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式巨嬰,正在毀掉三代人

中國式巨嬰,正在毀掉三代人

作者:國館

來源:國館文化(ID: guoguanwenhua)

幾乎每個人都討厭熊孩子,覺得沒有長大的他們,不懂社會規則,總是橫衝直撞,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可是,有一群人比這些熊孩子還令人討厭!

在經過多年的學習、生活後,他們沒有愈發成熟,身體雖長大,但思想卻停留在嬰兒階段。

他們極度自私,只求索取沒有奉獻;他們不管規則、法律、道德,明明很大個的人了,還像寶寶一樣要人寵。

這樣的人,不是毀一代,而是毀三代!

1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

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奶奶,在高鐵上公然鬧事,不斷叫年輕乘客給她讓座,態度極其惡劣。

經過驗票,老人買的是站票,沒有對應座位。

但老人不依不饒,還謊稱自己是盲人,必須給她安排座位。

幾番爭執後,一位男乘務員上前勸阻,希望不要再無理取鬧。

老人突然大喊,「你幹嘛?你要強姦啊!?」

這一喊,驚呆了所有乘客,也震驚了屏幕前的我。

不要臉的人見多了,但這麼不要臉的說辭,還真是... 有創意。

同樣為了搶座位,以下這些人,也不要臉到了極致。

今年1月份,一批剛從軍校畢業的兵哥哥,登上開往分配地的列車,

一些沒有買到坐票的乘客抱怨道:「沒想到啊,當兵的怎麼都不給別人讓個座?」

還有人附和:「你以為當兵的,就會像電視劇中演的那樣給你讓座啊?好人沒那麼多!」

5分鐘後,高鐵開始平穩運行。

兵哥哥說:「我們都站起來,給沒有座位的人讓個座。」

(來源:央視新聞)

毫無疑問,兵哥哥內心是溫暖的。

但這群健康成年人的巨嬰行為,同樣令人寒心。

別人幫助你,是對你的情分,惡意利用他人善良,來滿足自己的慾望,那麼不幫助你,也是本分!

2什麼是「巨嬰」?

就是有了成年人的年紀和身體,但心智還停留在嬰兒階段,呈現「幼態持續」狀。

他們極度自私,只求索取沒有奉獻,絕對的以自我為中心,所有人都要圍著他轉。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有些中國人的心理年齡,沒有超過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

總體來說,巨嬰主要有三個特點:

1. 以自我為中心

在巨嬰眼中,他們是宇宙的中心,全世界都是自己的所屬品,所有人都得按照他的想法來。

前不久合肥女子攔高鐵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為了等待被攔在檢票口的丈夫,她不顧高鐵誤點,用身體死命堵住即將關閉的車門。

任由乘警軟磨硬拽,依舊死守車門,堅決要等老公趕來。

一旁的乘客多次警告女子,她的行為「危險且違法」。

但她就像著了魔一樣,歇斯底里,乘警一次次將她拉出車外,她還是掙扎著把腳塞進了門縫,硬又擠進了高鐵門內。

就這樣,全車乘客一起陪著她「等老公」。

這場鬧劇持續了將近五分鐘,事後女子還在採訪中說:

「我覺得動車在一個站就停10分鐘,我還剩2分鐘,我為什麼就不能上車呢?」

在教育學中,這種行為叫「自我中心化」

面對自己想做的事情,表現出誓不罷休的態度,即使為此破壞規則,違背道德,甚至有可能危及公共安全,也在所不惜。

當巨嬰附體,他們就是「神」。

2. 偏執分裂

巨嬰習慣滿足於自己的想像世界,嚴重脫離現實,不能接受與自己預期不符的事物。

前段時間,蔣勁夫家暴時間,引起全網痛罵。

作為圈內好友,胡歌發了一條微博,表達對曾經陽光少年的惋惜之情。

誰知道,胡歌微博瞬間被攻陷。接下來3天,被網友整整辱罵幾十萬次。

「當年出車禍是報應,閻王就該收了他」!

