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類型
父母的作用重要嗎?如果重要的話,什麼樣的親子關係類型是最好的呢?
俗話說得好:「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因為兒童對他們早期生活中的情感經歷極為敏感,尤其是他們與父母的關係。另外,兒童更容易對父母的獎賞和懲罰做出反應。因此,父母對兒童的作用非常重要。
我們發現,有的孩子活潑、友好、自主、獨立,有的孩子退縮、不滿、冷漠、專斷,有的孩子學習自覺認真、成績優異,而有的孩子不愛學習、成績較差。這些差異是如何造成的呢?難道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天才而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孬種?研究發現,這和親子關係有著密切的關係。
很多家長以為,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變得很叛逆。其實,據我們觀察,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在青春期都會變得很叛逆,相反,有一部分孩子到了青春期還是很聽話的。問題出在哪兒?其實,原因就出在青春期之前的親子關係上。
不同的父母有著不同的教養風格,不同的教養風格形成不同的親子關係,不同的親子關係塑造不同的孩子。
我們把親子關係分為四種類型:溺愛型、專制型、忽視型和「以兒童為中心」型。
溺愛型:
這種類型的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愛,很少向孩子提什麼要求或做什麼限制,怕孩子生氣,對孩子有求必應,過度在乎孩子的安全問題,照顧過多,保護過多。這種家長常常說「孩子,你不要出去呀!外面很危險」、「孩子小心,刀!」之類的話。對本該孩子做的很多事包辦代替,比如孩子很大了還在喂他吃飯或替他穿衣服。什麼事都捨不得讓孩子做,或者認為孩子還小,做不了;或者覺得孩子做不好,自己又要重新做,乾脆自己做算了;當孩子做出不明智的行為或決定時,他們很少進行干預,縱容孩子做出不明智的行為。
溺愛型的父母把孩子放在較高的位置,對孩子「唯命是從」,生怕孩子生氣。這給孩子的暗示是:做人不應該為自己考慮,人不應該有自己的權利,而是應該只為別人著想。
家長典型的一句話是:「寶貝,你想要什麼我現在就去買!只要你高興,我什麼都答應你!」
在這樣的親子關係類型中成長的孩子會養成很多缺點,比如獨立性不強,自卑——因為家長老是替孩子做事,孩子會這樣想:「父母老是替我做,這說明我沒能力做這個事。」此外往往還有以下缺點:任性、懦弱、依賴、無能、缺乏創造性、缺乏自主意識、缺乏自理能力、自尊心差等。
專制型:
這種類型的家長以高控制、高壓力的方法對待孩子,向孩子提要求而不和孩子商量;試圖掌握孩子的一切行蹤;和孩子之間缺乏心理上的溝通,在學習上不能給孩子具體幫助,希望孩子考高分,上重點學校,考大學;為孩子設計成長藍圖。這種家長的做法就好像自己永遠不會犯錯誤一樣,永遠是正確的。當他們與孩子有分歧時往往是孩子聽他們的,而他們從不聽孩子的。正因為這種家長把自己充當神,所以他們常常用暴力來迫使孩子服從自己。同時,他們對配偶或其他親人也會犯同樣的錯誤。
這種家長典型的一句話是:「不許看電視,去做作業,做完再練習一小時鋼琴!」在下命令時他們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也很少看看孩子無奈、不情願甚至是憤怒的表情。他們認為他們是為孩子好,所以孩子應該無條件服從。
在這樣的親子關係類型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有以下缺點:易怒、敵意、好鬥、逆反、孤僻、自卑、多疑、易激動、內心衝突、與同伴爭吵、害羞、膽小、退縮、小孩角色、大量自我攻擊、敵對、苛求、叛逆等。
