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名賞析(煮茗談禪)

煮茗談禪是筆者所輯之具有佛教禪意的名字。其中包括~

蘇曼殊 馬一浮 熊十力

蘇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廣東香山縣人。原名戩,字子谷,學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經,法號曼殊,筆名印禪、蘇湜。光緒十年生於日本橫濱,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

蘇曼殊一生能詩擅畫,通曉漢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多才多藝,在詩歌、小說等多種領域皆取得了成就,後人將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作為革新派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蘇曼殊曾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詩風「清艷明秀」,別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摘自百度)

先看其原名,蘇戩字子谷。

「戩穀」一詞,出自詩經之《小雅·天保》,後多見於各類駢文。有福祿之意,亦有盡善之說。

《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亦孔之固。俾爾單厚,何福不除?俾爾多益,以莫不庶。

天保定爾,俾爾戩穀。罄無不宜,受天百祿。降爾遐福,維日不足。

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吉蠲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嘗,於公先王。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神之吊矣,詒爾多福。民之質矣,日用飲食。群黎百姓,遍為爾德。

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天保》是一首為君王祈福之詩。《毛詩序》云:「《天保》,下報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歸美以報其上焉。」更具體一些,「此詩乃是召公致政於宣王之時祝賀宣王親政的詩」因此內涵吉祥美好。

裡面很多辭彙,都被後人廣泛徵用,除了「戩穀」之外,還有「九如」或「天保九如」「壽比南山」等等。

《毛傳》:「戩,福;谷,祿。」

戩穀有福祿之意,朱熹《詩集傳》:「聞人氏曰:戩,與翦同,盡也;谷,善也。」因此,戩穀又有了盡善之內涵。

宋秦觀《代回呂吏部啟》:「宜戩穀之駢臻,顧頌言而何既。」

清曾國藩 《唐鏡海先生七十生日同人寄懷詩序》:「五月七日,實初度之辰,六安吳君廷棟始為寄懷詩,略寓詩人戩穀俾臧之義。」

蘇曼殊以此為名自然也有,福祿吉祥之意。

然而蘇曼殊後來決然出家,與青燈黃卷為伴,他一定常拜「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一名曼殊室利,簡稱文殊菩薩。過去早已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吉祥』,為釋迦世尊十大弟子之一,諸弟子中智慧辯才第一,典型法像是:手持寶劍,騎獅子座;和普賢菩薩(騎白象座),同為釋迦如來的左右二脅侍。

那麼這位以才情著稱,著有《斷鴻飄零記》的才子,以詩文自詡,又以此契入佛法甚深義諦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還有一種神奇的植物~曼殊沙華,又稱曼珠沙華,彼岸花。

曼珠沙華花開不見葉,出葉不見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因此才有「彼岸花,開彼岸,只見花,不見葉,生生相錯」的說法。秋天長出花梗開花,花謝後長出葉子,春夏葉子漸漸枯萎,球根開始休眠。因有著永遠無法相會的悲戀之意,所以叫彼岸花。

《法華經》中有如是經文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亂墜天花,有四花,分別為: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珠沙華、摩訶曼珠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故而蘇曼殊一名融匯了文殊菩薩名號與嚮往往生彼岸凈土的思想。與蘇曼殊一生性情志業相吻合,頗值得玩味。

馬一浮

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後字一浮,號湛翁,別署蠲翁、蠲叟、蠲戲老人。浙江會稽人,國學大師書法家。

馬一浮是國學大師,也是一位傳奇人物,早年即以神童見譽鄉里,16歲結婚,後來妻死,從此終身未娶,信奉佛學,且畜須明志,抗戰時與弟子入蜀講學,學問之大,令人嘆為觀止!

原名,福田,謂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猶如農人耕田,能有收穫,故以田為喻,則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稱為福田。

如,元 本 高明 《琵琶記·牛小姐規勸侍婢》:「便是我,也千不合萬不合前生不曾種得福田,把我這裡做丫頭,苦如何說得?」

福田即是功德福報之類,其原名福田,可謂對佛教的理解還在比較淺顯的功德福報層次。

後來改名「馬一浮」,一浮 出自《楞嚴經》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禮佛合掌,得未曾有。

也就是說人的四大假合之身與真如之性比,好比是浮在大海之中的水泡而已。無常而又幻滅。

此時的馬一浮,應該經由亡妻之痛,山河變故,世事無常,同時參悟經典,悟到人生實相不過是幻滅而已~「湛海一浮漚」,而其號湛翁,之「湛」也出自這裡。

其號「蠲戲」也是取意於佛教經典,

「蠲」即去除之意,《法華經信解品》曰:『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

戲論,意為非理之言論。無義之言論。又不問理非理,總斥一切之言論。與俗所謂滑稽,冗談等同。大日經疏十九曰:『戲論者,如世戲人以散亂心動作種種身口,但悅前人而無實義。今妄見者所作者亦同於此,故名戲論也。』大乘玄論二曰:『戲論是借譬之名。

「蠲戲」即為去除種種戲論,妄見。

總的來說,從馬一浮的名字型大小里不但能窺見其心路旅程,也能了解佛教之深意。

推薦閱讀:

TAG:取名 | 名字 | 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