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反十年 舊格局結束新時代開始

在2008年松下發布了首款無反相機G1,在那時人們還是習慣稱G1作為微單,以彰顯尺寸之小。但十年過去了,無反這一名字更獲得攝影師認同,無反亦變得越來越大,全畫幅甚至成為了共識。

先鋒:M43

2009年月松下發布了一台無反相機DMC-G1,它採用全新M43卡口,搭載了一塊4/3英寸CMOS圖像感測器(下文簡稱CIS),解析度為4000×3000,感光度範圍ISO 100-3200,擁有23個對焦區,最高連拍速度為3fps,提供了EVF與LCD翻轉兩種取景方式,一同上市的鏡頭有Lumix G 14-45mm F3.5-5.6 O.I.S與Lumix G 45-200mm F3.5-5.6 O.I.S。G1作為首款無反相機,無疑是相機歷史上里程碑,它比同規格單反要小要輕,但沒有肉眼可見的差距,沒有引起市場轟動。

松下G1,無反的起點

引爆無反市場的重任落到了2009年發布的松下GF1身上,GF1規格與G1相近,但去除了手柄、EVF,機身尺寸、重量大為縮小,加上神鏡Lumix G 20mm F1.7助力,消費者第一次感受到無反魅力——它比單反更輕跟小,畫質豪不遜色。在同年,奧林巴斯發布了首款無反相機,同為M43的E-P1,相比更早前公布的模型,E-P1造型要好看100倍,成功迷倒無數少男少女的心。

女友1號與20 1.7餅

文藝的E-P1

到了2010年11月,一件影像無反市場格局的事情發生了——GH2慘遭「破解」!被破解後,GH2的1080P視頻碼率從24Mbps提升到驚人的176Mbps,畫質取得質的突破,成就了視頻神機GH系列,GH4是首台能拍攝4K視頻的相機,GH5是首台能拍攝4K60P視頻相機,而且支持10Bit 4:2:2,GH5S在GH5基礎上將高感提高到全畫幅檔次。

GH2,第一代視頻神機

與松下重視頻戰略不同,奧林巴斯M43無反相機側重拍照,在2012年發布的E-M5上,奧林巴斯首次實現了機身5軸防抖技術,從此各大相機製造商紛紛向機身防抖轉型。在2015年發布的E-M5 MarkII身上,首次引入了像素合成技術,讓一塊16MP輸出40MP照片。

不過在2017年,松下終於與奧林巴斯發生正面「衝突」,松下新發布G9與奧林巴斯E-M1 MarkII定位一模一樣,規格亦相當接近。

經過十年發展,M43無反相機建立最完善的無反鏡頭群(沒有之一),引領了五軸防抖、雙重防抖、像素合成多項新技術,吸引了小蟻、柯達等雜魚壯大M43陣型,只是M43空間越來越小——技術雷同、相機銷售持續減少,讓松下、奧林巴斯兩位盟友競爭日趨激烈。

最好的理念 最差的實現

2009年發布理光GXR是設計理念最好,工程實現最差的無反相機(如果算無反相機的話)。與很多人想像不同,CIS、鏡頭更新周期長達10年,同一技術水平下CIS不可能兼顧高感、像素、速度,因此會分化出速度機D3S、像素機D3X。相機內部處理器更新周期非常短,只有2、3年,在處理器運算性能提升後,能改善CIS畫質表現,而且CIS畫幅大小不會影響與處理器兼容性。一台理想的數碼相機,應該是鏡頭、CIS、處理器各自獨立成一個模塊,通過不同組合方式,獲得不同性能,在升級處理器後能延長相機生命周期。

GXR就是按照這一理念打造相機系統,可工程實現上一塌糊塗。P10、S10採用最大不過1/1.7英寸的小底,在無反市場毫無競爭力。A12 28mm、A12 50mm、A16 24-85mm使用了APS-C畫幅CI,可理光把鏡頭、CIS組裝成一個模塊,更換模塊成本極高。好不容易在GXR Mount上實現APS-C與可換鏡頭了,鏡頭卡口卻是又小、又不支持AF的徠卡M口,結果被索尼NEX按在地上摩擦了,GXR成了理光催命符。