曾經有一位家長找我諮詢,說他的孩子非常多動,在學校經常打或捉弄其它孩子,又不遵守紀律、曠課、遲到,成績非常差。總之,在他眼裡他的孩子一無是處。我問他是怎麼教育的。他說,他經常打孩子,而且打得狠,孩子一不聽話就打,現在孩子16歲,讀初三了,還經常打。他說孩子的母親打得更狠。孩子什麼都得聽他們的。
聽完他對他們虐待孩子的愚蠢行為很輕鬆的論述,我心情特別沉重,真不知道應該怎麼解釋他們的虐待與孩子問題行為之間的前因後果,只是不自覺地蹦出一句:「你們的孩子之所以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就是你們打出來的呀!」
在這種專制型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問題是很多的,他們會感到很自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注意力不集中,喜歡欺負別人,到了青春期,他們會變得叛逆不聽話,愛頂嘴,有網癮,甚至離家出走,內向的會變得抑鬱,有的會有自殺傾向。
忽視型:
這種類型的家長傾向於從感情上與子女隔離,不關心孩子,他們對子女沒有什麼期望,也不用什麼標準去要求他們。
例如,有個這樣的家庭,父親經常在外面應酬,母親天天沉膩於打麻將,他們對孩子放任自流,要錢拿去,其它的不管。有一次,孩子拿一張畫給正在打麻將的媽媽看,媽媽卻說:「看什麼看,你沒看我正忙著嗎?」
在這種親子關係類型中長大的孩子會有嚴重的問題:情緒低落、冷酷無情、殘忍攻擊、喜怒無常、違法亂紀、無助絕望、不肯服從、酗酒吸毒、想自殺等。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母親找我諮詢,她的二兒子11歲了,現在小學五年級。這個小孩經常曠課、違反紀律、打架鬥毆。有一次他和他的同伴把另一個同學綁到山上,然後把同學的衣服脫光,用棍子把他打得青一塊紫一塊。這位家長因為這事賠了很多錢。這個孩子令這位母親非常苦惱,但更令其苦惱的是,他經常強迫她給錢,如果不給,他就說:「你不給我錢,我就殺了你。」這位母親非常擔心,說不定自己真的會死在兒子手裡,因為她的這個兒子看起來冷酷無情。
為什麼這個孩子會這麼殘忍而且這麼冷酷無情呢?這和他小時候的成長有關。
原來,這個孩子有著特殊的經歷。據這位母親介紹,當年生這個孩子時,她已經有一個兒子了,按照當時計劃生育政策,她是不能再生第二胎的,而且當時全國都抓得挺嚴的。為了躲避計劃生育,她就把這個小孩寄放在鄉下一個老阿婆家(朋友介紹的,與老阿婆非親非故),每個月給阿婆工錢600元、撫養費600元——這在當時不算小數目,因為家裡窮,阿婆這樣辛苦也是為了掙點錢。這位老阿婆當時已經65歲,而且剛好也有兩個親孫子要她帶,一個是大兒子的孩子,3歲;一個是二兒子的孩子,1歲。一個上了年紀的人要帶3個幼小的孩子,辛苦程度自不必說。據這位母親講,她一個月去阿婆家看兒子一次(她是做生意的,很忙),她說每次去看到兒子時他不是在哭就是在地上爬,有幾次她居然看到兒子在玩著自己的尿和大便。阿婆常常是在忙著其他事,很少管他。我問她為什麼還忍心把孩子留下,她說沒辦法,一是因為政府抓計劃生育抓得緊,二是自己確實沒時間。
這個孩子5歲的時候,才被母親接回家。當時這個孩子的問題就很嚴重了:不懂得用筷子和勺子吃飯,只懂得拿著奶瓶吃奶;害怕蹲便盆,一坐在便盆上就顯得很焦慮,很生氣,很反抗;脾氣非常犟,對人不友好,常常攻擊其他小朋友。這個孩子到11歲時還沒有與任何一個人建立親密關係,包括他的母親。
這個孩子是在「忽視型」的環境下長大的,他從小就缺乏「安全型依戀」關係,再加上他在一個缺乏愛的環境中長大(詳看第二章),這就是他那麼殘忍而且冷酷無情的主要原因。
「以兒童為中心」型