「做人的資格都沒有。」

「現世報。」

一些陳年八卦甚至被挖出來添油加醋,罵上熱搜。

「胡歌踢金莎的背,把王樂君打到骨折,根本不尊重女性。」

「胡歌向女明星的杯子里吐口水,一點禮貌都沒有!」

「胡歌就是個媽寶男!」

一夜之間,這個曾經零差評的明星,成了死一萬次都不夠的人。

在這些網友眼裡,蔣勁夫家暴只能罵,其他任何感情,都等同於支持家暴。

極其簡單的「邏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這種網友我們稱之為噴子,他們善於以賤人標準要求自己,以聖人的准去要求別人。

各種逼捐事件,網路暴力都由他們發起,他們搞不清自由的邊界,把隨意謾罵當作言論自由;

有人說,噴子的世界是無敵的,因為他們與現實生活完全割裂,有著屬於自己的一套邏輯。

邏輯的標準就是:看心情。

3. 吸血鬼式生存

這種巨嬰,被稱為吸血式啃老族,他們要錢,還要榨乾父母的一切。

朋友的報社,採訪過一個觸目驚心的案例。

一位75歲的農村老人,說要控訴兒子。

他有一個獨生子,從小嬌生慣養。長大後為了要錢,經常毒打父親。

老人說,「我忍氣吞聲、挨打受罵20多年,受傷多處。但家醜不可外揚,怕不好說媳婦。」

有一次,兒子打斷了他的左胳膊,老人還是不敢張揚,對人說是不小心從樓梯摔下來的。

後來兒子為了要錢娶媳婦,更是變本加厲地毒打老人。

老人還被打傷過胯骨,只能從地里爬回家,從那以後,老人就瘸了。

更令人髮指的,是他兒子還揚言,遲早要把老人打死,叫他趕緊自殺。

有年大年初三,兒子突然暴怒,砸壞了家裡的鍋,打碎房間玻璃,把老人打得血流了一地,染紅了大衣,直到第二天早上,才顫顫巍巍爬了起來。

聽到這些事,我嘴唇都顫抖了,連忙問朋友,「那你報警了沒有?」

朋友說,他聯繫了老人所在鎮街的相關部門。

得到的回應是,「很正常,你知道這樣的事每年有多少么?」

原來,這件事典型,卻並非個例。

不知世上有多少家庭,活成了這樣畸形的樣子:一方無盡索取,一方拼盡全力給予。

巨大的嬰兒,一次又一次把乾癟的乳房吸出血來。

可惜,也無法讓他真正長大。

3在嬰兒眼裡,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甚至和世界都是一體的。

這種共生心理,導致他們覺得,只要一動念頭,世界就該圍著他轉。

這種錯誤心態,源於嬰兒對世界沒有充足認識,一般隨著年齡增長,以及對世界認知程度的增加,這種想法會逐步改正。

但是,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想法卻沒有任何改變,就形成了「巨嬰心理」。

巨嬰心理的形成,源於父母的兩個教育錯誤:

1. 不讓孩子知道自己犯錯

看似百依百順的教育方式,其實是變相的傷害。

2016年,西安一小男孩在上學的路上,因為無聊,一口氣劃傷了9輛豪車,結果賠償了幾十萬。

2017年,貴陽一10歲男孩,因為嫌樓上電鑽聲太吵,用小刀將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繩割斷,消防大隊緊急出動後,才將施工者安全救下。

圖片來源 | 貴州都市網

2018年,在一次家庭聚會中,四年級的小孩子突然推了懷孕4個月的客人一把,差點造成流產。

肆無忌憚的背後,原因驚人一致,父母一味的縱容,讓他們無法得知自己的錯誤。

小男孩平時劃父親的車,沒有被責罵,於是膽子越來越大。

割斷安全繩的男孩被發現後,家長趕到現場,一再說:他還只是個孩子。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每個人窮盡一生,都是在極力整合自己自童年時期就形成的性格。

如果父母繼續這樣「寵溺」下去,這些性格定型的孩子,以後會變成多麼恐怖的巨嬰,甚至變成潛在的犯罪分子。

2. 凡事都替孩子包辦

孩子還小的時候,幾乎都會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

怕摔著,怕碰著,怕衣服穿少了,怕吃飯不可口,怕在外受人欺負等等,恨不得把一切都為孩子包辦起來。

長大後,幫填志願、找工作、找房子,也是每一樣,都希望幫孩子做好決定,鋪平前方的路。

這是保護,也是控制。

在父母的強烈控制下成長的孩子,成長的只是身體,而非心智。

真正的愛,不是事無巨細的萬事包辦,而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父母允許孩子做自己,允許孩子的能量以他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自我的內核才會慢慢建立。

