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而謂東——地名錯亂之海南省東方市

眾所周知,地名除了作為代號標記某地之外,也附帶有彰顯某地地域特色及地理方位的作用。許多人都知道,如果地名中帶有「陽」字,往往說明這個地方應當在「山南水北」,比如:洛陽,即在洛水之北,邙山之南。另有些地名則更直接,本身就帶有方位詞,如:山東(太行山之東)、河南(黃河之南)等。

上述所言地名所表示的南北、陰陽,基本都是無誤的(譬如河北在黃河以北,河南大部分在黃河以南),這也是地名的重要功能。然而在我國海南省,卻有一個地名完全背離了這一原則,使其在芸芸眾地名中顯得獨樹一幟,也讓初識之人百思不得其解,其便是今海南省東方市。

東方,乃日出之地,一地之東。海南之東方,以常理應當在海南島的東海岸。然而翻開地圖我們看到,東方市非但不在海南省之東,相反卻是海南全省地理位置最靠西的一個縣級單位(縣級市)。怪哉!「西方」之地何來「東方」之名?!事出反常必有妖,這也激發了我的求知慾,看看能否把這裡頭的關竅弄明白。

海南省政區圖(改) 原圖來源:百度百科

要搞清楚東方市地名的來源,還是要回歸我的老本行:沿革地理。搞清楚了這一地區的沿革,十有八九就把這問題給解決了。

粗粗地查閱下來,今海南省東方市的政區沿革,總體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

今海南省東方市地域,歷史上長期為昌江縣和感恩縣所屬。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島首次被納入中原王朝版圖,朝廷在島上設置了儋耳、珠崖兩郡。惟其時南方尚未開發,海南島更是孤懸海外,因此在昭帝、元帝期間,兩郡相繼撤銷,海南島不再入版圖。

西漢海南島政區設置 圖片來源:《中國歷史地圖集》

此後直到將近500年後的南朝蕭梁,建康朝廷又重新在海南島上設置郡縣,即珠崖郡。此後隋朝重建大一統,至煬帝大業六年,分珠崖郡置儋耳郡,並置昌化、九龍(大業六年改名感恩)二縣,由此奠定了當地縣境的基本格局。此後歷朝千五百年,高層(可以理解為省一級)、統縣(可以理解為地級市一級)政區多有變動,但兩縣之格局直至民國始終未變。

南朝蕭梁至北宋海南島政區圖 截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南宋至清朝海南島政區圖 截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變化始自193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瓊崖革命根據地是長期堅持在海南島的革命力量,1937年8月,初設中共昌感縣委。此後,又先後設立了昌感崖聯合縣委、感恩縣委和昌江縣委等機關。後因國共在海南的合作破裂,出現了中共縣委機關與國民黨設立的感恩縣政府和昌江縣政府並存的局面。1950年5月1日海南解放,正式廢除了國民黨感恩縣政府和昌江縣政府,改以昌感縣人民政府代之。

1952年4月,由白沙縣第四區和樂東縣第五區及第六區組建東方縣,縣政府駐地在東方村,此為東方縣建縣之始。1958年12月,東方縣、昌感縣、白沙縣合併為新的東方縣,縣府駐地也從東方村遷至縣叉河,一年後又從叉河遷至八所,至今不變。1997年東方撤縣設市。

民國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東方市地區沿革示意圖

由此可見,上世紀五十年代新設的東方縣名稱來源自其縣府駐地之「東方村」。1958年合併後的大東方縣事實上包括了歷史上長期存在的感恩縣與昌江縣的地域範圍,但並未改回感恩、昌江或昌感之名。這種拋棄歷史上傳統府縣之名,改以政府駐地之名為一地政區名的操作,在建國初期似乎比較常見。建國初皖北行署區屬阜陽專區(清潁州府)、皖南行署區屬宣城專區(清寧國府),即是以駐在地縣名為名。東方縣的得名與合併後未改名,似乎與此有異曲同工之處。

至此,我們便可以明晰,海南省東方市之「東方」,因時代機緣,得自該市(縣)最初政府駐在地村落之名,而與該市地理方位無關,又因該市湊巧位於海南之西,所以才出現了「在西方的東方」這樣奇妙的組合。

東方老縣城附近圖——東方、西方和中方 截圖自91點陣圖

但話又說回來,東方市的「東方」與其地理位置無關,但是東方村的「東方」理當表示的是其方位,而有東就有西,那會不會還存在一個與東方村相對的「西方村」?當我打開地圖,放大至今東方市東河鎮(原東方村)後,果不其然,發現在它的西邊不遠處有一個村子,就叫西方!而在鎮南,還有一個村子,叫中方。

因缺思廳。

東方市大事年表


推薦閱讀:

TAG:歷史地理學 | 海南 | 地名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