這是我在學習大量養育孩子的書的基礎上,加上我可愛的女兒心怡給了我很多的啟示,並且在教養心怡的過程中驗證後,最終總結出的最好的親子關係類型。這種類型的家長在教養方式上比其他家長要優秀。這種家長是以人為本的、以孩子為本的,即「以兒童為中心」的,他們愛自己的孩子並用語言、行動讓孩子知道他們對他的愛,他們與孩子始終保持著親密的關係,他們尊重孩子的人格,不隨意打罵孩子,他們也為孩子設定明確的標準與目標,而在設定的過程中允許孩子參與討論。當孩子違反規矩時他們會對孩子進行及時、適當的處罰,不隨便縱容孩子,當然,也不會過度懲罰孩子。他們懂得傾聽孩子並與他們溝通,同時,他們也努力營造一個快樂的家庭。
在這種親子關係類型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有很多優點:有能力、積極、外向、成人角色、友好、活潑、獨立自主、自控、創造性、靈活性、合作、民主等。
有一點需要指出,沒有一個家長只是用純粹一種教養類型對待孩子的,絕大部分家長是以某種類型為主、其他類型為輔來對待孩子的。
有些人喜歡用「代溝」兩個字來形容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隔閡,我們一般不用這兩個字來形容。我們認為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隔閡是家長們造成的,至少他們應該負主要責任,因為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沒有能力站在我們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家長卻有能力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家長們應該學習一些兒童發展心理學及家庭教育的知識,以便能夠更好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理解孩子。只要家長做到這一點,「代溝」是完全可以消除的。
兒童的親子關係類型與其成年後人際關係的關聯
親子關係是我們人生中第一個人際關係,這種關係模式會深深地烙在我們的心裡,成為我們人生中一切人際關係的原型,特別是較為親密的人際關係的原型,比如夫妻關係、戀愛關係、朋友關係、以及當我們成為父母之後與我們的子女之間的親子關係。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夫妻關係、戀愛關係、朋友關係出了問題,往往是因為我們小的時候與父母親之間的關係出問題造成的,而我們對待自己子女的方式,往往不自覺地重複我們父母在我們小的時候對待我們的模式。
正如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所說:「一個人6歲以後就沒有什麼新鮮的了,總是在重複著6歲以前的生活!」這句話其實主要強調「重複」的是一種人際關係——親子關係。也就是說,我們成人後的人際關係模式其實一直在重複著早期親子關係模式。在人際關係中,我們往往從兩個方面在重複著早期親子關係:一個是重複著早期親子關係中的父母(或保育員),我們稱之為「父母我」;一個是重複著早期親子關係中的自己,我們稱之為「孩子我」。換句話說,我們要麼像小時候父母對待我們那樣去對待別人,要麼像小時候我們對待父母那樣去對待別人。
「父母我」與「孩子我」
在人際交往當中,我們每個人的「自我」可劃分為「父母我」和「孩子我」兩種狀態。
「父母我」:指小時候父母對待我們的一言一行,包括態度、表情、語言、語氣、語調、動作等。
「孩子我」:指小時候我們對待父母的態度以及被我們壓抑下去的對父母的負面情感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表情、語言、語氣、語調、動作等。
每個人身上都有這兩種狀態交互存在著,也就是說這兩者是構成人類性格的兩個重要組成部份。在人際互動溝通當中,我們往往不由自主地以我們小時候與父母的互動溝通方式與別人溝通。我們要麼以「父母我」的方式與人交往,要麼以「孩子我」的方式與人交往。我們會根據人們的職業、年齡、性格以及與自己關係的親密度等因素而不自覺地選擇「父母我」或「孩子我」與其交往。
那麼,我們在什麼情況下選擇「父母我」在什麼情況下會選擇「孩子我」呢?
