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傷筋動骨一百天」???

—「大夫大夫,我骨頭折了,您給看看唄?」

—「小case,接好啦,回家好好養著,傷筋動骨一百天吶!」

接好,養著,一百天,這就是我們對骨折全部的認識嗎?

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骨折的那些事兒!

什麼是骨折?

骨折是指骨連續性的完全或部分斷裂。

可由直接暴力導致,如之前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大軍師司馬懿》,司馬懿不惜雙腿遭車輪碾過造成下肢骨折高坐輪椅的病象,以此推脫曹操。

可由間接暴力(作用時通過縱向傳導、槓桿作用、扭轉作用等使遠處發生骨折)導致,如從高處墜落雙足著地,由於重力關係軀幹急劇前屈,而地面同時給人反作用力並向上軸向傳導,易於胸腰結合處造成椎體的壓縮性骨折。

可由長期、反覆、輕微的積勞性損傷導致,如我們常說的「行軍足」,即由於長時間步行、鞋子的緩衝減震性能不佳等原因地面反作用力反覆作用在小腿,易造成脛骨特別是下1/3的脛骨發生疲勞性骨折。

因此,預防骨折就需要我們盡量避免直接暴力、間接暴力、長期反覆應力這3個危險因素。同時,均衡飲食增加鈣的攝入、進行適度的力量訓練來增加骨質密度、增強骨抗拉、抗壓、抗扭轉的能力。

那麼,如果不幸已經發生了骨折我們又應該怎樣辦呢?

第一步,複位:一旦發生了骨折,在骨折部位會出現疼痛、腫脹、畸形、功能障礙能癥狀,檢查時出現骨擦感、骨擦音。醫生需要通過X線片、CT、MRI等影像學證據確診並定位。若顯示骨折端發生了移位,則需通過閉合複位或者手術複位使骨折端重新恢復或接近原有解剖關係,以恢復骨骼的支架功能。新鮮骨折(3周以下)骨纖維尚未連接較易複位。陳舊性骨折(3周以上不為定期,兒童肘部骨折10天以上)就很難複位了。複位不當、骨折端移位將導致骨折畸形癒合(malunion),影響功能。

第二步,固定:骨折複位後因不穩易發生再次移位,因此要採取外固定(如夾板、石膏繃帶、支架等)或內固定(如鋼板、鋼針、髓內釘等)的方法將其固定在合適的位置,待其逐漸癒合。拆除外固定的時間是在骨痂形成期(一般2-3個月左右,粉碎性骨折需要更長時間,主要看癒合狀況),複診時X線片顯示骨痂形成,骨折斷端不易移位時,可拆除外固定。拆除內固定需至骨折完全癒合,一般在6個月後複查,若無移位,可遵循患者意願於1年後拆除(主要看癒合狀況)。

A.外固定

B.內固定

第三步,康復包括了理療、手法、功能訓練等康復措施。我想會有好奇寶寶來發問:「我不做康復行不行?我就吃好點喝好點好好養個一百天行不行?」很多並不了解康復的患者抱著這樣心態選擇了自己好好養著,而「養著」的方式大多又是「雞湯魚湯老鴨湯,能不動就不動」,一百天以後發現:呀!想動動不了!

PS:骨折三大盲點!!!

盲點一「養」不代表完全靜養

長期制動會對人體造成非常多且非常嚴重的不良影響。

1. 骨量流失嚴重,易發骨痛、骨質疏鬆。

2. 關節粘連、關節攣縮,限制了關節的活動度。

3. 肌肉萎縮、肌力下降,同時進一步降低了關節的主動活動度。

4. 肌肉少收縮,缺少「肌肉泵」的作用,骨折部位血循差,癒合慢;更有甚者,易發下肢靜脈血栓。

5. 心肺功能下降,影響人體整體機能,影響骨折癒合後回歸生活的功能能力、重返社會的社會參與。

長期制動後活動受限,活動受限後又易減少活動,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引起更多併發症和後遺症。

盲點二「一百天」不代表所有骨折的癒合時間。

骨折癒合時間受患者年齡、健康狀況、骨折類型和數量、骨折部的血液供應、感染等多重因素影響。不同部位的骨折所需癒合時間各異:

盲點三骨折癒合的臨床標準。

1. 骨折局部無壓痛及縱向扣擊痛。

2. 局部無異常活動。

3. X線片顯示骨折線模糊,有連續骨痂通過骨折線。

4. 外固定解除後上肢能滿足以下要求:上肢能向前平舉1kg達1分鐘;下肢能在平地不扶拐連續步行3分鐘,並不少於30步。

5. 連續觀察兩周骨折處不變形。

*圖片來自網路,聯繫註明


推薦閱讀:

TAG:骨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