理想超出能力太多的GXR

尷尬:APS-C無反

在松下G1發布一年後,三星、索尼先後拿出APS-C畫幅無反相機,三星在2010年1月發布了NX10,只是三星在相機中缺乏積累,NX10採用了單反外形,性能不出眾等原因,沒有受到市場的重視。

三星NX10

相反,索尼NEX-3、NEX-5憑藉索尼在消費電子市場的人氣,驚人的體積——NEX-3、NEX-5採用的是APS-C畫幅圖像感測器,面積比43要大五成左右,可機身大小與GF1相差無幾,一同發布的餅乾頭E 16mm F2.8長度只有2cm左右,憑藉小巧與大感測器索尼成功殺入了無反市場。

索尼NEX-5

在2011年,索尼發布了無反旗艦相機NEX-7,NEX7採用了一塊APS-C畫幅感測器,像素多達24MP,與M43無反拉開了明顯差距,在第二年哈蘇將NEX-7包裝成奢華相機Lunar,創造了無反相機價格新高,直至Leica SL才打破。

索尼NEX-7

在2012年APS-C無反市場多了兩個玩家,富士、佳能。X-Pro1是富士第一台無反,搭載的X-Trans感測器像素僅為16MP,低於索尼NEX-7,但感測器表面採用了6×6像素為一組彩色濾鏡陣列,有效避免了偽色、摩爾紋,不再需要低通濾鏡,加上XF18mmF2 R、XF35mmF1.4 R、XF60mmF2.4 R Macro三支富士龍定焦,絕對是當年無反畫質NO.1。

如果你買不起徠卡M,那可以買一台富士X-Pro1

但更狠的是,X-Pro1採取了旁軸相機造型,帶有一個光電混合取景器,既能實現電子取景,又可在光學取景時獲取拍攝參數,Install B程度直逼徠卡,一炮而紅。

相比X-Pro1的華麗登場,EOS M簡直是窮孩子過家家。EOS M使用祖傳的18MP APS-C畫幅感測器,性能毫無搶眼之處,外形普通,同步上市的鏡頭只有EF-M 22mm f/2 STM、EF-M 18–55mm f/3.5–5.6 IS STM兩支。可EOS M與它後續產品靠精準的市場定位,低廉的售價,幾百塊一個的原廠轉接環闖出了一遍天地,在今天EOS M系列恐怕年銷量最高的APS-C無反。

佳能EOS M

在2013年一台奇葩無反相機出現了,那就是賓得K-01。K-01由著名設計師Marc Newson親自操單設計,外觀風格與其它相機天差距別,更像是一台時尚的玩具。然而K-01使用的是祖傳16MP像素,對焦緩慢,畫質不出彩,沿用自單反K口讓相機變得極為極為笨重,K-01讓賓得再次在無反市場上感受到失敗的滋味。

奇葩無反賓得K-01

不過無反相機第二次技術革新沒有落到富士、索尼、佳能手中,而是由三星實現,它在2014年,發布了新一代無反相機NX1。在NX1上,三星實現了多項第一,APS-C畫幅CIS第一次達到28MP像素,第一次使用65nm銅互連工藝,第一次在使用BSI, APS-C畫幅第一個實現4K視頻,數字處理器更是採用當時領先的28nm工藝,相位差對焦、人臉識別速度快到沒有朋友。NX1的感測器、處理器足足領先了其它品牌相機一代,可惜發布NX1沒多久三星就悄悄退出了相機市場。