簡單地說,當一個人看起來像「父母」時,那麼我們就會選擇「孩子我」與其交往;而當一個人看起來像「孩子」時,那麼我們就會選擇「父母我」與其交往。
什麼樣的人看起來像「父母」,什麼樣的人看起來像「孩子」呢?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意味著權威、控制者、金錢控制者等。而小時候的我們是處於地位低的從屬對象,意味著被控制、被支配、弱小等。
看起來像「父母」(權威)的線索有:年齡較大者、領導者、掌權者、有錢人、知識水平比自己高者、景況比自己優越者等等。
看起來像「孩子」(地位從屬)的線索有:年齡較小者、無權者、地位比自己低下者、經濟比自己差者、知識水平比自己差者、景況比自己差者等等。
四種親子關係類型如下圖:
「以兒童為中心」型
上圖很直觀地展示了不同親子關係類型中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溺愛型家長處在較低的位置,他們把孩子捧得很高;專制型的家長則相反,他們高高在上,孩子處於劣勢;忽視型家長對孩子不理不睬;「以兒童為中心」型家長與孩子是平等的,家長愛孩子並把孩子當成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來尊重。
溺愛型的孩子長大成人後的性格與人際關係
溺愛型家長處在較低的位置,他們把孩子捧得很高,所以在溺愛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是幸福的,如果在嬰兒期就得到足夠的愛的話,他們就會有很強的安全感與幸福感。由於父母對他們的期望值不高,所以他們容易滿足,他們享受他們擁有的。他們有一個優點是和藹可親,不會看不起弱者,因為小時候他們的父母從沒有看不起他們。另外,溺愛型家長太過在乎孩子的安全,往往過度保護,孩子往往受到錯誤的暗示——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可怕的,因此他們有的會缺乏安全感。因為父母很少對他們提出什麼要求與限制,所以他們有個缺點是進取心不強,沒有目標,沒有創業精神,怕冒險,他們寧願當職員也不願意當老闆。他們有時候顯得很懶惰,得過且過,表現出「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狀態。
當與像「父母」的權威人物相處時,他們的優勢是不「怕」他們,容易接近他們,但有時會因為過分接近而使人覺得界線不分、沒大沒小。因為他們進取心不強又不是很嚴肅,所以權威雖然不會排斥他們卻往往也不會重用他們。當他們與像「孩子」(地位較低者)的人相處時,他們會關心、尊重、愛護他們。顯然他們的人際關係整體是好的,他們受人歡迎,因為他們寬容所有的人,接納所有的人。有時他們也因為不會拒絕別人而苦惱,但他們總體的心境是快樂的。
事業:溺愛型中成長的孩子因為沒有進取心,很難有高的造詣,但也不會差到哪兒去,畢竟,他們的人際關係不錯。
婚姻:他們會溺愛自己的愛人,有安全感,不會對愛人限制很多,沾花惹草的情況較少發生在這種人身上。不過他們並非沒有缺點,他們往往比較懶惰,得過且過,家務不主動承擔,但當你對他說明要求及指示明確的話他們也會有所進步。有孩子後他們也會溺愛孩子,如果遇到配偶是專制型的,那麼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因為一寬一嚴,往往會發生口角,但他們往往會主動退讓。整體來說,與這種人建立家庭,溫馨幸福的概率比較高,是個不錯的選擇。
朋友:因為他們和藹可親,容易相處,來者不拒,朋友自然很多,但是因為他們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又是被動交友,所以真正的知心朋友很少,甚至沒有。
專制型的孩子長大成人後的性格與人際關係
在專制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是不幸的。專制型家庭很容易製造出有心理問題及行為問題的孩子。因為專制型家長往往用打、罵、嘮叨來控制孩子,而這些方式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同時孩子也學會用這些方式對付自己的同學,所以老師們經常告他們的狀,得到告狀後家長還會錯誤地用打、罵、嘮叨來懲罰孩子,如此惡性循環,孩子越變越壞。在小學的時候,由於孩子害怕受到懲罰,有的可能會假裝成很乖很聽話,甚至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是到了青春期,他們的反叛就開始了。他們開始打架鬥毆、曠課逃學、上網遊戲、頂撞父母及老師,成績直線下滑,嚴重的甚至早戀、過早涉及性、離家出走或者走向犯罪。
