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就是孫瀛洲。
孫瀛洲的人生軌跡就像一個傳奇。
他14歲時為糊口到北京一傢具店當夥計。隨後,他又到當時的「同春永」、「寶聚齋」等古玩鋪子當學徒,學徒期滿後任採購、司賬。他聰明好學,又吃苦耐勞,跟著老先生學習了不少古玩鑒賞知識,又精心學習經商買賣。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鬥和積攢之後,孫瀛洲終於在北京東四南大街創辦了自己的古玩鋪子 ——「敦華齋」,以經營、鑒定、收藏、研究明清瓷器為業。
敦華齋在孫瀛洲的經營下,沒過幾年就成為了京城一帶數一數二的古玩鋪子,每天上門賞玩、購物者不計其數,生意火爆。據孫瀛洲的兒子孫洪琪回憶,當時敦華齋里光學徒工就有20多人,每個月進出的古玩多達幾萬件。盈利所得的銀元、金條每月都要用木箱子抬去存銀行,孫家成為了銀行的大戶頭。
雖然坐擁千萬家財,但孫瀛洲卻一直保持著勤儉節約的作風。平日一身素衣,家人也是如此,連女兒冬天戴的手套都是妻子用襪筒改的。孫家一日三餐極其簡單,他還規定全家人一個星期只能吃一次肉,而且每次都捨不得吃1塊錢的(半斤),只吃2兩,還必須切得細細的,這樣可以多夾幾筷子。他自己很少在外面下館子吃飯,出門辦事也只在攤子上隨便吃碗面填肚子。過春節,自己動手給孩子們做糖葫蘆吃。
1塊錢的豬肉捨不得吃,價值幾十根金條的文物他卻捨得買。一次,孫瀛洲看上了一對明朝成化年間的三秋杯,這種杯子極其稀少珍貴,孫瀛洲當即以40根金條買下收回家中。這40根金條按照當時的購買力,能夠在北京買下2套高檔四合院。
又有一次,孫瀛洲在一古董攤上淘得一個宋代龍泉窯青釉瓶。攤主是位識貨人,死活要黃金20兩,孫瀛洲最後以15兩成交買下。這樣的事情,還發生過不少,每次,孫瀛洲都毫不吝惜自己的錢,只要看得上眼,就一定會買下。
作為北京著名的古陶瓷經營者,孫瀛洲經常親自到各地尋訪收購,由於為人誠實、隨和、給價公道,行里人都願意與他打交道。因此,孫瀛洲憑藉好人緣收了不少高質量的陶瓷精品,從晉唐名瓷,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到明清瓷器,無所不包,自成系列。
孫瀛洲是一位文物痴,文物古董就是他的生命。
因為明清時期的墓葬出土瓷器很少,帶紀年的更少;造型又不像唐宋及更早期的瓷器那樣有相對固定的標準;加上各個朝代的年限不長,瓷器的品種又繁雜,連續性又較強,因此明清瓷器的鑒定有自己的特殊性,對其進行精確的斷代是非常困難的。
除了捨得買,孫瀛洲還捨得捐。
1956年,孫瀛洲響應「支援國家建設,為國家貢獻力量」的號召,將近3000件古董全部無償捐給了國家。當時為了轉移這些文物,故宮博物院出動了10幾位專家到孫家清點了1個多月,前後動用了20多輛卡車。這些捐獻的古董包括:宋元明清瓷器2375件,犀牛角杯子32件,瓷器資料497件。
從文物門類上看,孫瀛洲先生捐贈的這批文物也十分豐富,除陶瓷外,還有犀角、漆器、琺琅、雕塑、佛像、傢具、料器、墨、硯、竹木牙骨、青銅、印璽等多個門類。其中有25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收入故宮永久珍藏。當然,最珍貴、最多的還當屬宋元明清瓷器,其中就包括花了15兩黃金的宋代龍泉窯青釉瓶,40根金條的明代成化三秋杯。
之後,故宮博物院將孫瀛洲聘為研究員到故宮工作。聘到故宮博物院後,孫瀛洲竭力施展自己的才華,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曾帶領故宮博物院陶瓷專業人員做了大量整理、鑒定及收購工作。他將自己的鑒定經驗加以總結、發表,撰寫了大量精闢的闡述文物鑒定與辨偽的論文,至今對古陶瓷鑒定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想想孫瀛洲在世時的「風光」,再對比他去世後的凄涼,不禁讓人想起張伯駒先生,兩人都是收藏大家,傾盡家財守護國寶,無私奉獻捐給國家,最終卻都落得個凄慘的結局。
有人說,如此愛國,克盡自身,未免迂腐;
也許,這才是老人家真正的心聲。
TAG:文物 | 北京故宮 |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