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當我們談論物理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當世界變得更複雜時,它也就變得更有趣了。

——Richard Feynman

為什麼專欄

其實很早就像找個地方定期寫一寫學習總結了,直到現在才申請知乎專欄準備開始寫。沒有開始的理由無外乎:

  1. 平時太忙,很多paper和書都沒時間看。
  2. 深知自己水平太次,在公共場合談論物理覺得會很出糗。
  3. 一有空閑時間就去學音樂了,樂理其實和物理一樣有趣哈哈哈。
  4. 真正的原因是這一條,懶懶懶懶懶懶懶懶懶懶。

不過現在越來越覺得,如果光是知識輸入,沒有及時輸出總結,很快就會忘記自己學的東西。根據「費曼學習法」,最快的學習方式是:通過向別人清楚地解說一件事,來確認自己真的弄懂了這件事。

然後這件事情在來ETH後也有了更深的認識。本科的時候都是筆試,基本每次考試前一周集中複習下,看看往年的題型就能考個不錯的成績。來了ETH直接被打臉了:所有Master level的考試都是口試,面對面跟教授聊半個小時不間斷提問。

直到現在回憶起第一個Exam Session,還會感受到被口試支配的恐懼。首先,面對你的是學院的大教授,很多都是上萬citation的大佬,面對大佬多少有點心虛。再者,口試需要很快的反應速度和應變能力,如果不把整本講義映在腦子裡,隨便變一種問法可能就當場懵逼了("Awkward Silence.....")。

當時為了準備4門口試,一個半月基本每天都泡在自習室12h以上——準備一個口試就是準備整本note的presentation。不過嚴格口試的好處也是很明顯的,直到現在有些概念還能很清楚的講出來,或者很快找到note上的原話。所以說,輸出是最好的學習。這也就是為什麼開了這個專欄。

知乎上現在其實有很多不錯的物理答主了,還有很多在自己的專欄中孜孜不倦的輸出很小眾的乾貨。所以寫文章的目的,還就是有個和其他物理er交流的機會。本科之前有想過擼個個人blog寫,當時域名都買了也搭起來了(physhan.com),不過還是後來懶了就荒廢了。不過現在想想在Blog寫應該也沒人去看,也就失去了交流的意義,相比之下zhihu還是個不錯的平台。

關於答主

中山大學物理系本科,逸仙學院拔尖計劃優秀畢業生,歐洲核子中心Summer Student,蘇黎世聯邦理工物理碩士。All in all, 一個熱愛物理的學生,還有很多的東西要學。

之前很多方向基本都接觸過,也算是興趣廣泛:推過凝聚態理論,在CERN碼過高能實驗代碼,燒過爐子長過材料,玩過激光擼過冷原子。把各個領域試了一遍後,目前興趣&方向主要是量子計算和凝聚態中的拓撲。現在剛開始做的碩士論文是測(分數/整數)量子霍爾效應Edge state的一些性質。平時也會關注物理學各個領域的進展。

可能會cover的話題

目前的計劃是把以前學的課以及research的東西總結一下,包括在ETH的幾門課Advanced Solid State Physics, Quant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atistical Physics,Electronic Nanostructures等。還有上學期搭的Magneto-optical trap。隨著thesis的深入也會更新關於FQHE和拓撲的一些東西。現在組裡還有挺多做Graphene/拓撲材料/半導體量子比特的,如果答主有精力跟進也會寫點東西。除此之外可能寫點個人感想,各種領域看到的好玩的文章balabala...

專欄題目及Logo解釋

專欄題目的靈感來與Prof. Andrey Zheludev的Advanced Solid State Physics課程中某一章的:

Copyright: Advanced Solid State Physics講義 - Prof. Andrey Zheludev

Stormy Fermi Seas,第一眼看到這個題目眼前就浮現出一幅波濤洶湧的電子海。凝聚態的世界其實就跟和電子和晶格打交道。凝聚態物理的爸爸P.W. Anderson說過一句話,做好的research的trick就是要「Think like an electron」,感覺很有畫面感。Logo也是按照這個idea設計的,用PPT畫了一下。(BTW,有多少人跟我一樣畫圖基本靠ppt, 233333

Drown in the Fermi Sea


想到的目前就這麼多,更新頻率的話不一定,如果可能的話答主盡量每周都寫點東西。最後恬不知恥的求波關注。

推薦閱讀:

TAG:物理學 | 量子物理 | 凝聚態物理 |