當與像「父母」的權威人物相處時,他們會表現出小時候的「孩子我」——顯得很怕、很拘謹。他們渴望權威的關注與愛,但他們的要求太高太貪婪,所以他們往往會失望。一旦發現權威沒有滿足他們的期望,他們就開始「專制」權威了——抱怨、抵觸甚至反抗他們。這可以解釋有些青春期孩子頂撞老師的行為,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媳婦和婆婆關係緊張,如果媳婦從小是生活在專制型的家庭中,那她往往會把小時候對父母的怨氣轉移到婆婆身上,當然,如果婆婆小時候生活在專制型家庭中,她也會專制媳婦。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的人很怕領導或者總是與領導過不去,與他作對。這種對權威的反抗可以泛化到對政府的反抗,有的人老是抱怨政府甚至反政府,往往就是因為他小時候是在專制型家庭中長大的。伊拉克的前總統薩達姆就是一個專制型家庭中長大的例子。因為小時候受到父親的專制,所以他當了總統後就像小時候父親專制他一樣專制他的子民了。本·拉登也是一個典型的專制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對政府、對美國的反叛其實是小時候想反抗他父母的願望的實現。當他們與像「孩子」(地位較低者)的人相處時,他們會表現得像小時候父母對他們那樣的專制與刻薄。他們總是口無遮攔、出口傷人,所以,他們的人際關係較為緊張。他們總是很難和領導、朋友、配偶、孩子等和睦相處,一輩子都在為難以建立親密關係而難過,卻又苦於找不到方法。
事業:因為小時候父母對他們要求很高,所以他們有很強烈的成功慾望,但由於父母幾乎沒有表揚他們,所以這種成功慾望很偏執、很專制、很刻板、很焦慮,他們所做的一切可能都為了升職,也可能都為了錢。他們把權利和金錢看得比任何東西都重要,他們一輩子都在為權利和金錢奔波勞碌,即使升到很高的職位或者賺到很多的錢,依舊不會滿意,總覺得還缺點什麼。其實他們不知道,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深深地埋藏著一個強烈的願望:我一定要做到最好,讓父母看到我的成績而表揚我、接納我。而悲哀的是,他們的父母親總是對他們的成就視而不見、從不表揚他們,所以他們永遠只有焦慮地往前沖卻永遠也達不到終點。在外人看來,他們已經很成功了,但他們永遠都是那樣的焦躁與不安。他們可能有很多上癮的不良行為,如吸煙、酗酒、賭博、嫖娼等,有的甚至走向反社會,以至犯罪。
婚姻:他們對戀人或配偶要求很高,如果不滿意可能會用辱罵或暴力來控制對方,所以他們的婚姻常常失敗。對孩子,就像小時候父母對他們那樣——專制,家中往往充滿緊張與焦慮,讓人窒息,結果是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往往也是失敗的。
朋友:大部分情況下,他們對朋友也是專制的,所以往往留不住朋友,而他們又需要朋友,結交朋友也還算主動,可是一旦與他成為朋友,因為關係密切了(可能密切的關係更像親子關係吧),他們開始像他們的父母專制他的樣子專制朋友了,於是,朋友又走了,如此循環。但我也發現不那麼嚴重的情況:由於朋友關係不像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那樣緊密,因此並不像他們小時候的親子關係那麼專制,也可能是因為他們缺乏安全感,所以他們不敢對朋友太過專制,免得朋友排斥他們或離他們而去。於是他們可能會比較「夠朋友」,跟朋友稱兄道弟,為朋友「兩肋插刀」,所以「黑社會」中有很多人是這種專制型家庭中長大的。但千萬不要認為與這種人交朋友合算,如果這種人覺得你沒有利用價值或者覺得你對他有威脅,可能隨時翻臉不認人,直接把暴力的矛頭指向你。
忽視型的孩子長大成人後的性格與人際關係
在忽視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是不幸中的不幸。由於他們缺乏關愛,所以他們沒有學會關愛別人;由於他們缺乏溝通,所以他們不懂得與別人溝通;由於他們缺乏被要求被期望,所以他們沒有進取心沒有責任心。這種人不會主動與人交往,也不懂得怎樣使談話繼續下去。他們好像也不需要朋友,喜歡獨來獨往。他們可能更喜歡電腦遊戲,更喜歡不需要與人打交道的職業。如果這種人在小時候受到過虐待,那他們就有可能變得很殘忍,在小的時候就可能虐待小動物或者其他小朋友,由於他們不懂得體會別人的痛苦,所以他們很難反省和改正自己的行為。