三星NX1

在三星發布NX1同年,徠卡首次推出了基於L卡口無反相機Lecia T(Typ 701),它最大競爭力是徠卡可樂標。

Leica T

A6000、A5000也是NX1同年發布無反,它們像素提升到24MP,主要競爭力是索尼品牌與APS-C畫幅。不過在下一代APS-C無反、2016年發布A6300上,索尼提供了4K視頻,只是用戶紛紛抱怨相機拍攝視頻時容易過熱,幸好索尼及時止損,同年底發布支持機身防抖、改進了散熱的A6500,讓索尼獲得不少好評。

索尼A6500

在2016年適馬進入無反市場,推出了SD Quattro相機,該相機有APS-C、APS-H兩種畫幅可選,使用適馬單反卡口SA,若非Foveon X3感測器解析度驚人,SD Quattro就是第二台K-01了。

適馬SD Quattro

在相距NX1發布四年後,APS-C畫幅無反再次迎來了BSI-CIS。富士X-T3的X-Trans CMOS 4基於BSI-CIS,有效像素約26MP,全像素下最高連拍速度達到了20FPS,對焦速度達到一線水平。

富士X-T3

在APS-C無反8年發展歷程里,三星無疾而終、退出了無反市場,讓人遺憾。富士建立了完善的鏡頭群,機身有X-T3、X-H1壓陣,畫質、性能絕對是APS-C無反的NO.1。索尼厚此薄彼,全幅無反早就用上BSI,APS-C無反仍是祖傳24MP,鏡頭群更是稀稀疏疏。

先烈:1英寸或以下

兩個在今天已失敗的無反系統一起誕生在2011年,一個是賓得Q,另一個是尼康1。賓得Q初代產品Pentax Q使用了1/2.3英寸BSI-CIS和可換鏡頭設計,第二代產品Pentax Q10感測器尺寸增加至1/1.7英寸。從感測器角度上看,賓得Q是可換鏡頭的小DC,畫質和小DC沒有本質差別,賓得沒有弄懂無反市場的本質需求,註定了失敗命運。

Pentax Q

相反,尼康1是無反相機第一次技術革命,尼康1 J1、V1感測器雖小,只有1英寸,但它採用了全局快門,第一次在相機上實現無畸變電子快門,CIS表面還集成了高速相位差對焦點。至今為止沒有一台能完全超越尼康1技術水平,只可惜尼康1敗於自己的市場策略。

Nikon1 V1

在2014年三星除了發布NX1外,還帶來全新NX Mini,它改用1英寸感測器,以及NX-M卡口,主攻女性市場,跟隨三星退出相機市場而覆滅。

三星NX Mini

主旋律:全幅

2013年,是無反歷史上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年份,因為索尼發布了第一台全幅無反相機A7、A7R。作為第一台全幅無反相機,A7、A7R有不少缺點,畫質遜色於同等級單反,卡口存在隱患,會導致觸點接觸不良,但它開拓了一個全新市場,讓索尼在相機市場找到一個結實的支點,更代表未來趨勢。

索尼A7

索尼在全幅無反市場取得成功關鍵是索尼半導體大力支持,後者為相機提供了大量獨佔感測器——2014年發布的12MP 的A7S,擁有出色的高感,能全像素拍攝4K視頻,它與A7S2深受星野攝影與視頻用戶歡迎;2015年發布的A7R2使用了42MP的BSI-CSI,兼顧了高像素與高動態範圍,去年發布A7R3更是修正了A7R2種種不足;2017年發布的A9在24MP像素上實現了20FPS高速連拍,並通過TSV堆棧DRAM作為緩衝,實現了無畸變電子快門。在經過5年經營後,以及壓制APS-C無反性能下,A7系列機身在無反市場獲得壓倒性畫質、性能優勢,可鏡頭群依舊缺乏競爭力,大量A7系列用戶是轉接旁軸、EF單反鏡頭使用的。

索尼A9

在相機市場上不止索尼認識到全幅無反的價值,2015年徠卡為L卡口安裝了全幅CSI,推出了Leica SL相機(Typ 601)。Lecia S搭搭載了一塊對焦速度不錯的24MP感測器,原生感光度低至ISO 50,加上Vario-Elmarit-SL 1:2.8–4 / 24–90 ASPH.鏡頭,畫質絕對2015年里最好全幅無反。可Leica SL機身售價達到五六萬元,不會對A7系列構成任何威脅。

