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學君語:
Hi,各位家長好,最近看了蠻多有關素質教育的文章,感觸頗多,在這裡和大家做一個分享。
有些人認為素質教育是個偽命題,比如徐小平老師在一篇文章里說「教育本身即包括素質,沒有素質教育是不成為教育的」,而有的人認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都是相對的,融合的,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有些人則認為素質教育在中國是失敗的,功利的,甚至被妖魔化。
為了探究素質教育真相,米學君搜集了大量素材資料,通過對比美國教育,得出一個驚人的發現,美國目前的教育模式可以理解為:「底層應試教育、中產素質教育、頂層精英教育」。
而中國的教育隨著階層的形成、固化是否也終將走向這條路,這個就要仁者見仁了。
01
底層:應試教育
教育的內容,教育的目標,教育的使命,對各個社會階層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以美國為例。
美國社會底層接受的教育,目的是什麼?就是讓娃夠著一個飯碗。
說白了,把娃變成一個有用的社會工具就可以了。它不是在培養一個人才,只是在打造一個工具。雖然工業時代,卓別林已經通過無聲電影「嚴肅」抨擊了人的工具化。然而,時至今日,對於底層人民的改造仍然任重道遠。
在美國教育界有一種叫KIPP的教育組織,它是一種針對貧民區孩子的公立學校。
KIPP什麼意思呢?就是「知識就是力量」。
這個學校辦得特別好。
剛進來的那些底層的孩子,進來的時候水準,比其他中產家孩子的學校要低兩個年級,可是經KIPP一培訓之後,馬上就追上了其他中產的孩子。
訣竅很簡單:就是跟中國一樣,做應試教育。
你可別覺得美國的學校都是什麼素質教育,不是,對底層來說,應試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因為至少可以讓他夠上一個飯碗。
可這種KIPP學校的核心就是考上大學,你看應試教育的兩個基本點叫:WORK HARD,BE NICE——就是努力學習,好好做人。
它的基本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讓這些底層的孩子,尤其是那些黑人,或者拉丁族裔的孩子跟他們原來的社區切割乾淨。
這個學校裡面有一個非常複雜的獎勵系統。剛進學校,對不起,你沒有桌椅,全部坐在底下上課;要是有好的表現,例如測驗成績好,賞一課桌椅。而且非常講究紀律,一個小朋友做了小動作、走了神,老師馬上停下來,說:「來,我們全體幫助他一下,看怎麼改掉你的壞毛病!」。獎勵也很直接,表現特別好,低年級學生給幾隻鉛筆,或者直接發現金;更高級的還有例如允許你中午吃飯的時候帶上耳機聽音樂……
一直管到吃飯,包括上廁所,怎麼用哪個衛生紙,用多少,這都是有規定的,接近軍事化管理。
安徽毛坦廠中學萬人送考
所以你看,我們中國的那個什麼毛坦廠中學,大家都說他是高考集中營,你到美國去上KIPP你才知道什麼叫集中營。
因為只有這種方法,才能讓底層的孩子能夠克服自己的那些習性,然後進入一個大學的門檻,他們的一生的命運才能被改變。
儘管這是一個正面的例子,但是我想告訴大家的正好是一個反面的信息,那就是底層的教育,最好的只是這樣了,跟我們中國應試教育的那些學校是一模一樣的,沒有素質教育!
今年高考前夕,新京報採訪了白岩松,問他對於「高考名校的態度」,白的回答很中肯:
毛坦廠中學它有相當大的比例是打工家庭的孩子,上萬人守著大客車,送孩子去參加高考。在這樣的人浪中,寄託的是一個又一個普通甚至卑微家庭的夢想。所以,我對毛坦廠中學充滿理解,特別是當你了解到這一個又一個毛坦廠中學的孩子的背後是哪樣的家庭。我們不一定完全認同這裡涉及到的教育體制、應試教育等等東西,但是我願意用溫情去面對毛坦廠中學。我祝福這些普通的家庭。
毛坦廠中學它有相當大的比例是打工家庭的孩子,上萬人守著大客車,送孩子去參加高考。在這樣的人浪中,寄託的是一個又一個普通甚至卑微家庭的夢想。
雖然素質教育確實大有裨益,把孩子們從分數的挾持中解救出來,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和豐富多彩的青春是父母和社會共同的心愿和責任。過多地提到成績,提到升學率,會局限孩子們的視野,束縛孩子們的思想。
但是世事有時候並不是非黑即白,「應試教育」有它的短視和弊端,但也有它暫時存在的土壤和空間,讓每一個孩子都能通過奮鬥實現社會地位的提高,給他們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我想,這就是應試教育存在的最大意義。
那素質教育是在哪兒展開的呢,是在中產階級的學校。
02
中產:素質教育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素質教育在美國》這本書,書中提到相比中國的教育注重「教」與「訓練」的過程,美國教育更重視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個性,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相信寫書作者在美國至少是中產階層,這樣的學校培養孩子,更多的是素質特長或者更多的才藝,你得唱歌跳舞、畫畫,還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口語表達的能力、社會交往的能力、組織人群的能力、還有探索問題的能力。
比如說這樣的學校要上歷史課,老師往往就布置一個作業,我們全班小朋友會不會就這段歷史事實,拍一個電影,有人專門寫本子,有人專門拍畫面,最後弄得非常好。
你看,這就是中國中產階級最羨慕的,美式素質教育了。
但是注意,這樣的素質教育仍然不是培養頂級精英的,他培養的是一個中產階級人格,啥意思,用萬維剛的話說,這叫培養工藝品。
請注意,工藝品和藝術品是不一樣的,藝術品每一個東西都不一樣,可是工藝品一個檔次的,是一樣的,因為它的價值取決於材質。
我們談工藝品的時候總會說,這是黃金打造的,這個是花梨木雕刻的——中產階級的教育可不就是這麼回事嗎?