當與像「父母」的權威人物相處時,他們可能忽視、藐視他們、不把他們當回事。如果小時候還受到過虐待的,可能剛開始會害怕權威,但很快他們就會轉為對抗。當與像「孩子」(地位較低者)的人相處時,他們視而不見,忽視對方,不在乎對方的情感需求,隨意傷害對方。由於小時候生活在不幸當中,所以他們的心境往往很糟糕,他們往往會酗酒、吸毒、出現過早的隨便的性行為及打群架等。總之,這種人往往成為具有反社會人格的人。
事業:他們如果從事需要與人交往的職業,往往以失敗告終,因此只能從事那些不必與人交往的職業,如圖書管理員等。由於交際能力太差,毫無目標與責任心,所以他們要想成功很困難。
婚姻:顯然,大家可能很難想像這種不懂得溝通又冷漠的人能有很成功的婚姻。對於孩子,因為他們沒有得到愛,所以他們沒有愛的能力,於是他們繼承上一代,繼續忽視他們的子女,讓傷害傳下去。
朋友:他們不懂得交朋友,也很少有朋友。對他們來說,朋友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果有個別朋友的話,那就是能在一起的就算是朋友了,因為他們不會溝通,不會表達情感,在一起僅僅是滿足一下群居的要求而已。
「以兒童為中心」型的孩子長大成人後的性格與人際關係
在「以兒童為中心」的親子關係中長大的孩子不僅是幸福的,而且是幸運的。幸福是因為他們生活在充滿愛的環境里,幸運是因為父母不僅給予他們充分無條件的愛,而且還對他們有適當的期望與要求,使他們成長為一個符合社會規範的真正意義上的人。由於父母非常愛他們,所以他們也學會愛別人;由於父母把他們當作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來尊重,所以他們也學會尊重別人;由於父母與他們的溝通模式是平等的、民主的,所以他們也學會平等地民主地對待每一個人;由於父母對他們有適當的期望與要求,所以他們學會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同時他們還因此有強烈的進取心、責任心。他們成人後是社會的棟樑之才,有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業,即使他們一開始不是那麼成功,他們強烈的進取心也會引領他們一步一步邁向成功。
當與像「父母」的權威人物交往時,因為他們在小的時候就得到父母充分的愛與尊重,因此他們相信他們是值得權威愛的,所以長大後他們在權威面前就像自己小時候在父母親面前一樣,從容大方、自信自如、尊重權威、行為得體。他們不會因對方地位或經濟比自己優越而感到自卑,也不會因對方擺點架子而生氣。所以,他們與權威的相處很融洽,很容易得到權威的關愛與重用。當與像「孩子」(地位較低者)的人交往時,因為他們的父母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與尊重,敏感地滿足他們需要,給他們足夠的關注,因此長大後他們對地位較低的人也會是充滿愛與尊重,敏感地滿足對方需要,與對方合作,關注對方,所以相處融洽。總之,在「以兒童為中心」型的親子關係中長大的人,真正能夠做到不卑不亢,既在有地位或有錢人面前不會自卑,在地位低或窮人面前也不會自負。
事業:他們的事業很成功。一個原因是他們有理想、有目標、有計劃;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充滿愛、有激情、善溝通、人際好,再一個原因是他們懂得尊重、理解權威人物,更能得到權威人物的賞識與提拔。他們可能不是一帆風順,也會遇到困難與挫折,也會生氣、無奈,但他們不會被困難與挫折打倒,他們能夠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重整旗鼓,繼續出發,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
婚姻:他們的婚姻很幸福。他們懂得尊重、接納、理解、愛護配偶,當有問題出現時他們懂得及時並巧妙地處理,他們願意花時間、精力、金錢來經營婚姻,他們即注重眼前的幸福,也懂得規劃未來的生活。當有了孩子後,他們無條件地愛、尊重、接納孩子,當孩子犯錯誤時,他們懂得及時適當地管教孩子,總之,他們懂得經營家庭,讓家庭充滿溫馨與幸福。