有了這樣的愛,才能讓一個人從心理上走出和家庭的「共生期」,形成「真正的自我」。

有人說,巨嬰父母的養育方式,很像養一隻寵物,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人。

以至於他們「成年」後,繼續使用這種扭曲畸形的寵物心理去對付、要求陌生人。

而不是人與人之間正常、理智、平等的交流。

4如果說第一代巨嬰,源於錯誤的教育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

那麼巨嬰的孩子,則會成為他們的直接複製品。

不久前迪士尼男孩摸臀事件,至今讓我無法釋懷。

一名女子,對一個女孩辱罵毆打。

「你他X有妄想症吧!」

「長這個X樣,還摸你屁股啊!」

「碰到了就碰到了,你叫喊啥?」

「你沒被摸過屁股啊!」

這番讓人反胃的話,竟是一位母親在公眾場合,當著8歲兒子面說出來的。

起因僅僅是劇院散場時,兒子碰到了前面女孩的臀部,被說了幾句。

按理來說,不管是故意還是不小心,畢竟是敏感部位,首先該做的是帶著孩子道歉,教育他下次要注意,事情很簡單就解決了。

可這位家長卻炸了!

粗鄙的辱罵聲一浪高過一浪,野蠻的打人動作毫無顧忌。

這些行為無疑是在告訴小男孩:

  1. 你這樣做沒有錯。
  2. 即使你是故意摸的,也有媽給你撐腰。

她用實際行動,給孩子示範了最錯誤的處事方式。

她言傳身教,告訴孩子如何低素質地侮辱人,而非尊重人。

她給孩子心理,植入了黑暗,一切都是別人的錯,自己總是對的。

下一代巨嬰,在這一瞬間形成了,彷彿克隆一般。

孩子的內心一旦巨嬰媽媽淹沒。也許,他將永遠無法再找到自己。

5魯迅說:「救救孩子。」

中國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

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很多父母咬牙扛起生活的重擔,為孩子撐起的,卻是一個真空的世界。

我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嬰兒。

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就在於足夠成熟,足夠強大,以及足夠獨立。能夠壓過心中嬰兒人格,不讓他失控。

在巨嬰長大之前,把他扼殺在搖籃。

父母能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獨自人格,讓他學會承擔自己的人生。

1. 鼓勵孩子建立自己的認知

鼓勵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對文化現象、事件和人形成自己的看法,不過多灌輸想法,讓孩子在對事物的探索中,形成正確的三觀。

2. 不過多干涉社交圈

社會環境是複雜的,即使再好的學校、班級都會有「壞」的學生。

過多干涉孩子社交圈並不是長久之計。

讓孩子在交往中學會自我甄別,加上合理的引導,才是積極的應對方案。

3. 讓孩子有試錯的權利

不要給孩子灌輸失敗和錯誤是可恥的,這樣孩子會拒絕嘗試,恐懼挑戰。

犯錯是成長的必經階段,人生多數的經驗,都是在失敗和錯誤中學習累積起來的,那是達到真理的必然環節。

4. 多些商量,少些命令

不管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情,注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是命令的口吻。

商量的語氣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這是尊重,關心以及建立平等的關鍵方法。

5. 適當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要適當放手給孩子去選擇,不要總替孩子包辦,即使父母有自己的想法,也要通過協商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見傳達給孩子,讓孩子權衡利弊後再作出選擇。

6. 和孩子約法三章

對於不良行為,父母要與孩子協商後制定規則,並約法三章,讓孩子遵守。

不過,父母不可自作主張制定規則讓孩子遵守,需要孩子內心認可。

培養獨立人格的關鍵,就是允許孩子充分表達,然後自我實現。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的目標

適當給孩子接觸生活實相的機會,是每個優秀父母的必修課。

弗洛伊德說:「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沒有界限的付出,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力。劃清界限,適可而止,才能推動孩子成長。

要讓孩子知道,我可以陪伴,但無法替你負責。

我能做的,只是在你成年離開家門後,一路目送,從此放手。


推薦閱讀: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