就是給自己的娃披金戴銀,來創造更多的才智,讓他變得更加的優秀,這樣他將來到社會上之後才能被挑選,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這叫中產階級的教育,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素質教育。
因此,我們看到課外培訓機構習慣打著「素質教育」的牌子包裝興趣培訓班,他們是商業行為,通過興趣班,給孩子升學考試、日後就業加分,而在公辦學校里,最常見的一種現象是為了響應上級加強素質教育的號召,中小學校急於開設形形色色的選修課以及學生社團,從而自認為學校已經加強或實現素質教育。
這樣在素質教育的強壓下,家長和孩子比單純地接受應試教育其實是更累的,因為他們除了學業考試之外,還要兼顧更多,尤其家長,周末時間,不是在培訓班,就是在送孩子去培訓班的路上。
然而,你會發現,關於素質教育的課程實在太多了,如果孩子沒有一點點才藝都不好意思參加學校的彙報演出,如果孩子沒有拿過校外的各類大賽證書、獎狀,在擇校面試中都顯得底氣不足。所以,中國中產家庭焦慮的根源也在於此了。當住房、醫療和教育成為家庭的三大支出,在素質教育上的花費便水漲船高。
值得慶幸的是,城市孩子享受著各類優質教育資源,當你在為孩子選擇什麼興趣班頭疼的時候,偏遠地區的孩子們,還行走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為要交20元的試卷複印費而發愁。
03
頂層:精英教育
說完底層、中層,就會有頂層,這個階層屬於社會的少數派,在美國頂級精英的教育是什麼樣呢,這種教育往往是由私立學校來承擔的。
他的核心使命不是讓娃「變得更好」,因為「變得更好」是為了被人挑選的,他們那個階層是「挑選別人」的人。
他們為什麼要懂怎麼做PPT?根本不需要!所以這不重要。
▲ Sidwell Friends Middle School
真正頂級精英教育核心只有一條,就是培養他們的決策能力。這樣的學校往往也不講究什麼紀律,為什麼?他們的觀念是:你是你的船的主人,開快開慢你自己決定;我們要教你的就是:學會怎樣決策你的快慢。
在這樣的學校,你要上歷史課,老師就不會布置拍什麼電影了,那都是中產階級娃的事,老師往往會引導這樣的討論。
比如說在博羅奔尼撒戰爭期間,伯利克里他犯了什麼樣的錯誤,而雅典公民又犯了什麼樣的錯誤,這樣的討論可能持續一天,這種教育的核心使命,是要讓孩子學會怎樣選擇和改變世界,這才是頂級精英的教育。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04
三種教育總結
其實,仔細想下,現代教育也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的力量,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改變底層人民的命運。
底層人民其實家庭也不用過度的介入,只要你找到像KIPP這樣的超級學校(衡水中學那種考試工廠),它就有本事把你的孩子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已經非常棒了。
但是到了中產階級,「學校教育」的作用就沒有那麼大了,最主要起作用的是「家庭教育」,家庭和學校聯手合作,才能讓這個孩子變成一個更優秀的人,來等待社會的挑選。
而最頂層的精英教育,學校說白了,那就是提供一個基本的環境,最終起作用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觀念、社會階層和財富地位。
米學君總結
不知道為什麼,看完這三種教育模式,突然就想到英國BBC曾拍攝的紀錄片《50UP(人生七年)》。紀錄片展現14個孩子,50年的人生軌跡。
7歲時,來自精英家庭的John和Andrew已經習慣了每天看《金融報》或《觀察家》,而貧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罰站,少被打,吃飽飯。
七歲的John和Andrew說自己每天都會讀《金融時報》
50年後,幾個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學校,找到好工作。
三個中產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為精英,兩個依舊中產。
而幾個來自底層的孩子,包括他們的後代,依然常常與失業相伴。
知識改變命運背後,也是一場關於家庭和視野的較量。
最後,引用一句大V的話:
「今天的中國,社會分層還沒有最終形成,教育分層還很遙遠,所以這是一個大好的時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提升自己的認知,從而超越自己的階層。」
我們也希望,不管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我們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對他人無害的人,一個正直、樂觀、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人。以此來看,無論哪種方式,哪個階層,適合孩子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教育。
< END >
TAG:教育 | 應試教育 | 素質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