來使得應用閒切換更加簡便, 盡管如此, iPad Pro的定位依舊是平板設備(Tablet), 而非2in1筆記本電腦(Laptop).
至少在目前, 如果要選擇一個能夠手持的便捷設備, 筆者認爲iPad Pro會比Surface Pro 6更加合適. 這當然並不是在說Windows生產力不如iOS, 而是指Surface Pro 6更適合當作一個傳統筆電(Laptop)來使用, 它不夠便捷. 換句話説, iPad Pro更適合」拿起來」使用, 因爲鍵盤除了輸入以外真的沒什麽用; 而Surface Pro 6更適合」坐下來」使用, 鍵盤和鼠標都是必不可少的.
以筆者自身為例, 筆者所學的專業是電氣電子, 雖然目前還沒有接觸到, 但以後會用到的電路模擬軟體, 顯然是沒有iOS版本的. 此外, 目前必修的C語言, 在iOS上也沒有好的解決方案. 不過, 除此以外, 普通的文字編輯, 修改報告, 修改發表用的演示文稿, 簡單的照片處理, iOS已經不比Windows差, 甚至在移動端可能更加方便(比如這篇文章的草稿就是在iPad Pro上完成的).
因此, 我給出的購買建議是:
如果你需要的是一臺能當平板用的筆記本電腦, 那麽購買Surface Pro 6. iPad Pro目前依舊難以完全代替筆記本電腦.
如果你暫時想不出自己有什麽工作是必須要在Windows下才能完成的, 換句話説, 這兩個設備對於你來説其實哪個都行的話, 那麽請選擇iPad Pro.
這一篇的內容比較長, 感謝您一直閲讀到最後.
推薦閱讀:
TAG:MicrosoftSurface | iPadPro | 蘋果公司(Apple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