朋友:因為他們善解人意,對人友善,所以人際關係很好很融洽,同時,他們會有幾個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與知心朋友能夠互相信任、互相幫助、互相扶持,並且他們與知心朋友的家人也相處融洽。
提高做父母的技巧
親子關係模式常常一代傳一代。心理學家伊傑森道恩說:「看起來似乎有一個像我們的父母養育我們那樣去做父母的趨勢。」所以,作為父母,如果我們通過諮詢專家或學習培訓,提高做父母的技巧,那麼受益的不只是我們的兒女,而且惠及我們的子子孫孫。
有一個女孩,名叫小青(化名),於1995年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她出生時已經有兩個姐姐,她的父母很希望生個男孩,所以她的出生讓父母很失望。為了趕快再懷個男孩,父母決定不讓小青吃奶(哺乳期很難懷孕)。不久,母親終於又懷了一個,全家人都把希望放在母親肚子里的孩子,很少去關注小青。如父母所願,在小青16個月大時,終於生了一個兒子,這時,全家人欣喜若狂,精心呵護著她弟弟,卻完全忽略了本來就缺乏關愛的小青,弟弟的出現「奪走」了小青本來就少得可憐的母愛。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小青只好做些「壞事」來吸引父母的注意,雖然她最終得到的是父母的責罵,但在小青心裡,至少比他們連看都不看她一眼強,所以她樂此不疲地「搗亂」。於是,她從小就是一個「壞孩子」。這個不良稱號一直保持到幼兒園、小學。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由於受不了她的搗亂行為而把她開除了。在家裡與父母「不良的互動」一直循環到15歲。這一年,小青出門打工。在與工友的交往過程中,她表現出了很多問題:不懂得與別人友好相處,只對一個能比較寬容她、比較接納她的女工友蓮容(化名)纏著不放,依賴蓮容像嬰兒依賴母親一樣——要求時時刻刻在一起,一不見就要馬上打電話尋找直至見著人為止。要和她一起吃飯,一起睡覺,甚至要求蓮容為她洗衣服。最讓蓮容受不了的是:小青不讓她與其他人相好。當蓮容有了男朋友以後她就非常「吃醋」,非常「驚慌」,走到哪裡跟到哪裡,不讓她接電話,有時人家打電話給蓮容她會回打過去罵對方,不讓對方和蓮容交往。小青自己也搞不清楚為什麼她會這樣,她常常覺得「心煩、心痛」。每當提到她的家時,就說與父母沒感情,不想回家。
小青與工友之間的關係很明顯是在重複小時候她與母親的關係模式。因為在她小的時候母愛就被弟弟奪走,這種失去愛所造成的創傷在她心理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很怕再次失去愛,即使是友愛。她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樣想抓住她的朋友,但是她的那種極端的纏人方式往往使人避之唯恐不及,最後她就更難得到愛,由於得不到愛就越渴望愛,越怕失去愛,於是她就會越纏人,這種惡性循環總是難以終止。說她的人際關係在重複小時候她與母親的關係模式還有一點原因,那就是她總是在用她母親以前對待她的樣子在對待別人:以自我為中心、遲鈍的、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霸道的、強制的等。
附錄:不同親子關係類型的父母特徵與兒童傾向
親子關係
父母特徵
兒童傾向
溺愛型
過度寵愛、缺乏限制、過分保護、包辦代替
任性、衝動、懦弱、依賴、無能、缺乏創造性、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主意識、缺乏自理能力、自尊心差
專制型
獨斷的、嚴格控制的、強調服從、要求過高、期望過高
易怒、敵意、好鬥、逆反、孤避、自卑、多疑、易激動、內心衝突、與同伴爭吵、害羞、膽小、退縮、小孩角色、大量自我攻擊、敵對、苛求、叛逆
忽視型
忽視的、不關心的、情感隔離、放任自流
情緒低落、冷酷無情、殘忍攻擊、喜怒無常、違法亂紀、無助絕望、不肯服從、酗酒吸毒、想自殺的
「以兒童為中心」
愛與尊重、要求獨立、民主的、規矩明確、獎懲分明
有能力、積極、外向、成人角色、友好、活潑、獨立自主、自控、創造性、靈活性、合作、民主
說明:這個表格的內容僅僅是統計上的相關。希望讀者不要簡單地「對號入座」。教育是複雜的,一個人的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如果你的孩子有類似的問題,親子關係類型可能僅僅是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