Leica SL

真正對索尼A7系列構成威脅的要數今年8月發布的尼康Z系統,尼康Z全系列採用BSI-CSI以及大尺寸的Z卡口,不存在先天不足,其中Z6直接對標索尼全幅新基準的A7M3,Z7與D850一起夾擊A7R3。到了9月,佳能也發布全幅無反EOS R,EOS R定位較Z6、A7M3低,可附贈原廠轉接環,完美兼容EF鏡頭群,在上市後價格一路走低,對索尼的壓力不會比尼康小。

尼康Z7

到了2019年,松下、適馬會上市基於L卡口全幅無反,前者會有S1、S1R兩款產品,對應A7M3、A7R3,後者沒有透露詳細規格,不出意外是全幅版Foveon X3,對應A7R3,索尼壓力會進一步增加。

松下S1R

全幅無反開啟於2013年,真正爆發是2018年,三大相機廠進入全幅無反市場。

越大越正義:中畫幅

中畫幅是最遲邁入無反時代,而且是以「殘幅「的姿態進入的,2016年富士、哈蘇分別發布了旗下中畫幅相機GFX 50S、X-1D,它們都使用索尼IMX161感測器,有效像素50MP,尺寸為44mm×33mm,遠遠小於膠片時代的中畫幅,不過仍與全幅拉開足夠的鏡頭透視差距。

哈蘇X-1D

在早前時間富士推出了GFX 50S的廉價版GFX 50R,保留了前者核心競爭力,但更小更品便宜,到了2019年還會上市1億像素的GFX 100S。

未來:舊格局結束 新時代開始

ISSCC 2013上索尼展示了一塊影響相機市場未來5年,乃至10年發展的CIS。這塊感測器規格不驚人,僅有8MP像素、1/4英寸大小,但使用了90nm工藝製造了BSI的模擬電路部分,並通過TSV技術與65nm工藝製造的邏輯電路堆棧起來,在不引入額外雜訊下,以較低成本實現了無畸變的電子快門,是A9、A7M3感測器原型。也許三星看到了短期內無法追上索尼CIS,加上相機市場日益萎縮,在發布了強大的NX1後仍退出相機市場。

索尼在ISSCC 2013上展示的8MP、1/4英寸CIS

在索尼早前公布相機CIS列表正好反應了ISSCC 2013的影響,中畫幅、全幅、APS-C、M43(1:1長寬比)畫幅普及了BSI,1英寸或更小尺寸上提供了Stacked BSI,這些新感測器會結束舊十年格局,開啟無反新時代。

目前傳言,奧林巴斯會在2019年發布新旗艦,不出意外應是20MP的IMX272,IMX272全像素讀取達到60FPS,但祖傳12bit ADC會限制動態範圍表現,絲毫不會撼動M43、APS-C競爭格局。相反,APS-C使用 26MP@16FPS的IMX571後,根治了對焦不夠快的問題,充分發揮短法蘭距帶來的畫質、體積優勢,與M43拉開質的差距。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全幅無反在使用24MP@19FPS的IMX410後也解決了對焦問題,也發揮短法蘭距帶來的畫質、體積優勢。全幅F4變焦鏡頭能實現APS-C F2.8變焦鏡頭同樣的性能,鏡頭尺寸、重量、價格更是相差無幾。在BSI-CIS普及後,全幅無反+F4變焦鏡頭又一次成為兼顧畫質、性能、重量組合,又一次成為贏家,APS-C無反要發揮輕便優勢,變焦鏡頭光圈也得縮小到F4,APS-C無反陷入了當年APS-C單反相同的困局。對中畫幅來說,1億、1.5億像素真正拉開與全幅差距,穩固了自身價值。

推薦閱讀:

TAG:佳能 | 索尼(Sony) | 尼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